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12章 山海關

「總鎮請起。」

朱慈烺滿臉微笑,心平氣和,但心中卻是掀起了波瀾。

在中國歷史上,民族英雄很多,漢奸也有很多,而最鼎鼎大名的,遺臭萬年的當然就是眼前的這位吳三桂了,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是吳三桂最為人所知的漢奸行為。但在朱慈烺看來,吳三桂最大的罪惡其實並非是開放山海關,因為在京師淪陷,崇禎殉國、失去後勤補給的情況下,山海關被建虜和李自成兩面夾擊,失守是遲早的事情,吳三桂必須做一個選擇,獨自堅守是不可能的,建虜是外族,李自成是殺了君父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管吳三桂如何選擇,倒向哪一邊,都將背負罵名,而在當時尚沒有「中華民族」,也沒有漢奸的準確概念,君父之仇,是當時世間最大的仇。有一種說法吳三桂最初的念頭,想要藉助建虜為君父報仇,並非不可理解,但歷史湮沒,誰也不知道吳三桂最初的真實想法,何況當時在寧遠山海關,真正有決斷力的是遼東督師王永吉,而非是吳三桂。

開放山海關,放外族入關,已然是罪惡,但卻不是吳三桂最大的罪惡。

吳三桂最大的罪惡行為乃是甘當建虜的馬前卒,先是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又揮戈南下,掃平南明,接著進軍陝西、四川、雲貴,最後引軍入緬,對南明窮追不捨,終於抓獲永曆帝,並親手用弓弦將永曆帝絞死!

但使吳三桂真是一名忠臣,他完全可以在擊潰李自成之後,不顧多爾袞的命令,搶先進入京師,尋找太子定王永王,再建大明,其後亦有很多的反正機會,但都沒有。

康熙削藩時,他倒是反了,但天下漢人都已經看穿了他的面目,無人助他。

吳三桂的漢奸之名,實至名歸。

吳三桂是奸賊,但就眼下的情況,就寧遠總兵的職務來說,他還是稱職的,但使京師不出大亂,他應該不會投降建虜,也因此,朱慈烺的心情才有點複雜,因為他不確定,他是否可以放心的使用吳三桂?

今日山海關迎接太子,吳三桂不是獨自來的,而是照太子的命令,帶了兩千名精銳騎兵,聽候太子的調遣。太子沒有說用途,但每年初冬季,都是大明邊軍防備建虜入塞的高度警戒期,太子密旨撫軍,而且出現在山海關,以吳三桂的聰明,已然猜到太子是為抵禦建虜入塞而來。

如果是一般督撫的調兵命令,吳三桂一定會想辦法搪塞,畢竟寧遠現在是抗虜的第一線,且兵力並不富餘。但面對太子,他和他的兩個頂頭上司遼東督師範志完和遼東巡撫黎玉田卻都不敢有太多的微詞,得了命令,他就點了最精銳的兩千騎兵,往山海關而來——松錦之戰中,吳三桂雖然僥倖脫逃,但部隊卻受損嚴重,如今這兩千名騎兵,幾乎是他寧遠騎兵全部的精銳了。

另外,吳三桂如此聽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其父吳襄乃是京營精武營的主將,是太子的直接下屬。

最初,當吳襄忽然被朝廷任命為精武營主將之時,吳三桂不以為然,他認為京營糜爛,不可為,朝廷用他的老父親當主將,不過就是示之以親,是一種拉攏他的手段,他老父親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在京營有什麼作為。

但隨著他和吳襄通信的增加,特別是知曉了太子在京營實施的那些新式手段之後,他心思漸漸有了一些變化,尤其是開封之戰的勝利,更是令他對京營,對太子,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吳三桂仔細研讀過開封之戰前後的塘報,對太子的指揮之術頗為贊同,他非常好奇,太子只有十五歲,從未出過皇宮,更沒有軍事閱歷,為何對戰爭的閱讀能力,卻已經遠超過一般的督撫和總兵,不知道太子是怎麼做到的?

另外,經過這麼長時間,吳三桂終於是知道,當初朝廷同意從松山杏山撤軍,並非是崇禎帝改變了性子,而是因為太子苦諫所致,由此可知,太子絕非是一個死板固執之人,而是相當睿智和深遠,「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地可再來」,太子在朝堂上所說的這句話,吳三桂深以為然。

今日和太子見面,他心中不止有面對大明未來皇帝的尊敬的惶恐,更有一絲好奇,當太子准許起身時,他微微抬頭,小心翼翼的看了一眼太子。想知道,太子是不是像父親信里所說的那樣,少年老成,柔中帶剛,喜怒不形於色呢?不想,太子清泉般的目光也正在注視著他,兩人眼神在空中相遇,嚇得他趕緊低頭收回目光,同時本能的抱拳,做了一個深躬請罪的動作。

