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1章 重重防禦

原本,如果太子不在殿中,眾臣的目光肯定都會看向吳甡。兵部三巨頭,馮元飈和張鳳翔都已經發表意見,唯獨吳甡一直默默不語,這和他平常針砭眾策,語聲洪亮的表現完全不同,眾臣心中都是奇怪,而大家都知道,吳甡是「太子黨」,既然吳甡不說話,那大家自然而然的就會看向太子。

朱慈烺一直在低頭沉思,關於西線長城的防禦問題,他和吳甡、參謀司討論過不止一遍了,每次都是大開大合,各人抒發己見,期間又和兵部尚書馮元飈,左都御史李邦華有過探討,朱慈烺以一個穿越者,多去四百年的資料和歷史的角色,從中進行評定和篩選,最終他定出了一套自己認為最合適的防禦計畫。

但吳甡卻有一些不同意見,因此今日議事,他才一直默默——他不太贊同,但也不反對太子的計畫。

事關重大,即便已經推敲了很多遍,在即將說出之前,朱慈烺還是要深思熟慮一番。

當眾臣望來時,朱慈烺暗暗吸口氣,出列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父皇,兒臣以為,長城的防禦不在城塞,而在於隔阻和預警的作用,阻隔不多言,只說預警,因為有長城的預警作用,京畿地區才能有準備的時間和空間。以往面對蒙虜時,長城邊塞雖然也曾經幾度危急,但世宗皇帝後,蒙虜對我長城邊塞的威脅,卻是大大緩解,究其原因,不過有兩個,第一,世宗皇帝開放了邊貿,使蒙虜不必再通過搶掠獲取物資,第二,蒙古的四分五裂,沒有統一的力量,難以對我大明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但建虜竄起後,改變了長城邊界的形態,尤其林丹汗病死之後,蒙虜已經全部倒向了建虜,長城邊境失去了蒙虜的緩衝,千里長城,處處都是破口,但使建虜裹挾著蒙虜入寇,隨時都可以殺到我長城之下。而我大明事先難以知曉,這才是長城危急,建虜屢次入塞的根本原因!」

「民間有句話,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一旦賊惦記上了,你就得日防夜防,家裡圍牆修的再高,如果沒有在牆外栓一條狗,怕也是防不住的。」

「這條狗,就是蒙虜,兒臣以為,長期而言,我大明還是必須想辦法分化、籠絡蒙虜,使之為我所用,縱不能為我所用,也不能聽命於建虜。」

群臣都是靜聽。

聽到蒙虜之事,有知曉當年之事的朝臣在心中微微嘆息,天啟年時,大明朝廷每年都固定給蒙古各部一定的歲銀,一是安撫,二來徵調他們參與遼東作戰。關寧之戰時,林丹汗就曾經派出一萬蒙古騎兵相助,雖然沒有什麼鳥用,只一次出征就白白用去了大明四萬兩銀子的錢帛和糧米,但起碼他們不通建虜,不和建虜沆瀣一氣,多多少少也能幫一點忙的。

但崇禎帝繼位之後,天災不斷,大明饑荒連連,財政入不敷出,大明實在是沒有餘糧資助蒙古人,蒙古人已然成了財政的巨大負擔,崇禎帝又覺得給建虜「歲銀」是一種屈辱,因此斷絕了對蒙古的「支援」,而同一時間,建虜卻對蒙古伸出了橄欖枝,即便是在大明封鎖的情況下,依然向建虜提供糧米支援——不得不承認,努爾哈赤和黃太吉兩父子都極具戰略眼光,深知建虜以一隅之地對抗大明,非有蒙古人的支持不可,即便自己再困難,也要拉攏蒙古人。

努爾哈赤和黃太吉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加之林丹汗又是一個志大才疏之人,最終導致內蒙古各部全部倒向了建虜。

回想前事,知曉當年之事的朝臣都是嘆息,如果當年朝廷能勒緊褲腰帶,給蒙古人一定的錢糧,情勢絕不會到現在,最起碼建虜不能肆意從長城各地入塞。

朝臣暗暗嘆息,首輔重臣們都悄悄偷看崇禎帝的臉色,發現崇禎帝陰沉著臉,心情果然並受到影響,一些和太子交好的臣子忍不住在心裡輕嘆:太子還是太年紀,說話沒有仔細斟酌,所說的雖然是至理,但卻是抹了父親的面子啊。

朱慈烺當然知道這些事會惹父親不高興,但他還是要說——錯誤要想改正,就必須先承認,如果承認都不敢承認,又何談改正?而這些話,只能他這個當兒子的說,如果是其他朝臣諫言,崇禎帝的臉色怕是會更難看。

當然了,另一原因是,朱慈烺清楚的知道,崇禎帝愛犢情深,在不快之後,心裡很快就會升起:「我兒睿智,似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皇明後繼有人」的欣慰。

