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審計南京

……

南京。

錢府。

秦淮八艷,一代名妓,現在為錢謙益小妾的柳如是正坐在花廳里,仔細研讀今日的《三文日報》

午後陽光照著她絕美的臉,她美目眨也不眨,只是盯著手中的報紙。

《三文日報》分為北京版和南京版,雖然每日文章刊登的不同,但立場卻基本是一致的,和北京版一樣,南京三文日報這幾日談論的也都是丁稅之弊和攤丁入畝的大國策。

看到激動處,柳如是忍不住叫好。

「夫人!大喜,大喜啊~~」

一個小丫鬟忽然急匆匆地跑了進來。

……

得到京師傳來的詔書,錢謙益滿面紅光,喜上眉梢,一雙老眼笑開了花——南京禮部尚書不過就是一個虛職,京師的左都御史,才是實實在在啊,最要緊的是,從今以後,他每日都可能見到當今陛下,獻言獻策,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心思,說不得還真能展一番宏圖……

「恭喜老爺,賀喜老爺!」

柳如是一身盛裝,巧笑嫣然的進到堂中,行了一個萬福。

錢謙益開心的受了,隨即輕輕嘆息:「可惜啊……」

柳如是知道他在嘆息什麼?在他這個老爺的心裡,最想的還是大學士,入閣,左都御史的地位雖然夠尊崇,為言官之首,但卻不是閣員,無法參與朝廷的最高決策,對老爺來說,依然是不解渴的。

於是柳如是起身走到錢謙益身邊,挽住他的手臂,安慰道:「老爺何必憂心?當今陛下英明果斷,有識人之能,老爺但是發揮,入閣不遠矣。」

錢謙益卻搖頭,嘆息道:「這個左都御史,怕是不好做啊。」

柳如是不解:「老爺,這是何意?」

錢謙益道:「京中傳出消息,除了我為左都御史之外,這一次陛下還調整了吏部尚書和侍郎,尚書為袁季通,侍郎為堵仲緘,今年是京察之年,都察院和吏部正是京察的關鍵,陛下在這個時候同時調整都察院和吏部,意味不言自明啊……」

「公平公正,黜貪存良,秉公處理即可,老爺何必憂心呢?」柳如是輕道。

錢謙益看她一眼,意思是你還是不明白啊,環海深沉,帝心難測,又豈是「秉公」兩字就可以處理的?

這一次他能成為左都御史,乃是朝中門人子弟,一起使力的結果,這一份的情誼,到了京察之時,他自然是要還的,所以根本做不到完全秉公,再者,還有一個堵胤錫呢,堵胤錫配不配合,如何配合?另外,陛下置換方岳貢,卻令他為左都御史,其間是不是有深意,仍需要他思慮和斟酌……

不過錢謙益也沒有再解釋,柳如是雖然風塵俠義,有相當的見識,但終究只是一個婦人,朝堂上的門道,她是不懂的。

「老爺,今日的三文日報,你看了沒有?」柳如是道。

錢謙益點頭,不以為然地說道:「看了,書生之見啊。保定今年試行攤丁入畝,明年就要全國推開,真以為朝廷大事是過家家呢。」

「老爺,攤丁入畝之事,你該不是不支持吧?」柳如是看出了錢謙益隱藏的心事。

畢竟她錢家也是江南大戶,田地千頃,如果攤丁入畝,她錢家一年要交的丁稅,可是一大筆錢。

「身為朝廷命官,我豈能不支持?關鍵是江南士紳怕是不會同意啊。」錢謙益道。

「由不得他們不同意!」柳如是美目一瞪,說道:「窮民一人九錢,他們也是一人九錢,有的甚至不交,這本就是不公不義的事情,陛下讓在保定試行一年,要是我呀,直接就在江南推開了,看他們誰敢反對?」

錢謙益苦笑。

「怎麼老爺,我說的不對嗎?」柳如是問。

錢謙益知道和她說不清,於是笑著拍拍她的玉手:「對對對,誰讓你是女俠呢?」

柳如是這才笑了,挽著他手臂:「老爺,我們什麼時候進京?」

「我已經令人去收拾了,後天我們就動身。」錢謙益道。

柳如是欣喜了一陣,忽然抬頭看天:「陛下今年剛不過二十了吧?這般年輕,就這般有為,也不知道是一個什麼樣的龍顏?」

……

京師。

對於堵胤錫忽然轉任戶部侍郎,明顯就是在為今年的京察做準備,群臣都議論紛紛。

不過議論歸議論,大家對於堵胤錫的任命,並沒有太多的反對,一來,堵胤錫在長沙知府的任上,就聲名卓著,擔任通州厘金局主事之時,政績卓越,為戶部侍郎之後,整飭戶部,功績上下都看在眼裡,加上堵胤錫為人低調,令人挑不出毛病,又是前詹事府馬世奇的弟子,而馬世奇是根正苗紅的東林,論起來堵胤錫也是東林,朝中東林對他多有衛護。