還好,太子並沒有責怪他,只微微點頭,臉上始終掛著溫潤的微笑。

吳三桂暗暗鬆口氣。

雖然只是驚鴻一瞥,但吳三桂卻從太子的眼神中讀出了堅定和柔和,同時更有一種成竹在胸的淡定,那種目光,是吳三桂從未在其他上司臉上見過的,當初的遼東督師袁崇煥,一直到薊遼總督洪承疇,這兩個大名鼎鼎的督師從來都是威嚴冰冷,眼神里卻透出藏不住的憂慮,太子眼中卻沒有這種憂慮。氣定神閑中,表現出的是一種一切盡在我掌握的自信。

「太子……究竟是一個少年啊,尚不知道建虜的兇猛,沒有袁督師和洪總督的閱歷,以為建虜和流賊都一樣,卻不知建虜豈是流賊能比的?」吳三桂認為太子的淡定,乃是源於對建虜戰力的不了解。

作為祖大壽之後,關寧鐵騎實際的領導人,吳三桂對建虜的戰力太了解了,或者說是太懼怕了,特別是松錦之戰後,他已經徹底失去了和建虜野戰的信心。

所以太子自信的目光並沒有帶給他自信,反倒讓他覺得,太子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少年不懂事。等經歷過遼東戰事,和建虜交過手,太子才會知道建虜八旗的厲害。也就是說,他對太子的能力,並不信服,他尊敬和服從的,乃是大明皇太子僅次於大明陛下,至高無上的位置和號召力。

吳三桂之後,是山海關總兵馬科。

馬科是西寧人,以敢戰著稱,在軍中僅次於曹變蛟。松山之戰中,亦是洪承疇所倚仗,歷史上,建虜在十五年入塞時,馬科帶兵據敵,但被擊敗,雖然是敗了,但比起大多數明總兵畏敵如虎,不敢出戰的作風,也算是不錯了,崇禎十七年,北京失陷後馬科投降了李自成,後又投降滿清,其後就沒有記載了。

所以朱慈烺一直懷疑明史的記載,馬科的勇武,真的僅次於曹變蛟嗎?比起曹變蛟的壯烈,馬科給他提鞋都不配。

「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參見殿下~~」

馬科同樣是一身甲胄,抱拳行禮。

身材不高,但卻極為壯實,大盤臉,粗脖子,一看就知道力大無窮,和吳三桂的偷偷觀看不同,馬科始終低著頭,看都不敢看太子,由此可知,馬科應該是一個循規蹈矩,沒有什麼大心思的人,不管投降李自成還是投降滿清,可能都是被人指使。

這樣的人可以用,但不能重用。

參拜完畢,眾文武簇擁太子進入山海關。

朱慈烺前世是一個殘疾人,很少出門,所以從來都沒來過山海關,但對山海關之名,卻是太熟悉了,此時自是認真觀看。

只見山海關與長城相連,以山為體,以城為關,城牆巍峨屹立,高不可攀,

山海關扼守遼西咽喉,過山海關就可以一馬平川的殺到京畿,地理位置險要,所以明廷對山海關極為重視,幾經擴建,到現在,山海關城高四丈有餘,厚兩丈。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關。

東有鎮東門,西有迎恩門,南有望洋門,北有威遠門。四面城牆各長約二里,每面均有高大的城樓和凸出城外的瓮城,全部由青磚砌成,氣勢雄渾,東面的鎮東門上,高高懸掛有一塊巨匾,上面龍飛鳳舞的書有「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每個字長寬均超過三尺,遠遠地,在一里之外就可以清楚看見。

此外,每座城門之外,都有瓮城和箭樓增強防禦。護城河寬三丈,深兩丈,河水直通大海,海船可溯河而上,由水門入城。又在城外東西二里處設東羅城、西羅城,南北各二里處設南翼城、北翼城,與山海關互為犄角之勢,一關八城,可謂是固若金湯。

從西面迎恩門入,穿城而過,直奔東面的鎮東門。

山海關明是關,但其實是一座城,城內百姓十萬人左右,幾乎全部都是軍眷,歷史上,崇禎帝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回京勤王之時,吳三桂難以立刻起行的一個原因就是軍眷太多,驟然之間,難以立刻遷移。

朱慈烺是秘密到此,雖然城內文武都到城門口迎接了,但城內百姓並不知道實情,只知道來了一個大官,此時官軍封鎖了城門和街道,嚴禁百姓出入,一眼望過去,街道上靜靜地看不到一個人,只有一隊隊的官兵把守巡邏,從房間建築到街道布局,山海關城和京畿地區的城市沒有任何區別,就是一個普通小縣城。

登上鎮東門,朱慈烺極目遠望北方的原野,心中滿是感嘆,這樣的雄關險峻,若非是吳三桂主動獻城,再過一百年,建虜也未必能夠攻的下。心中這麼想,忍不住抬頭看向城樓懸掛著那一塊巨匾。

天下第一關。

見太子仰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