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物是人非事事休

魏琦來了,還帶著魏武過來。

爺孫兩人帶來的護衛並不多,穿著方面也挺普通,未見什麼劍拔弩張。

這個時候過來是什麼意思?難道還能制止陰氏加入內戰嗎?不可能的了。

陰氏已經對魏氏展開了進攻,先後攻陷了魏氏的那麼多城邑,雙方進入到正式的交戰狀態,說明陰氏這邊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參戰,不可能因為某些個體的交情而選擇罷戰。

從私人角度論起來,陰氏欠魏氏的人情早就還了乾乾淨淨,倒是魏琦還欠呂武一條命。

如果從普世真理來論斷,魏氏跟趙氏、公族搞了那麼多事,僅僅選擇在宮城設伏士匄就不對,哪來什麼冠冕堂皇的話語制止這一場戰爭呢?

呂武不想見,家臣卻是建議見一見。

理由嘛?魏氏這一波完蛋的概率無限大,留下一些情份給魏氏的各階層看,以後管起來也許能會輕鬆一些。

畢竟,陰氏和范氏這邊的陣營,打贏了肯定會分配戰利品。而戰利品並不全是死物,還包括活生生的人。這些俘虜的反抗意識有多強烈,取決於他們的恨意有多大。

「此番而來,乃是送武歸陰。」魏琦沒有任何廢話,干出了對魏氏未來不看好的實際行動。

什麼「送武」呢?就是將魏武託付給呂武了。

這操作在其餘年代會顯得很怪異,春秋時期這麼干卻不算什麼。

都知道欒書這個人,知道欒書所在的家族曾經差點覆滅,然後欒氏將欒書送到趙氏那邊一段時間嗎?

也就是,趙氏是要覆滅欒氏的勢力之一,欒書的生父欒盾跟趙衰的交情還行,選擇將欒書託付給趙衰照顧。

欒書在趙氏那邊生活期間跟趙朔成了好朋友,後來欒氏重新發展起來,兩人的關係顯得相對親密。納悶的是欒書跟趙同、趙括從小就不對付,後來更是發展成為生死仇敵。

這個就是後來欒書某種程度上保下趙氏孤兒的原因之一,並且在趙武重新進入晉國上層階級的視線時沒有針對,甚至還暗悄悄地抬了趙武一手。

現在,魏琦就是在效仿欒盾舊事,期望呂武能夠收留魏武,給予魏氏的櫟陽一脈至少保住嫡系骨血。

而趙氏收留欒氏子,後面欒書成了覆滅趙氏的主力之一,肯定是被下意識遺忘的咯。

認真算起來,趙氏的一些操作總是會令人看了迷糊,他們不但干出過收留欒氏子的事情,還在郤氏覆滅時收留了郤氏子。

然後,欒氏子成了覆滅趙氏的主力之一,後來的郤氏子也給趙氏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一度差點又讓趙氏嗝屁了。

呂武看向對自己行禮的魏武,腦海中回憶起了跟魏相的點點滴滴,情不自禁說道:「如相仍在,何至於此啊!」

在魏相活著的時候,陰氏和魏氏的關係一直挺親密的。

他們關係的變化是在魏絳成為魏氏第一順位繼承人之後,並且隨著魏絳上位讓兩家的關係急轉直下。

如果魏相沒有英年早逝,很多事情走不到今天這一步的。

在呂武原本的設想中,他是想帶著魏氏和韓氏一塊瓜分了晉國,其餘的卿位家族只能算是備胎。

沒有太複雜的原因,呂武畢竟是跟魏相、韓無忌、韓起接觸得比較多,私人交情方面並不是士匄能比,後面突然冒出來的中行吳就更沒得比了。

要干大事肯定是跟相知相熟的人一塊干,很多時候跟其他人湊堆,完全就是一種沒得選。

呂武看到的魏琦氣色很差,行木將朽的模樣簡直不要太明顯。

事實上,魏琦已經被病痛折磨了很久,沒有成熟醫療技術的當下,葯什麼的根本沒有,需要靠人的免疫系統戰勝病魔,實在沒辦法則是靠驚人的意志力硬撐著。

「魏氏如此,於陰氏而言並不無辜。」魏琦要死了,很多話無所謂怎麼講。

以前還看不出來,等陰氏掌控了秦國,想要獲得「魏」地就會有些動作,肯定是被魏氏察覺到了。

所以,魏絳有反應就對了,不然還等著陰氏將魏氏吃干抹凈嗎?

