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9章 金州

……

仁川港之戰,雖然在最初的時候,周遇吉並沒有意識到多鐸會派兵奇襲仁川港,但是當多鐸帶著建虜和朝鮮聯軍,浩浩蕩蕩的離開南漢山城,迎擊他們而來之時,周遇吉立刻就有所警覺了,因為此時不是過去,精武營的戰力和威名,已經聞名於建虜,多鐸更是數次和精武營交手,對精武營的戰力最是清楚,多鐸雖然高傲,但卻也頗會用兵,他應該清楚的知道,以他五千兵馬加上貌合神離,戰力孱弱的朝鮮軍,對戰大明七千精銳,並沒有多少取勝的把握,還不如守在南漢山城中,憑藉堅城疲憊明軍,然後再伺機出擊,以圖取勝。

這中間,雖然有性子高傲,不願示弱的原因,但說不得多鐸是有其他更好的謀劃。

周遇吉不敢大意,立刻命令停止前進,召集參謀商議。

這中間,佟定方提出,仁川港是大軍的根本,多鐸用兵狡詐,怕是有可能會

派兵偷襲仁川港。

也就是說,多鐸率領大軍當面迎擊是假,主力繞道偷襲才是真!

……

有參謀提出異議,說,如果多鐸要偷襲仁川港,最佳選擇應該是固守南漢山城,待我軍疲憊,仁川港又失守,他再大兵出擊,方是取勝的最佳選擇,現在多鐸不守南漢山城,大舉迎戰我軍,不似要偷襲仁川港的套路。

佟定方搖頭,說,這正是多鐸考慮周到之處。南漢山城中,多是心志不定的朝鮮兵,其中更有我大明的內應,如果建虜騎兵主力出城,但多鐸本人卻留在城中,不需要太長時間,我軍就會得到探報,那一來,他的計畫就會落空,第二,堅守城池不是多鐸的戰術風格,容易令人起疑,同時也會令朝鮮人心不穩,最重要的是,一旦多鐸堅守不出,落出拜相,城中朝鮮兵必然會開城,到時就算是偷襲得手,也於事無補了,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說,多鐸親率大軍出征,振作士氣,捆綁朝鮮大軍,做出決戰的姿態,才是計策成功的最好保障。

周遇吉聽完,深為贊同,於是就令佟定方率領騎兵,秘密屯於仁川港和主力戰場之間,但是仁川港有事,立刻支援,如果多鐸沒有使詐,主力都在戰場,那佟定方再率騎兵趕到也不遲。

為了迷惑多鐸,周遇吉命令剩下的騎兵多打旗幟,又用輔兵偽裝,成功了騙過了多鐸。

於是就有了大明騎兵以伊爾根覺羅·阿山沒有預料到的速度,忽然殺回了仁川港,擊潰建虜騎兵主力,挫敗了多鐸的計畫並保證了戰役的完勝。

……

看到軍報,隆武帝喜悅的大笑,不唯勝利,更為周遇吉的用兵以及參謀制度的臂助和佟定方的成長。

勝利之後,下一個議題就是後續的處置以及朝鮮王的冊立。

朝鮮王李倧,少謀多斷,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因為他的盲動和軟弱,差點打亂了大明的朝鮮戰略,更造成了朝鮮軍民的無謂損傷,這樣的人,已經不適合再為朝鮮王了,但後續朝鮮王為誰?大明如何冊立?又如何保證朝鮮對大明的忠心,不再發生叛離之事,卻仍需要做最後的討論和確定。

「宣內閣和軍機重臣!」朱慈烺道。

……

很快,內閣蔣德璟,李邦華,倪元璐,范景文,袁繼咸,軍機陳奇瑜,劉永祚,方一藻,楊而銘袁樞等人就到了。

看到朝鮮大捷,眾臣都是興奮,多鐸敗走,阿漢生擒被斬,朝鮮國中的親清派官員全部被林慶業關押囚禁——當然了,表面上是奉了李倧的命令。原本被囚禁關押的親明派官員,重新出獄啟用,對這些人來說,短短十幾天,宛如是做夢一般,忽然天堂,忽然又地獄,心臟不好的人還真是承受不住了。

親明派官員被起用後,他們提出的第一個政見,就是請大明王師留在朝鮮,以為朝鮮護——仁川港之戰,朝軍主力全部喪盡,境內空虛,已經是無兵可用,如果大明退走,不需要多,只需要三千建虜,就可以將朝鮮滅國,因此求大明駐軍保護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正中大明的下懷。

