第1318章 親王冊封

……

這樣的王爺,這樣一輩子的豢養,重重枷鎖,無所事事,醉生夢死,還不如一個普通人,老實說,朱慈烺不想讓自己的子孫繼續下去。

因此他在繼位之後,沒有準許弟弟永王就藩,還將周王和蜀王召到了京師,主持宗人府,某種程度上,其實已經是打破了成年親王外放就藩,終身不得返回的祖制。

為此,朝中一直都有不同的意見,朝臣時不時的都會上疏,要求永王到四川就藩,同時令周王返回封地。

朱慈烺一概不理。

同時的,朱慈烺也對不論功績,不論學識,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可以被封為親王的祖制,有所斟酌。

就這方面來說,清朝做的比較好,清朝的皇子,有人可以做親王,做議政王,做顧命大臣,但有的卻只能被封為一個貝子,終身默默無聞,其後代很快就淹沒於歷史的煙雲之中。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清朝奉行論功行賞,即便你是皇帝的兒子,但沒有功績,也是不能被封為親王的,順治帝在位時,僅追封了幼殤的皇四子為榮親王,其他七個兒子皆不給封爵。也就是說,康熙並沒有親王爵。

而康熙一共35個兒子,最後成年的皇子有15人,但被封為親王的,卻只有四個。且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隨著功績的增長,步步觀察,步步提升的。

雍正就是最好的例子,康熙十七年生,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一年後,才被封為和碩雍親王。

相比於清,大明朝的朱家子孫就幸福太多了,但是皇帝的兒子,不管你是豬是龍,一出生,就註定是親王。

因此,朱慈烺決定要改制——在改革宗室,改革士紳之後,這把改革的刀子,也得揮向自己。

因此,他對禮部諫請冊封二皇子三皇子的奏疏,留中不發。

……

而群臣並沒有意識到隆武帝的心思,依舊有人上疏。

朱慈烺知道,自己非是有所回應不可,不然隨著兩個皇子年紀的增長,諫請冊封的奏疏會越來越多。

皇極殿。

面對群臣,朱慈烺站在御台之上,踱了幾步,緩緩說道:「宗室改革到今日你,成果斐然,不但宗祿大大減少,而且各地都出現很多自食其力,在各行各業大方光芒的人才,特別是郡王諸五世孫,中尉一級的,商有湖廣荊王后裔,聯合經商,開鐵廠,興紡織,工廠從蘇州開到了江北;文有八大山人,字畫名聞天下,千金難買;湖南湖北,今秋鄉試,有九個宗室中了舉,他們都是優秀的宗室,給天家長了臉,他們自己的生活,也比過去更好更滋潤。」

「但同時的,卻也有一些不良的宗室坐吃山空,從皇家錢莊貸了銀子,每日花天酒地,到了年底,雙手一攤,連一分利息也是拿不出來。」

「同樣一個朱姓,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宗人府統計了一下,這些不良的宗室,大部分都是鎮國將軍一級的,他們都是郡王的子弟,從小喊著金湯匙,吃喝不愁,每日花天酒地,不讀書,不懂經營,除了吃喝玩樂,再不會其他,一下斷了他們的宗祿,即便錢莊有貸款給他們,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使用。」

「民間說,廢材,敗家子,就是他們這種。」

「但中尉一級的,宗室改革之前,他們收到的宗祿比較少,論起來,已經和普通百姓沒有太大的區別了,為了生存,就不得不學習一些維生之道,因此,當朝廷放開宗室限制之後,他們不但能自立更生,自食其力,而且生活條件比過去更好,湧現了一大批的人才。」

「所以啊,還是過高的爵位,害了那些鎮國將軍。德不配位,才不足領,終究是誤國誤己……」

朱慈烺輕嘆。

「陛下英明~~」

殿中一片頌揚之聲。

待聲音平息,定了一下,朱慈烺繼續道:「由他們,朕不由就想到了自己的兒子,孫子……不知道百年之後,他們是能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呢?還是像那些不成器的鎮國將軍一樣,文不成,武不就,經商不會,力氣沒有,淪為別人口中的笑柄呢?」

殿中靜寂。

——陛下自己的子孫,可不是他們可以輕易置喙的。

「朕今年剛二十八歲,但已經有六個兒子了,繼續下去,十個,二十個怕也是可能的,朕在想,如果朕的每一個兒子都被封為親王,等於一下子就多出了二十個親王。二十個親王,二十塊封地,我大明還有這麼多的地方可以分封就藩嗎?」

朱慈烺的目光看向群臣。

群臣微微騷動。

陛下什麼意思?難道是不想分封自己的兒子嗎?

