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太特么唬人了!

晉軍南下是要收拾鄭國,順便救一救宋國。

攻打鄭國跟救援宋國並不造成矛盾。

鄭國是個老牌投降國。

哪怕鄭國硬氣一把,晉國也絕對有信心收拾掉。

晉國的國君,還有眾「卿」,應該預料到楚國會出兵干涉,只是絕沒有想到楚共王會徵發三十多萬人一起北上。

弭兵大會才過去多少年?

晉國國內的內鬥還沒有解決。

楚國內部的矛盾那麼快就得到解決啦?

「君上,我等此次南下為討伐背盟之鄭國而來!」士燮先定了一個調子,才接著往下說:「事先未料楚君集大兵北上,是否暫避鋒芒?」

沒人去講鄭國大敗宋國的事。

不是在晉國的意料之中,相反他們對鄭國能擊敗宋國感到十足意外。

敗退的宋軍才離「商丘」多遠,不退往「商丘」卻朝「汋陵」的方向跑?

要是鄭軍進逼「汋陵」的話,宋軍是不是該沿著睢水向上游繼續跑?

這跑著跑著,是不是要直接跑來「雍丘」啦!

宋國是晉國的小弟,他們有難又進行求救,晉國怎麼都要拉一把。

只是,宋國這個小老弟現在正在幹什麼???

國君和多數「卿」對宋國的作為感到好氣又好笑。

宋國與楚國比鄰,又不是第一次遭遇楚國的入侵,很多次都能打得有模有樣,甚至還能打得有來有往。

沒聽說宋國近期遭遇過什麼大敗,國內的內亂也很快就得到平息,實力方面並沒有大降。

宋國能跟楚國打得有來有往,對上鄭國卻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誰愛信不信,反正俺們是不信的!

又不是不救,是吧?

晉國的信譽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差,小老弟何必搞這麼一出呢。

不過,也能理解。

不是只有鄭國要打宋國,還有個楚國。

楚共王一下子帶上三十多萬人北上,真的很唬人的!

很多列國全國的人口都不一定有十萬人,一些二流國家也就幾十萬人,一流強國的總人口才破百萬,超強國家也就是兩三百萬總人口的樣子。

宋國的總人口大約是七八十萬的樣子,跟鄭國沒多少差距。

楚共王在楚國進行了徵召,又帶上鄭國、陳國和蔡國,合起來三十餘萬。

別管那三十多萬人到底有多少能打,又有多少是湊數的。

三十多萬,差不多就是宋國總人口的一半了!

宋國要是不怕,才怪。

晉國的國君和眾「卿」知道楚共王帶來三十多萬人,其實也懵了。

士燮不顧對宋國有保護的責任,提議暫避鋒芒,算起來是打算捨棄自家的臉面,要顧全整個晉國。

所以,他真的是一名厚道人。

國君一臉迷糊地看向欒書,問道:「元帥意下如何?」

欒書沉吟了一下,並且接下來還是繼續沉吟,沒打算太快表態。

這一次晉國又是四個軍團齊出,中軍和下軍是滿編狀態,上軍和新軍則沒有。

郤氏只調來五個「師」的士兵,分到上軍兩個「師」,新軍三個「師」。

上軍的中行偃調來兩個「師」,再加上郤氏的兩個「師」,也就四個「師」。

晉軍一個滿編「軍」的士兵為三萬七千五百人,一個滿編「師」是七千五百人。

幾位「卿」麾下的兵力攏共十七個「師」,排個戰鬥力高低的話,實際上能打硬仗的「師」不會超過七個。

公族撐死了就一個半「師」,並且晉國賞賜攻打許國都城「夷」,已經被人看透,壓根就不堪大用。

剩下的一些沒被編入各軍團的貴族,合起來大約是三個「師」的樣子,只是太過於零散了一些。

用最多六七萬真正的戰兵去跟楚國血拚,是不是有點託大?

心裡有筆賬的士燮看了欒書一小會,視線轉向其餘的「卿」,希望能夠獲得支持。

老范家覺得自己挺倒霉。

去年因為衛國的事情,老范家的信譽度幾近破產。

宋國會搞那麼一出,其餘人怎麼想,士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他認為正是因為老范家在衛國那邊失了信用,才導致宋國害怕晉國不支援。

這就很難受,也惱火了。

士燮覺得還沒到跟楚國硬剛的時候。

最起碼要先內部取得共識,眾「卿」不要將一些精銳留在國內互相提防,能夠帶到戰場之上。

別帶來一大堆湊數的啊!

