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7章 三年後,東出!

漢國修「長渠」的事情,哪怕各諸侯一開始不知情,後面肯定也會從各個渠道知曉消息,暫時看來並沒有國家用實際行動去做些什麼。

呂武一直在利用「超前」的思維欺負人,其中就包括修灌溉系統的大工程。

現在是几几年?時間已經來到公元前539年。

儘管列國已經發現很多事情發生改變,思維方面其實還是存在沒有跟上時代的狀況,沒有太多的陰暗心理,即便有心理陰暗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

漢國修灌溉系統會有什麼後續,不懂自然沒有什麼,懂的人怎麼都懂。

那麼懂得了的那一批人,他們有想過破壞或打斷漢國的工程嗎?或許十個人裡面有三個想做但是無能為力;再有四個覺得戰爭只是軍隊間的較量,不應該涉及到其它;剩下的三個看明白了只想跟著干。

春秋時期列國一再開戰,他們的交戰僅限于軍隊,不會波及到黎庶,更不會刻意去破壞敵國的花花草草。

歷史上的戰國初期,列國儘管開始玩陰謀詭計,戰爭也不再是約個地方開打,只是依然保留戰爭不波及黎庶以及不破壞敵國民生的節操。

當然了,凡事都講究一個無絕對,像是管夷吾作為諸夏第一個玩經濟戰的人,他就用經濟的手段去打擊敵國。

比較令人納悶的是明明有管夷吾在前,後繼卻是沒有人進行效仿,搞得需要到了戰國中後期列國之間的競爭才會刻意去針對黎庶以及敵國的民生,其中以秦國做得最為徹底。

秦國在商鞅沒有變法之前,他們外出征戰的軍隊就有殺死或俘虜敵國黎庶的傳統,並且還會故意破壞敵國的生產設施。他們那麼乾的時間節點是什麼時候?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針對的對象是當時還沒有成為中原霸主的晉國。

到了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有了軍功爵制度,秦軍出征最愛乾的事情就是殺光交戰區的人,還是那種不區分是敵軍或黎庶的見到就殺死,拿他們的腦袋去報功。

所以了,軍功爵的出現對於秦人來說是美事,對於其餘列國來說則是天大的災難了。這種災難不單純體現在雙方將士的求戰心態差距,死在秦軍利器下的黎庶根本就是多不勝數!

漢國也有了軍功爵制度,因為時代剛剛改變的關係,很多的惡果還沒有顯現出來,漢軍征戰「漢中」則是已經有了相關的苗頭。

只是「漢中」那個地方有點複雜,當地的政權在架構上非常模糊,交戰發生之後屬於軍民不分,導致呂武察覺到軍隊開始有殺死黎庶拿腦袋報功的例子,處置方面卻是無從談起。

沒有辦法的事情啊!

漢軍在「漢中」遭到了抵抗,很多「漢中」原住民的男女老幼上一刻看似沒有威脅,不久之後可能就操傢伙襲擊漢軍,又或是干出投毒和其餘破壞的事情。

中樞下令不得騷擾黎庶?捆起出征將士的雙手,任由那些存在敵意的原住民去襲擊和各種破壞嗎???

這種情況是漢國第一次遭遇到,有那麼一個國家則是早就受夠了。這個國家就是楚國。

楚國跟吳國打打停停,面對的就是很難區分敵人的局面,搞到後面楚軍將所有吳人視為存在威脅的對象,大肆的殺戮肯定也就免不了,結果是讓一些原本想要屈服楚國的吳人不得不進行反抗。

「孩兒願往『漢中』主持大局。」呂陽對這件事情已經拖了有些日子,他在解朔喪禮結束後正式提了出來。

各國之中僅有范國、荀國和名存實亡的韓國派人參加解朔的葬禮。這個也是應該的,中行吳和韓起有跟解朔共事的情誼在,范鞅的父親士匄剛死沒有多久也需要顧著點人情。

其餘國家沒有從官方形式上派人參加解朔的葬禮,純粹是春秋時期在規格方面的限制。

春秋時期的列國之間只有一國之君薨逝才會互相派人憑弔,像是「臣下之臣」的層次則是沒有那種規矩。

到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會派隊伍參加一國重臣的葬禮,需要到戰國中期,也就是歷經了近百年的混戰,邦交層次一再發生改變之後了。