呂武低嘆了一聲,就實說道:「我需秦川門戶,並不僅言索取,返贈魏氏東境封邑。我取我需,魏氏更(gēng)得數倍新土,除卻名聲有損,實利多也。」

「如相仍在,我自無不可言之事,奈何?」呂武說道。

那些並不是假話,在呂武這邊一直有對魏氏的補償方案,跟魏氏的關係沒變總會帶著一起玩的。

韓氏什麼的?呂武其實沒有刻意針對過,一來是沒有需要,再則是韓氏有點人畜無害。

那並不是在貶低韓氏。

這一家子已經被韓厥帶歪,換成韓起當家作主又改變得過於迅猛,家族內部其實亂得很。

事實也是那樣,一個家族有什麼的門風,並不是當家的人想變就能立刻華麗轉身。家主的想法是那樣,底下的人做事風格是另一回事,造成的就是頭腦跟身體的不協調。

呂武所處的歷史時空,韓氏是這麼一個樣。

原版的歷史上,韓氏只是在吞併鄭國過程中有過一次高光時刻,隨後就一直拉稀到滅亡之日的來臨了。

申不害變法?十萬韓國新軍?打都城防禦戰都能折損過半,證實了變法的失敗,哪是什麼高光時刻呀。

有「先入為主」思想的呂武,真的很難高看韓氏一眼。

某種程度上呂武對韓氏的感官,也代表韓氏會相對安全。

看看呂武最為忌憚的秦國是什麼下場,第一個領盒飯啦。

然後,潛力巨大的齊國同樣被反覆折騰,輪到有餘力針對楚國又玩了幾次狠的。

魏琦留下魏武,孤車離開了。

這麼搞,搞到呂武需要派人護送魏琦,免得魏琦在半路上病發身亡,或是被野獸給啃食入腹。

真的發生那樣的事情,會給陰氏的名聲留下污點的。

呂武庇護魏武有毛病嗎?要從什麼角度去看了。

曾經的陰氏選擇庇護苦成氏,吸收郤氏的遺產變得非常順利,隱患什麼的其實也有,需要花時間來慢慢修修剪剪。

現在呂武再庇護魏武,對陰氏戰後接收魏氏遺產也會有幫助,自然也會同樣存在隱患。

還是那個問題,一個家族不是有這樣的問題就是有那樣的問題,哪可能一點麻煩都沒有?做事選擇最為有利的選項就是了。

那麼,呂武需要給魏武安排一塊食邑嗎?

這一次跟陰氏庇護苦成氏有點不一樣,呂武需要給郤毅安排一塊食邑,對魏武則是可以有也能不用。

大軍的渡河並沒有因為魏琦的到來而停止,更不會因為呂武選擇庇護魏武而罷止對魏氏的攻擊。

先行渡河的陰氏部隊,他們並不是立刻向著「魏」地進發,選擇在周邊砍伐木材來搭建營地。

大河的東岸地形比較複雜,除了有成片的樹林之外,往東是一片連綿的山區,需要走上四五天才能穿過。

早有陰氏的隊伍駐守在山地裡面,他們充當眼睛和耳朵,防止有敵軍在山區設伏,或是搞一些準備火攻的操作。

同時,山區內的陰氏部隊,他們還是警戒力量,一旦發現異狀是需要用狼煙示警的。

這一支陰氏的私軍數量有個七萬,其中騎兵六千。

不是有十二萬嗎?一開始是的,參戰之後會出現傷亡,再來就是攻克一地總要留下部隊駐守。

所以,除非呂武再次下達徵召命令,要不然手頭能用的兵力肯定是越變越少的咯。

想要兵力越打越多其實也行,持續從封地調動軍隊,要麼就是走哪裡就裹挾一批炮灰。

關鍵問題在於目前是春秋,士兵是一種榮譽、實利、風險並存的職業,真不是誰都夠資格當兵。

「你往『櫟陽』,抑或隨我入『魏』?」呂武在問魏武。

這是一道不大不小的考驗。

魏武要是選擇去「櫟陽」代表還有念想,極可能也會搞事;要是選擇去「魏」地見證魏氏的滅亡又顯得太殘酷。

「我往『新田』,可否?」魏武問道。

呂武招呼來一名「士」,吩咐讓他率領本部護送魏武去「新田」那邊。

陰氏的大軍並沒有快速撲向「魏」地,行軍是有在行軍,只是速度方面有點慢。

「辟耳山仍在激戰,中行吳增兵於『下陽』。」宋彬頗為感慨,繼續說道:「此戰酷烈遠超晉秦『崤之戰』。」

那是發生在公元前627年的事情了。當時秦國趁著晉國國喪要偷襲鄭國,晉國君臣考慮到需要遏制秦國東出,又要爭取鄭國,由晉襄公率軍在崤山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

沒錯,就是設伏。說明沒有成為霸主之前的晉國底子也黑,成了霸主國之後才開始端起來。

這樣來看,秦國動不動就對晉國搞不宣而戰,無非就是打不過晉國而已,得勝就不會讓秦國的名聲一再變差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