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來啦,老弟?

看人鬥嘴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呂武覺得可惜的是,很多典籍目前還沒有著作,聽不到「子曰啥啥啥」之類。

晉國第一才子和第二才子,他們本身就是「子」。

而「子」現在是一種敬稱,類似於先生、大佬、Boss。

魏相和智朔聊的是這一次與吳國順利會盟,將對楚國產生什麼影響。

所以,他們講的是以後,並不是講以前。

只講以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聊起來不過是在「講古」,能汲取教訓或成功,自然是極好的。

談論以後則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以及對局勢的判斷力。

呂武覺得這是才子該有的樣子,不像宋和明兩個朝代,才子只是文化科方面優秀,其它基本上就幹啥啥不成,甚至滿腔熱血地盡幫倒忙。

漢和唐,才子還是挺牛逼,隨便拉出一個都能幹一些實事。

漢的才子能文能武,典型的人物太多太多。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即便是吃軟飯寫軟文的司馬相如,擔任參謀也能出很靠譜的主意。

更不用提更風華絕代的幾個人了。

只是他們絕沒想到,自己乾的一些豐功偉業,到了後世會成為某些忌諱。

唐的的才子?留下太多的絕美傳世詩篇,更有力挽狂瀾的郭子儀。

宋代才子很多,只是染了太多的胭脂水粉氣,無論詩篇或詞,不見了雄壯威武。

個別才子,比如砸缸的那個,壓根就是遺禍萬年。(割西北,棄交趾,還特么能上教科書,還是黨爭中保守派大佬)

對了,包黑子不審案,也沒狗頭鍘。

人家作為首都市長,乾的是總覽民政的事,審判有衙司。

不過大天朝將演義當成歷史已經是一種趨勢。

就好像狄仁傑被塑造成偵探那樣,誰管狄仁傑是日月當空的智囊啊!

自明代的「蛐蛐皇帝」之後,才子是一些米蟲不說了,他們不干事才是國家的大幸運,任官只會使國家滅亡得更快更慘。

呂武一邊聽智朔和魏相講時勢,一邊琢磨著來南方獲取了多少收穫。

這個收穫不是搶劫的戰利品。

他已經習慣每到一地,會去當地的市場走一圈,看看有沒有什麼熟悉的植物類種子,或是稀奇物件、水果之類。

並且,他還會到鄉間走走看看,有時候能碰上驚喜。

例如一些就在曠野上的植物,別人不懂那是什麼,又能有什麼用。

他碰上了熟悉的東西,肯定會收集起來。

「武!」智朔說不過魏相,想要讓呂武來拉偏架,說道:「朔以為吳弱於楚,難以助晉甚多,可是實言?」

現在的吳國當然比楚國弱小,正面肯定剛不過楚國。

要說吳國幫不到晉國,要看晉國付出多少,又是想要獲得什麼樣的回報了。

呂武假裝沒搞懂,頻繁眨著眼睛。

年紀小的趙武嘀咕道:「眾『卿』擬策,必有其意。」

就是呀!

拿主意的八「卿」認為吳國能在晉國與楚國的爭霸過程中幫上忙,他們難不成沒經過深思熟慮?

魏相忍不住樂了。

智朔一下子漲紅了臉蛋,氣咻咻地看向趙武。

「昂?食肉……」呂武迷糊著一張臉,勸智朔多吃點。

趙武這孩子現在這麼耿直的嗎?

又或者說,他是故意的?

一插刀,直接一刀插得智朔說什麼都不對。

魏相一吸溜地將一長串肉羊肉片卷進嘴中,滿臉爽快地嚼動起來。

其實智朔現在也沒多大,不到二十歲的小夥子而已。

魏相大智朔沒幾歲。

他們四人中,趙武的年紀最小,呂武比智朔大一歲,魏相又比智朔大三歲。

要是不出意外的話,等當代的「卿」都去歷史長河躺著,他們肯定會接過各種「棒」,成為掌權的一代。

外面有人通報,說是韓無忌來了。

這傢伙進來之後很不像話地抖著身上的雪,笑嘻嘻地掃了一眼吃火鍋的四人。

趙武看到韓無忌立刻從自己的位置上站起來行禮。

還在生悶氣的智朔只是看了一眼韓無忌,無比鬱悶地又低下頭猛吃。

呂武和魏相沒站起來,卻放下手裡的餐具,挺直腰板對韓無忌行了一禮。

他們是分開坐,並不是圍著。

所以,每一個人的案几上都擺著火爐,上面就是一個盆狀的鐵鍋。

至於說裡面的其餘人?