或者說,這本就是大明的計畫。

周遇吉常駐朝鮮,一來保護朝鮮,二來也是為大明從東路攻擊建虜做準備,相信這兩個戰略目的,無論是哪一個,朝鮮上下都應該是支持的,

軍餉從登萊調撥,糧草由朝鮮負責供給。

這個條件,朝鮮人應該會感激涕零的。

另一個關鍵議題,就是朝鮮王李倧的處置。

仁川港之戰後,李倧威信盡失,已經被林慶業、沈器長等人軟禁,政令都出自親明派大臣,但是否廢除李倧的王位,朝鮮上下卻並沒有一致的意見。有人以為,李倧雖然有過,但罪不致於廢位,只要真心改過,李倧仍可為朝鮮之王,這種意見是朝鮮士大夫之中的主流,連親明派官員也都是認可,因此,即便林慶業沈器長都已經操了廢立之心,但在沒有得到親明派官員的支持下,也不敢輕舉妄動,

當然了,最重要的是,大明朝廷還沒有表明態度。

只要大明允許,他們也是敢幹的。

「李倧心志不定,兩次叛我大明,負恩寡德,已經不配為朝鮮之王,當另立新王!」

「只是李倧久為朝鮮王,國內多有擁躉,要廢他,並不是太容易。」

「不難,只要大明給林慶元、沈器長等人支持,由他們出面,請李倧退位,順理成章,合乎天理。」

「但我朝慣例,從不插手朝鮮內政……」

「不錯。自朝鮮開國以來,大明從不干涉朝鮮王的承襲,但是長幼有序,名正言順,我大明就會冊立,但經過此次教訓,此策非改不可,關鍵時刻,關鍵時期,對於朝鮮王的廢立,我大明必須得有明確的態度,不然長久下去,必為小邦所輕視!」

商議到此,策略也就定下了,而李倧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大明支持廢除李倧的王位。

至於後續誰為朝鮮王,大明不但擁有最後的決斷權,而且在事前事中就要參與,以選出一個真正對大明有利的朝鮮王。

其實就大明來說,朝鮮王是否英明?是否賢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的朝鮮王必須毫無保留、徹徹底底的執行大明對遼東建虜的戰略,這也是大明冊立朝鮮王的第一考慮。

如果金州沒有戰事,那麼朝鮮王的選擇和冊立,當然應該是由朝鮮事務大臣高斗樞直接負責,

但現在金州有戰事,朝鮮王的廢立,又不能拖延,需的快刀斬亂麻,不然支持李倧的殘餘如果鬧起事來,說不得又會是一場動蕩。因此最後議定,由禮部侍郎楊汝成即刻親往朝鮮,實行內閣軍機的計畫,廢李倧,考察朝鮮王室,從中選出可任之人,上報朝廷,以作最後的決斷。

聖諭傳出,楊汝成領命,立刻動身,坐船從秦皇島出發,過旅順,往朝鮮而去。

至於孫定遼等一干被擒獲的漢軍旗將領,隆武帝最後決斷,給他們一次自新的機會,准予他們戴罪立功,在軍前使用,但是有功,不吝賞賜,但如果三心二意,依然對建虜抱有幻想,那沒有什麼可說的,一律兩罪並罰,從重從嚴!

……

說到准許孫定遼投降,就不得不說另一件事。

——在仁川港之戰中,旅順水師提督鄭森將投降的幾個漢軍旗騎兵全部斬殺。

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一直都知道鄭森性子剛烈,嫉惡如仇,對於變節者,歷來都是狂風暴雨,毫不客氣,當初施琅只是逃離,並沒有實際降清,但鄭森聽聞消息之後,就暴跳如雷的將施琅全家全部斬殺,最終逼的尚在猶豫的施琅投降了建虜。

今日鄭森如此處置投降的漢軍旗,老實說,朱慈烺並不是太意外。

鄭森此舉,不符合朝廷收降漢軍旗、動搖漢軍旗和建虜關係的攻心之策。

如果投降亦是死,那漢軍旗以後怕是沒人投降了。

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朱慈烺能理解鄭森的想法,但對鄭森的做法,卻不認同,攻城攻心為上,雖然漢軍旗數典忘祖,助紂為虐,著實可惡,但為了平定遼東的大局,還是要竭儘可能的拉攏他們。

這不是個人的好惡,而是一個當權者,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國家最大的利益,不得不的選擇。

如果是個人,朱慈烺會對鄭森豎大拇指,但作為朝廷的水師提督,他則以為,鄭森太過意氣用事,是不合格的。

為此,他已經寫了書信,傳與鄭森,委婉的勸說。

只希望鄭森能聽從,虛心成長,目光遠大,敞開胸懷,成為一個更合格的統帥。

……

「報!」

這時,腳步聲急促,于海急匆匆地奔了進來,手中捧著剛剛送到的緊急軍報。

朱慈烺急忙接過,看完之後,臉色微微一變,隨即,他將軍報遞給首輔蔣德璟。

蔣德璟看完,臉色卻是大變:因為建虜大軍忽然殺到,金州難守,為了避免損失,高斗樞依照備用計畫,放棄金州了……

……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