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該選哪個呢?

呂武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好心高氣傲的資格,一切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成績罷了。

如果說哪個時期讓呂武覺得最難,毫無疑問是剛來到這個「世界」之初要什麼沒什麼的階段。

天幸的是,他至少還有一個「士」的身份,不然再有才華在當前的年代也不會有施展的舞台,搏一把不成功就該落個身首異處的結局,魂兒跑去重新投胎了。

為什麼說至少要有一個「士」的身份呢?因為「士」起碼獲得了晉身的門票。

連「士」都不是的話,看看各個列國……又或者了解一下春秋時期要奮鬥幾代人才能成為「士」,又要在「士」這個階層掙扎多久才能變成「大夫」,基本上也就明白春秋時期階層固化的可怕程度了。

呂武另一層幸運的地方是作為一名晉人!

換作是在其它的諸侯國,高層才不管某某誰立下了多大的功勞,該是什麼階層還是什麼階層,國家的一概權柄都攥在公族手裡,不是公族就甭惦記著翻身當個上等人了。

「陰氏較以以往又有不同?」士匄最近太愛找呂武閑聊了。

他們有閑聊的時間,當然是日升日落來到了夜晚。

白天的晉軍與楚軍的較量,期間只有羊舌氏退卻了一波,後面羊舌氏重新上陣參戰,其餘各局部戰場從開打到結束一直是保持接觸的狀態。

臨到傍晚時分,兩軍罷戰退兵,約定明天再接著繼續打。

現在是春秋時期,一邊打一邊溝通再正常不過了。開打前要邀請對方出營列陣,不想打了也能陣前說好各自收兵回營,甚至都有兩軍頭頭腦腦一塊去某個山頭,擺下排場互相飲酒作樂再一邊各自指揮正在開打的軍隊。

所以,貴族氣質啥玩意的,再展現文明高度與人性光輝,諸夏這邊早玩了個遍啦。

當然啦,諸夏這邊倒是沒有發生過兩國開戰,某國爵位太低不得不去向爵位高的敵人下跪,跪完了再回去率軍幹起來這種事情。(誰知道這個事?)

呂武不太理解士匄說的是什麼。

士匄用著探尋的心思,問道:「陰氏推行新法?」

哦!

這個啊?

呂武先在秦國那邊試驗新的法度,發現極度鼓舞普通人的生產熱情,激勵著大丈夫們訓練與參戰的慾望,試行了兩年就在陰氏這邊執行了。

晉國這邊其實戰鬥慾望比各國要強烈,以往只能看貴族老爺的心情獲得戰利品賞賜,陰氏卻是以「法」的形式定下賞格。

別看只是明示賞罰,人面對已知和未知是兩種狀態,有了明確目標奮鬥起來會更有熱情,尤其是那個賞格還分多個階級,人類都有一種「通關」慾望的。

關於各等級名稱,呂武倒是想讓家臣們想一些高大上的名字,問題出在陰氏還沒有那個資格取代晉國公族去使用那些名稱,陰氏這邊也不存在什麼歷史底蘊。

用秦國那邊的什麼「造」什麼「庶」明顯不合適,搞到最後呂武帶著詭異的心情同意了家臣弄出來的階級制度。

那個制度之所以會讓呂武感到詭異,看看各階級的名字都是什麼唄。

現在已經有「中士」和「上士」的爵位了對不對?陰氏的家臣一再思索以及商議,弄出了:下士、上士、中士;新尉、下尉、上尉;下帥、上帥、中帥;下司、上司、中司;下令、上令、中令。

沒錯,陰氏還是挺尊重晉國習俗,用上了以「中」為尊,也就是每一個級別就是「中」最尊貴。

搞上、中、下的階級呂武聽著會覺得詭異,對於春秋的人則是再正常不過了。

根由在於周禮中有相關的制度,比如晉國一開始設立下軍、上軍和中軍就是那麼一回事。

所以,呂武看了覺得齣戲,除了他之外的人卻非常能夠接受。

在陰氏的階級制度中,以呂武的身份本來就能夠任命「中士」和「上士」的爵位,不算是一種逾越的行為。

「尉」在晉國這邊有比較高的意義,不但各個軍團分別有自己的「軍尉」,以「中軍尉」最為強勢,權柄上面其實並不輸給「新軍佐」太多。

本來排序是:士、帥、司、令、尉。

上面的排序跟晉軍的軍隊司職有關,也就是參考了「卒(士)」、「旅(帥)」、「師(司)」、「軍(尉)」的各職位排序,多出來的「令」借鑒了楚國那邊。

後來呂武拍板,才成了:士、尉、帥、司、令。

沒其它意思,純粹就是呂武琢磨著「士」不就是士官,後面接上尉官挺合適。

為什麼沒弄個校官,只是暫時沒想好怎麼向後人交代。

至於為什麼不弄將官?逾越了不是!