有貴族聚會時,只有貴族才算是人,其餘等當然是會走路和說話的工具,俗稱工具人。

吃的羊肉薄片和牛肉薄片,是冰鎮之後用工具給刨成片,並不是刀工厲害的廚師去切。

後面,魏絳和魏頡,還有韓起,相繼也都過來。

這些都是呂武能玩得來的小夥伴。

其餘貴族家跟著來南方的孩子,他們即便知道呂武這邊聚了不少年輕一代,想過來之前需要先思考自己夠不夠資格。

而一些有資格的人,他們則是要先考慮過來之後會有什麼影響,再決定來不來。

因為是雨夾雪的關係,不是必要壓根不會有人閑逛。

這種天氣待在室內烤烤火,吃吃熱的食物或喝湯,不香嗎?

幾個「卿」一開始是各自待在自己的地方,後來得到欒書的邀請。

像往常那般,韓厥是最先到的「卿」;郤氏一叔二侄則會是最後到的一批。

欒書等人都到了,沒有任何客套地說:「吳君已距『鍾離』不足五里處安營紮寨,君上已命巫臣前往。」

他說的這個巫臣,其實原先是楚國的貴族,只是在二十三年前(公元前599年)就叛離楚國。

巫臣原本是不叫這個名字的。

他之所以叛離楚國跟一個叫夏姬的女人有關,算是諸夏歷史上比較出名的一個「貪色誤國」的例子。

晉國之所以會看重吳國,跟巫臣有非常大的關係,他更是提出「聯吳疲楚」計策的策劃者之一。

後面智罃的「疲楚之策」其實是拾了巫臣的智慧。

巫臣現在全稱叫申公巫臣,他的封地在「申」,本來是羋姓,屈氏,名號叫子靈。

另外,他還是當代「楚才晉用」的典範!

在楚國他的名聲極差,不簡單是因為叛國,一切是因為帶著美女私奔,自己或許爽翻了天,卻是導致一眾親族被殺。

這麼個年頭,某個誰去哪個國家謀官效力,於道德其實無損,自己的行事作為致使家族受到傷害則是十惡不赦,牽扯上美色的話,名聲必然壞掉。

晉國前兩年發生了一件事。

郤氏內亂,伯宗出逃去了楚國。

現在伯宗已經被楚國接納,成為楚君熊審的智囊之一。(他們自己稱王,既楚共王)

晉國取的不是申公巫臣的名聲,甚至都不一定需要他有多高的才能,哪怕只是能讓楚國難堪都行。

申公巫臣卻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尤其是十分了解吳國,肯定也了解楚國。

這不,晉國要跟吳國正式展開邦交,眾「卿」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申公巫臣,也派了出去。

晉國和吳國相距很遠,儘管已經極力想要了解吳國人是個什麼情況,能夠得到的信息卻是極為有限。

話說,不是有個了解吳國的申公巫臣在嗎?

關鍵是,了解吳國就是申公巫臣在晉國的立身之本,他需要凸顯自己的作用,卻又不能不留一手,是吧?

智朔挽了一下自己的山羊鬍,問道:「元帥,吳國人數多寡?」

欒書說道:「探子回報,不下貳『軍』。」

吳國跟其餘列國的軍制一樣,還是採取周王室的制度,一軍為一萬兩千五百人。

韓厥問道:「戴甲者幾許?」

欒書笑呵呵地說:「以晉國標準,少也。」

沒錯,現在就有標準了。

晉國對甲胄的有幾套標準,對箭矢或近戰兵器的防禦力是其一,再來就是看材質。

不同的材質,相同的防禦力,依然存在區別。

最為簡單的區分,銅甲肯定最為高大上,再來就是犀牛皮甲。

現在又多了一個標準,出產自陰氏的鐵甲也是極好的。

他們正交流著,外面的謁者報告,說是胥童攜帶國君意志求見。

郤錡立刻冷哼了一聲。

郤犨和郤至也收斂起了臉上的笑容,變得有些陰沉。

這一叔二侄對一再為國君衝鋒陷陣的胥童極其不爽。

來的是胥童和步毅、欒糾。

胥童就不用說了。

步毅是郤至的同袍弟弟,職務是國君的御戎(車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