胸不平……不是,是內部不平,何以平天下???

是不是!

士燮一圈看下來,納悶幾個「卿」是個什麼狀況。

老范家都願意放棄支援宋國,你們在糾結些什麼?

估計是因為氣氛過於沉悶的關係,欒書向中行偃打了個眼色。

中行偃一再猶豫,還是開口說道:「戰與不戰,豈是晉國一家之事?不若招來魯、齊等國?」

智罃不知道是不是出於自家人的關係,開口說道:「自當如此。」

晉國一貫的國策就是折騰中原列國。

尤其是晉國有大動作,更不能讓列國有安生日子過。

用現代人的理解方式,自家在打生打死,千萬別讓鄰國有猥瑣發育的機會,要不被偷偷發展起來,此消彼長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韓厥無聲地點頭,表示支持。

國君眯起眼睛看向欒書。

剛才,他可是有看到欒書偷偷向中行偃遞眼色。

中行偃見得到贊同,像是信心大漲那般,又說道:「正所謂孤掌難鳴,晉雖強卻不可無友邦。如今宋國有難不救,信用何在?」

又有幾個「卿」點了點頭。

士燮臉色就有點不好看了。

他琢磨著,自己是以大局為重,退讓了一兩次,老范家就成了誰都能擠兌的小角色啦?

只是,以他厚道人的性格,選擇用沉默來應對。

換作是郤錡,信不信直接發飆?

欒書在頻頻地打量郤氏的一叔二侄。

郤錡全程沉著一張臉,有點事不關己的意思。

郤犨則是全程笑眯眯,像是很注意在聽,也很感興趣,卻一點開口說話的慾望都沒有。

倒是郤至一臉的若有所思,盤算著什麼要緊的事情。

中行偃與欒書眼神對視了一下,再次開口說道:「或可遣使見楚君……」

「楚君可知我等盤踞於此?」郤至聲音聽上去很溫和,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中行偃稍微愣了一下,問道:「新軍佐何意?」

郤至比較直接地說:「如若楚人不知我等在此,豈不自曝行蹤。」

他這差不多就是直接指著中行偃的鼻子罵,什麼都不懂就別瞎嗶嗶了。

偏偏中行偃自己一想:「對啊!楚人未必知道,派人過去真的是自曝!」

小弟被噴得一臉懵逼,欒書不得不親自上陣,問道:「新軍佐若有高見,盡可道來。」

決定當個看客的國君看得津津有味。

他就喜歡幾個「卿」懟來懟去,要是能開口互噴就更完美了。

郤至說道:「此次我等南下為討伐背盟之鄭國,豈可因楚出大兵而無功而返?」

欒書頷首,贊同道:「合該如此。」

郤錡有些意外地看向欒書,很納悶欒書怎麼突然講起了道理。

其實,國君也感到意外,不由說道:「難得元帥與新軍佐意見並無左右。」

聽聽。

滿滿的嘲諷味道。

這是國君該說的話嗎?

不過,鑒於國君即位之後大多數時間不幹人事,他們沒感到意外,只能當作沒聽見。

士燮在接下來還是幾次反對,認為最合適的做法就是收兵退回晉國。

比較詭異的是,欒書和郤至成了同一個陣營。

欒書沒講得太明白,不想回去的態度卻是非常明顯的。

郤至則是說的話有些嗆人,認為一旦這一次不戰而退,以後沒有誰會再尊重晉國。

所以,打不打得過,他們這一次都要跟楚國打。

只是怎麼打,主動權應該掌握在晉國手裡,不是被楚國牽著鼻子走。

幾個不想選邊站的「卿」,比如韓厥和智罃看到欒氏和郤氏能不再斗,內心裡多少是有些藉慰。

成了里外不是人的士燮好幾次被懟,後面只光顧著生悶氣了。

會議之後,幾個「卿」對自己的軍團下達命令。

「雍丘」是不能待了!

下軍拔營向東南,沿著睢水朝「汋陵」開進。

韓厥得到的命令是,先決絕鄭國子罕的這一支鄭軍,表明保衛宋國的決心,再解放宋國的戰鬥力。

一旦下軍擊敗子罕率領的鄭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