與不快相比,欣慰在崇禎帝心中存留的時間會更長。

朱慈烺繼續道:「但去年建虜將蒙虜分為了八旗,與蒙虜親貴聯姻,短期看,想要離間他們兩者並不是容易的事,也就是說,牆外的這一條狗,我大明暫時是拴不住的,沒有預警,建虜大軍忽到城下,縱使朝廷花費八十萬兩巨銀,修繕加固密雲的四百里長城,怕也是難以做到堅守。」

「更不用說,修繕四百里長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長城邊境又是人煙稀少之處,需要從內陸徵集民夫,這樣的工程絕非一日兩日,怕需要兩到三年才可以完成,因此兒臣以為,密雲長城可以小修繕,但不宜大興土木,省出來的錢糧應該用在他處。」

聽到此,左都御史李邦華出列行禮,聲音和緩但卻非常有力地說道:「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臣附議,如今民生凋敝,民力匱乏,此時大修密雲長城,絕非最佳時機!」

修繕四百里長城,是一個大工程,需要動用數十萬的民力,只靠京畿是不行的,非得動用保定,宣化,甚至是山西大同的百姓不可。

大明國力昌盛時,修建長城都是勉強為之,何況現在?

但防虜是大事,如果真能將建虜擋在長城之外,縱使是含齒吞血,大明也得咬牙堅持下來——今日議事,不是朝議,不在文華殿,而是在乾清宮,參與的只有當朝的十幾個重臣,沒有言官的參合,每一個人說話都是謹慎。這也是李邦華明知道長城耗費人力物力,但卻沒有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原因,現在有太子領頭,而太子的話,句句也都說到他心裡,於是他按捺不住,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御座上的崇禎帝皺著眉頭,不置可否。

見太子反對,提出次議的兵部侍郎張鳳翔略有惶恐,向朱慈烺行禮:「殿下所說,臣亦是贊同,只是密雲長城如果不修繕加固,要想成功守衛,非得如去年一樣,京營將士全部開拔到墻子嶺古北口,據關死守。建虜去年入塞吃了沒有火器的虧,下次如果再入塞,一定會攜帶更多的火器,到時如果關口不堅固,抵擋不住炮火,即便是精武營,怕也是難以守御,一旦密雲長城被突破,建虜兵峰就會直抵京師城下。因此,密雲長城,非修不可啊。」

聽到此,有贊同的朝臣微微點頭。

朱慈烺也點頭,肅然道:「少司馬所提並無不當,只是要想將密雲長城修成銅牆鐵壁,非一日之功,所耗錢糧,也不是朝廷能夠支撐的,最重要,就算是將密雲長城修成了銅牆鐵壁,但其他地方漏洞百出,怕也是難以阻擋建虜的入塞,另外,我大明現在內憂外患,錢糧得用在刀刃上,一厘一錢也不能浪費。因此學生才以為,花費巨銀修繕密雲長城未必是上策。」

張鳳翔臉色一喜,隨即又是一疑,試探地問道:「殿下此說,莫非是有上策了?」

張鳳翔是老官吏,在兵部多年,為了長城防禦,他絞盡腦汁,想了無盡的對策,最後依然認為,固守薊州防線,修繕密雲長城是應對建虜入塞的最佳辦法,即便明知道修繕長城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朝廷怕是承擔不起,但他卻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辦法,聽太子殿下話中的意思,好像是有其他良策,他忍不住一喜,但隨即又是疑——太子殿下,真能想出其他的高招嗎?

朱慈烺搖頭:「不敢,只是有一個粗淺的想法,說出來和諸位先生共同探討。」

說到這,目光看向御座上的崇禎帝,拱手道:「父皇,兒臣以為,去年建虜入塞吃了大虧,以建虜上下和虜酋黃太吉的脾氣,今冬有五成的機會還會入塞,以血前恥。加之我大明關閉了邊貿,建虜和蒙古各部無法從我大明獲取糧米鹽巴藥材等一系列的必需物資,為活命,他們只能入塞,兩者加在一起,建虜今冬大舉入塞的可能性超過八成,其兵馬一定會比今年更多更猛,因此朝廷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何為最壞?」崇禎帝說話了,他在位十七年了,最怕聽到的兩字就是「最壞」。

朱慈烺微微提高聲調:「現在已經是二月中旬,就算朝廷有足夠的錢糧,下定決心大修密雲長城,但各地官府召集動員民夫,需要一定的時間,等到正式修建開始,怕已經是夏季了,但建虜秋後就會入塞,時間上是來不及的,因此,朝廷不能將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薊州防線和密雲長城的防守上,需在加強這兩地防守的同時,建立第二、第三道防線,那一來,縱使密雲長城有所差池,建虜破關入塞,我大明依然可以將他們阻擋住,令他們不能重演崇禎十二年,從古北口破關之後,順著運河一路南下,一直攻到濟南府,擄掠我大明百姓無數,魯王叔遇害的慘劇。」

「何為第二,第三道?」崇禎帝急切的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