第二,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堵胤錫是陛下的心腹,而聖心堅決,堵胤錫的任命,是不可阻擋的。

至於錢謙益的左都御史,朝中卻有不同意見,尤其是都察院內部,一連兩天,都有人上疏彈劾錢謙益……

……

而京察之外,另一件消息也很快又傳了出來。

——陛下召見司禮監御馬監等二十四司的大太監,挑選人手,好像是想要重新向各地派遣鎮守和監事太監,同時有意恢複東廠錦衣衛的許可權。

消息傳出,群臣都是不安。

不久,得到證實。原本已經被召回京師的原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忽然又回南京去了!

——有明一代,文官和太監,內閣和司禮監,一直都處在彼此傾軋,相互制衡的狀態中,其中尤其是以熹宗天啟帝、魏忠賢掌權之時最為嚴重,雙方几乎是勢不兩立,殺紅了眼,閹黨猖獗之時,朝中東林和清流幾乎是被一網打盡,無一人能得免,崇禎帝繼位,清算閹黨,重新啟用東林和清流,同時事必躬親,沒日沒夜的批閱奏疏,司禮監和東廠錦衣衛的權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司禮監披紅的權力更是被大大削弱,只可惜到了後期之後,眼見國事頹敗,文臣無力振作,於是崇禎帝對東廠錦衣衛又有所重用,並向各地派遣了大量的鎮守和監事太監,以監視前線部隊和地方官員,其數量和規模,竟然是超過了天啟朝。

對此,文臣們都是反對的,在他們看來,各地鎮守和監事太監,除了攪擾地方,收取賄賂之外,對國事兵事,沒有任何益處,因此,對於崇禎帝的外派,從內閣到六部都是反對的,但崇禎帝病急亂投醫,已經是不管了。

今上隆武帝繼位之後,召回了各地的鎮守太監,關閉了東華門的凈身房,在文官們看來,今上從善如流,召宦官回宮,限制內廷的權力,實在是一位千古明君。

但想不到今日,隆武帝竟然要恢複過往的舊制,派遣大量的太監出宮,去往各地,這不是走回頭路嗎?

更重要的是,接下來陛下會不會改變壓制東廠錦衣衛,以及內廷的想法和做法呢?

如果那樣,司禮監重新崛起,內閣被削弱,文官們在做事的時候,也必然會受到更多的牽制。陛下被太監們「蠱惑」,怕不是又會變成武宗、熹宗皇帝嗎?

於是紛紛上疏反對。

有人痛心疾首,有人痛哭流涕,有人苦苦相勸,總之在他們看來,派遣大量太監出宮,對朝廷毫無利益,只會攪擾地方,造成民怨,實在是霍亂天下的開始,請陛下一定要收回。

「派遣鎮守太監、監事太監到地方,乃是我大明祖制,卿等為何如此反對呢?」

朝堂之上,隆武帝聲音清朗而平靜。

群臣一時竟無語,是啊,他們日常時候,總把祖制掛在嘴邊,以勸諫皇帝,現在皇帝派太監出宮,正是承襲祖制,他們又有什麼好反對的呢?又或者說,如果他們執意反對,那是不是就意味著祖制並非是一定正確和不可反對的呢?

不管怎樣,群臣都是陷入矛盾。

「卿等不必再上疏了,韓贊周雖然是去了南京,但不再是南京鎮守太監,在他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內廷之人趕赴南京,他們的任務只是一個,那就是審計南京戶部,兵部,工部,應天府,松江府,蘇州府,杭州府最近三年的內外開銷和賬本賬冊,以徹底執行新朝的預算、審核、究責的制度。」

「另,加右僉都御史、查鹽欽差左懋第為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

聽到此,群臣這才明白,原來陛下放出韓贊周,並且在宮中編排人手,並不是要重啟鎮守太監和監事太監的制度,而是要來一次審計,在京師北京之外,對大明的財稅重地,副都南直隸來一次大審查!

一直以來,兩京戶部都有很多爛賬藏於其中,有的是理不了,有的是沒銀子理,一來二去,漸漸就成了慣例,很多賬目都成了死賬,賬本存留的銀子,銀庫里卻是一兩也沒有,糧倉亦然,歷任的內閣首輔對此都是心知肚明,但因為牽扯太廣,一旦徹查,必然牽動全國,在內外戰事頻頻,局勢不穩的情況下,誰也不敢妄動,隆武帝繼位之初,就下旨要各地官員清點治下的糧倉銀庫,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