現在呂武肯定不會去干明顯逾越的事,玩的就是大局上操縱得清清楚楚外加堂堂正正,一些微操則是悄咪|咪地來。

弄出來的士、尉、帥、司、令十五個階級,其實是在內涵上借鑒了商鞅的那一套,再進行一些必要的更改。

後面還有下大夫、中大夫和上大夫,也就是組成一個十八個等級的階級。而到了下大夫的這一個級別,其實就不是沒有立國的呂武所能夠封賞的,得是一國之君才行。

呂武不確認士匄知道了陰氏的多少事情,反問道:「為何提及此事?」

士匄理所當然地說道:「法出我家,阿武行此作為若讓各家效仿,既我顏面無存也。」

什麼玩意???

以現在的既定習俗來說,呂武是元戎,不是士師,還真的不能隨隨便便搞法律。

哪怕是呂武搞出了法律,只能在陰氏內部自己執行,不能夠向外進行推廣的。

現如今擔任士師的人就是士匄,倒是從國家角度到個人角度,有那個資格和底氣來跟呂武說那話。

「眾家效仿陰氏多也。」呂武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

晉國是個挺有善於學習氛圍的國家,各貴族少有頑固保守派。

他們其實就是懂得一個道理,沒那個本事去創新,看到有人創新且取得良好成效,不去跟著學是不是傻?

當然,想學要先取得授權,要不然就是侵權了。

陰氏大搞灌溉,並且革新了體系與技術,能賣各種新科技產品是一方面,晉國能夠強大起來干挺楚國,呂武哪怕知道會有後患,礙於太多的事情還是必須同意進行推廣。

在呂武地位不高不下的時候,各個家族學了送一筆禮也就行了,等呂武成了元戎則是另外一回事,比如陰氏向各家收購糧食能有折扣價。

士匄根本不是為了追究,主要是看出陰氏的士兵遠比其他家族更有攻擊性,再來就是韌性方面也超過,一探尋下來才得知陰氏內部搞了新的法度。

因為不能深入詢問的關係,再來是問了陰氏那邊的人也不敢瞎嗶嗶,士匄僅僅是知道呂武在家族內部推行新法,太具體的就不清楚了。

哪怕是不知道更多,僅僅是陰氏軍隊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足夠士匄去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嘗試取得呂武的同意拿來用了。

呂武根本不想把自己弄的那一套在晉國推廣,搞懂士匄想做什麼,立刻給改變了話題。

今日白天的激戰,各方的數據還沒有彙集到呂武這邊,僅僅是從交戰烈度來看,能夠得出雙方死傷非常慘重的事實。

大概是士匄來呂武這邊的一刻鐘,中行吳和趙武先過來,再足足等了半個時辰以上才等來了解朔、彘裘、魏絳和羊舌肸。

晉國的其他貴族?不是戰前聽取指示的會議,並不是誰都有資格參加戰後會議總結的。

呂武能看出後面來的各「卿」臉色都比較沉重,出口安慰什麼的則沒必要做。

相關的傷亡數據不是以書面方式呈給呂武,由每一個人來自行口頭彙報。

他們講的數據未必準確,主要是時間太短,只能夠統計出大概的數據。

損失最嚴重的並不是中途退出作戰序列的羊舌氏,是頂了羊舌氏空缺的韓氏。這點還是羊舌肸主動找韓起進行了解,又在會議上提出來。

「我必補償韓氏。」羊舌肸心情非常忐忑,想用這種方式來進行彌補。

另外還有一點,羊舌肸要是將補償韓氏的事情做得漂亮,怎麼都能起到挽尊的效果,不然等這一戰打完,估計要落得個破鼓萬人捶的下場了。

呂武沒有發表什麼意見。

彘裘和趙武則是用不懷好意的目光不斷打量羊舌肸,看的羊舌肸內心無比惱火。

兩個年輕人有著不同的心思。

彘裘就是單純覺得羊舌肸太蠢,沒有那個實力偏偏要坐上卿位,弄得自家一再損失,家族名聲也保不住了。

趙武則是想到了韓厥曾經的多番照顧,不會主動去幫韓氏獲得卿位,琢磨著羊舌肸是不是要倒霉了,想著要不要推波助瀾搞一波。

「崔氏折損亦重,我亦彌補。」解朔倒是沒什麼羞愧的地方。

可以說,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