解朔的死不止是讓漢國出現了高層的職位變動,負責謀劃征戰事宜的主官逝亡,影響到的還有漢國對外的征戰。

目前由崔杼擔任國尉,他在短暫的時間內難以理清的事務簡直不要太多,導致的是一些征戰缺失了計畫性。

呂武盯著呂陽看了有一小會,看的呂陽心裡產生了不安,才問道:「彼地反抗不止,太子如何處置?」

既然提出要去「漢中」的請求,呂陽肯定會事先了解「漢中」的情況,再與眾屬僚商議可行性方案。

呂陽說道:「臣以為可遷徙當地之人,攻下一地便遷徙一地,亦可差人告知出山便可往易於農耕之地棲息……」

一套又一套被呂陽講出來,核心就是將「漢中」的當地人用各種手段遷徙走,再從漢國的其它區域轉移人口到「漢中」定居。

呂武還以為呂陽會提出分化收買再消化的建議,一邊聽著,一邊心裡想道:「他還是沒有改掉粗暴的性格,遇事缺了一些懷柔思維啊。」

單純的暴力只會引發更多的暴力。

單純的懷柔則是會令一些群體覺得軟弱可欺。

呂武耐心聽呂陽講完,說道:「太子豈不知剛柔並濟之道?」

呂陽答道:「彼不知我,我欲謀劃蜀,無甚時日耗費。」

好像也是呀!

剛柔並濟需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還不一定能夠取得什麼成效。

漢國要在大舉東出之前拿下「漢中」、「巴」地和「蜀」,沒有幾十年的事情去進行操作,一味的強硬變成了最能節省時間的手段。

呂武又問道:「太子欲將遷徙往何處?」

呂陽答道:「臣以為彼為奴,可賞賜於有功將士,余者國屬。」

哦,原來不管是使用武力抓捕,還是騙出來,反正那些人都會成為奴隸,不是要遷徙到一個集中的地方讓他們過日子?

單純從手段上來看簡直是殘暴到沒邊了,根據漢國當前的形式來看則是最為快捷有效的處理方式。

會不會逼「漢中」當地的全部人反抗漢軍?當前的情況是,現身的漢中人幾乎全是漢軍的敵人,沒有出現的漢中人跟不存在沒區別。所以呂陽的處置看似粗暴,實際上是最為符合漢國當前需要的策略。

如果呂陽想要將「漢中」的當地人遷徙再集中安置,作為君王和父親的呂武會感到無比失望。

認清的確應該快刀斬亂麻的呂武心態變得有些複雜,認識到呂陽越來越符合自己繼承人該有的模樣,一方面又會產生另外一些疑惑。

「為父予你三年。」呂武給三年的時間不管是處理好已經攻佔的『漢中』,還包括了呂陽奪取古蜀國的國祚。

呂陽得到能出戰的機會,一臉自信地說道:「孩兒必不使父上失望!」

歷史上司馬錯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攻佔巴蜀,前提是古蜀國和巴國早就有了長久消耗,並且還是古蜀國主動邀請秦軍入蜀。

當前的年代,古蜀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他們還沒有完全消滅蜀地的敵人,實力未必比歷史上司馬錯進軍時期強多少。

呂武之所以給呂陽三年的時間,覺得呂陽發生了好的轉變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因為時間提前,蜀地的交通遠比司馬錯帶著秦軍攻略巴蜀更加糟糕,巴蜀的形勢也是更加錯綜複雜,再來就是漢國動用的兵力更少了。

因為吞掉了韓國三分之二的疆域,使得漢國向東擴張了三百來里,原先的布局等於有了新變動。

目前漢國需要提防楚國可能出現的反撲,還要對荀國造成足夠的壓力,再來就是防止韓起狗急跳牆,更有范國的范鞅在選擇上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最多出動一個「軍」征討巴蜀已經達到極限。

攻佔下的「漢中」已經有兩個漢軍「師」了,另外一個「師」則是在「天澤水池」的上游待命。

呂武賜予呂陽兵符和節牌,一個月後呂陽帶著自己的屬僚出發了。

那啥,三年後呂陽會不會玩一手帶兵進京逼宮的戲碼?

而在呂陽出發之前,作為三代的呂政也帶著隊伍東出。

在呂政出使吳僚的這一件事情上,呂陽多次表示擔憂,還是沒有能夠讓呂武改變主意。

第一次出使的呂政並不獨要前往吳僚處,他將先去范國,再去荀國,然後才是前往吳僚所在的淮南。

這也是漢氏子姓第三代的首次亮相,呂政能取得成功固然可喜,沒有什麼成果也是在向諸侯昭告漢氏子姓的政權穩固。

什麼意思?沒有太特別的意思,呂武早就不是那個孤家寡人,國祚方面能夠選擇的繼承人非常多,能夠任事的子孫也是不少。

只是漢國跟其餘國家真的很不一樣,其餘諸侯幾乎全是公族政治,呂武對待自己的子嗣則是顯得很不一樣,把他們丟到中樞之外,壓根就沒有二代在中樞掌握權柄。

因為這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