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真·太歲頭上動土

呂武為什麼會將戰場選擇在「湛阪」這個地方呢?

了解楚國的地理和各城邑分布,會知道「湛阪」那邊的「方城」之南就是楚國的腹心之地。

所謂的「腹心」不是指有多麼深入,也不是都城「郢」的周邊,純粹是那邊不但是楚國的經濟重鎮,還是楚國的主要農耕集中地之一。

說「方城」可能很多人會陌生,要說到「宛」或是「南陽」,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在封建時代,「宛」其實是作為南北交通樞紐之一,那邊山地與平原各自佔了半數,重點是山地並沒有影響到交通,平原地形貫通了鄭國與楚國的可行路線。

當然,「湛阪」並不是「宛」,前一個雖然也是楚國的「城」,但它在「方城」之外;後一個則是屬於楚國經濟重鎮之一,位於「方城」的之內。

楚國為什麼會修建「方城」呢?這裡面有非常曲折的故事,包括曾經的楚國打不過鄭國,不得已之下一再修建城牆用來作為防禦鏈,再慢慢把各個城牆段給連接起來,也就成了一道長度將近兩百里的長城了。

「我聞許在『湛阪』之南?」呂武也是才剛知道這個消息的。

這個許國一再搬家,幾年前才剛剛又給搬家了一次。他們從現代的許昌市附近,搬到了舞陽市以西,緊緊挨著楚國的「方城」,同時又跟蔡國成了鄰居。

許國一直搬家很「傷身」的。每一次搬家不但要放棄開發好了的農田,連帶到了新地點還要一切從頭開始。

那種行為讓許國很難有穩定的發展空間,整個國家的人口一度減少到一萬人以下。

現在許國有多少人口?好像是有個將近三萬人。

只有三萬人就是一個諸侯國?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小型諸侯國,現如今可能比較少,春秋初期足有三千多個。

事實上,春秋初期要是有三萬人多的人口都能算是中等強國,一些舉國上下只有個兩三千人的諸侯國更多。

時間走到了春秋中葉,還存在於世的各個諸侯國,他們多多少少都干過兼并他國的事情,吞併越多的國家,目前不一定是最強,但怎麼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呂武為什麼會提到許國?只因為鄭國很雞賊的沒有直接入侵楚國,大軍逼近「湛阪」才發現有那麼一個許國窩在那裡,又從別的渠道得知許國現在是楚國的小弟,一想「敢情好!打了小的,肯定會惹出老的。就打你了。」逮著許國就是一頓揍,偏偏還不給打死。

「鄭侍我不誠。」士匄覺得自己又抓住鄭國的一個把柄。

現在的情況是,挨了打的許國一臉懵逼,好幾次找鄭國人訴說「我無罪」的那一套;親自統軍出征的子產沒逼逼叨別的,告訴許人「我就是打你,怎麼著啦?不服氣,打不過?去找你們老大啊!」。

鄭國表現出來的惡霸嘴臉簡直是要把許人給氣死了。

還講不講「禮」了嘛!

周禮裡面有規定強大者不能任意欺凌弱小的哦。

當然,周禮的那個規定是為了限制各個分封國互相兼并,達到周王室永遠牛逼的效果。

只是吧,不能互相兼并什麼的早被各個諸侯國丟到一邊,後來要是沒有晉國扛起周王室的大旗,稱霸之後對周王室制定的秩序進行維護,信不信「東方世界」要比現在更亂。

很傷心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的許國跑去找楚國告狀了。

刻意讓許國能跑出去告狀的鄭國,他們得知許國總算去找楚國求救,陷入了極度愉悅的歡騰之中。

呂武大概能猜中子產等鄭國人的心思。

鄭國已經得罪了楚國,問題是不敢繼續刺|激楚國,怕就怕晉國縮了回去,楚國放下吳國和宋國專門盯著鄭國往死打。

作為一個不是強大到能扛下一切,又有一點點強的鄭國,他們被夾在晉國與楚國中間,真心是太難了!

呂武說道:「如今楚已動員,楚君招任公子格為主帥,會集『鄧』以北諸地之兵,已誓師北上途中。」

這個公子格並不是楚君熊招的兒子,也不是楚共王熊審的兒子,單純就是楚國公族之一。

公子格能被任命為這次楚軍的主帥,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就在那片區域,還是實力最強大的那個封君。

講實在話,晉國這邊之前壓根不知道公子格是誰。他們比較納悶楚國難道是沒有收到晉軍集結在「虎牢」的消息嗎?怎麼派了這麼一個名不經傳的人物統兵北上。

楚國那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點不太好說。

可能是楚國陷在吳國那個大泥潭,一時半會爬不起來。

也有可能是楚國被宋國那邊的異動吸引,忽略了其它方向的動靜。

更加可能是楚國覺得鄭國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入侵許國這個小弟,以為出動公子格就能將鄭軍教訓得滿頭包。

解朔問道:「楚國出兵多寡?」

這……怎麼說呢?