「二十個親王,加上孫子的郡王,怕是七八十人,如果再加上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怕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那一來,朝廷又要支出很多。」

「朕改革宗室,就是為了減輕朝廷的負擔,朕不能一邊大刀闊斧的改革,一邊又任由回到過去。所謂革了別人,肥了自己,史書不寫,朕心中也是要慚愧的。」

「再加上鎮國將軍的教訓,如果德不配位,沒有能力,將他冊封為親王,不但沒有益,反而有可能是害了他。」

聽到此,殿中轟的一聲,所有朝臣都是震驚,原來陛下真的是要改革自己,真的是要改掉皇子皆為親王的祖制!

不理會眾臣的震驚,朱慈烺繼續道:「經過深思熟慮,朕決定,以才能和德行,決定皇子們的親王位。」

「不能因為他是朕的兒子,還沒有彰顯才能和功績,朕就封他為親王。」

「能不能成親王,還要看他們自己的努力。」

「有功於社稷,自然封親王,無功,就讓他們做一個富家翁吧。」

……

隆武帝的話,在殿中久久回蕩,群臣都被震驚住,除了內閣軍機幾人,其他人都是張口結舌,一時都說不出話來。

——改革從來都是改別人,想不到隆武陛下將刀子揮到自己兒子頭上了!

就群臣的潛意識來說,陛下身體康健,弓馬嫻熟,今年剛是二十八,以後有二十個皇子,是極有可能的事情,二十個皇子,二十個親王,對朝廷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如果陛下能改掉祖制,少封幾個親王,對大明朝廷,對天下百姓,的確是能減輕一些負擔。

但很快的,群臣就意識到,如果不封親王,皇子只是普通宗室的身份,那是不是就不用出京了呢?那樣一來,京師宗室豈不是要成倍增加,皇子們都聚集在京師,宮廷政變,社稷不穩的風險,豈不是也要增加?

「陛下,如果不封為親王,皇子豈不是要長留京師?」禮部侍郎站出問。

朱慈烺點頭:「沒有封親王,只是普通的宗室,自然是要留在京師的。」

「陛下,此乃取亂之源,萬萬不可啊!」

不等禮部侍郎反對,周邊早有其他朝臣站出。齊聲反對。

——雖然不是親王,但畢竟是皇家血脈,是皇子,一旦有變,被野心家利用,說不得就會掀起大浪頭。

另外,陛下所說的才能和德行,其實一直都是為太祖成祖皇帝所忌諱的,在他們以及朝臣百官看來,除了太子之外,其他皇子越廢物越好,因為他們的廢物,無法爭權奪利,大明朝廷才會江山穩固,也就不會發生第二次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可現在陛下要依照才能和德行給皇子們冊封親王位,但才能和德行在宮裡是看不出來多少的,非的放到實際的位置上歷練才可以,難道陛下心裡的想法,是想要讓皇子們參政嗎?

啊,這可是不行。

朝堂上一片反對之聲,內閣軍機重臣也都是皺眉。

朱慈烺沒有強爭,起身下令退朝。

新鮮事物剛出來,總是有些駭人聽聞,但時間長了,討論的多了,增加配套措施,終究是可以施行。

朱慈烺相信,自己有這種威嚴和威信。也有這種毅力。

……

但朝臣們並不罷休,繼續上疏反對,最初,他們反對的並不是「親王論功封爵」,而是皇子參政。

皇子不幹政,這是大明的祖制,陛下如果更改,難道就不怕再發生靖難之役和寧王之亂嗎?

但隨之問題也來了,如果不參政,如何確定皇子有無能力、配不配封親王?

只考言行和舉止嗎?

另外,皇子們如果不封親王,那又以什麼身份到地方呢?所以繞來繞去,終究還是繞不過「冊封」兩個字。

於是乾脆全盤反對,有朝臣上疏,要陛下遵守祖制,將所有皇子都封為親王,然後到各地就藩,大明疆域遼闊,又新開遼東,分置十幾個親王,不是問題,加上秦王蜀王楚王福王被害被黜之後,這四個地方也都閑了出來,也可以安置親王。

總之,和朝廷浪費錢糧,供養一代代親王相比,將皇子留在京師,干預朝政,對大明的傷害更大。

……

對於這種腔調,朱慈烺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