人在「鵲」的楚君熊招只是得知鄭軍入侵許國,憤怒歸於憤怒,要說當作多大的一件事情則很未必。

楚君熊招根據戰爭爆發的地點,選了個附近實力比較強的封君為主帥,轉頭估計就把那事忘了。

楚國跟吳國的交戰又產生了新的轉折,侵入吳國地界的楚軍之前進行了分散,近期很多散出去的部隊一再失聯,一些渠道傳來越國出兵幫助吳國的消息。

現在有越國?這完全就是廢話了,一直以來都有很多「X越」或「越X」的國家,僅僅以一個「越」為國號的越國卻只有一個。

越國在公元前2032年就已經立國,他們立國的時間比「夏(朝代)」晚了三十八年。(夏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

諸夏選取正朔其實有跡可循。這個問題就跟有人問明明「遼」和「金」佔據中原,歷史上為什麼卻說「宋」是正朔一樣。肯定是認同「那一方」文化的子孫繁衍下去,其餘「各方」消失在歷史長河,或者是不作為「主流」來區分。

簡單一點的說,誰的文化能夠傳承下去,並且還是作為主流,誰就是牛逼。

更操蛋一點的來分析,為什麼要分公元前以及公元後,還不是到了近現代由白皮說了算,他們又出現了一個宗(文)教(化)的「符號」人物。換作一直是種花家說了算,歷史紀元絕對不是那麼回事。

如果呂武建國,早早一統了諸夏,他的後裔將小破球全佔了,又或者成為小破球毫無疑問的最強國,信不信歷史紀元的區分就要變成從呂武出生的那天開始來計算「前」和「後」呢?

誰強誰掌握話語權是一種真理!

現在晉國比鄭國強,鄭國只能聽命於來自晉國的指示。

子產心裡有很多的想法,沒有包括不切實際的野心。

他對於自己的歷史使命很清晰,不是帶著鄭國在他們這一代人成為當世霸主或霸主之一,挽救鄭國的信譽度,變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謀求後人能讓鄭國繼續存在下去,哪天能重拾榮耀,基本上也就算了沒白掌權了。

「楚公子格前『勁』已至。」子孔看上去很是憂心忡忡。

這個子孔是鄭國的老牌權貴之一,本來子駟死後鄭國該是由子孔來擔任執政。

問題是,歷史已經被呂武所改變,小蝴蝶的翅膀一扇,僅是鄭國那邊的鄭君姬惲、子駟、子孔、子產等等很多人的命運也都發生了改變。

「公子格乃一地封主,不足為慮。」子產看上去也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

他們兩個人會那樣的主要原因是,晉國要求鄭國將楚國的大軍引到「湛阪」附近,言下之意就是來的楚軍越多越好。

現在楚國出戰的卻是公子格,一系列信息顯示來的楚軍數量不會超過三萬,還是地方上各個封主給臨時湊的雜牌軍。

子孔深呼吸一口氣,提議道:「如不然,我敗公子格?」

子產沒有第一時間回答,細細考慮了一番,頷首道:「可也!」

就這般,鄭國沒有通知在「虎牢」駐紮的晉軍趕緊過來,去到「虎牢」的鄭國使者信誓旦旦表示這一次不用老大上,他們自己就能把公子格率領的楚軍擊敗。

鄭軍和楚軍在的戰場並不在「湛阪」,他們將戰場選在了一個叫「不羨」的諸侯國境內。

這個不羨是中原腹地的一個小型諸侯國,相傳該國的國君是少昊的後裔,國姓是嬴姓。

這可是嬴姓啊!最為古老的姓之一。

除了嬴姓之外,還有姜、姬、媯、姒、姞、姚、妘七姓,被稱為上古八姓。

看看這些姓的相似點,會發現的確非常古老,帶著母系社會的特徵。

呂武並沒有研究過古老的姓,要不然就要想一想秦國的那個嬴姓是個怎麼回事了。

然而,秦國嬴姓其實跟上古八姓不是一回事。

另外一點,秦國重來沒說過「惡來」跟他們有什麼關係,亂認祖宗可不行。他們有證可考的祖先是蜚廉,是商朝末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