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幾個月之後,雪城開始有資格跟著裁縫師傅打下手了,學燙衣服、釘扣子。他腦子好,手也巧,學東西很快,做什麼都是有模有樣的,很快就引起了方老闆的注意。
一般的學徒做到這個份兒上都要決定一件事,到底是「學店堂」?還是「學工場」?
方老闆也是這樣問他的意思。
「學店堂」的重在門市接客,而「學工場」則主要是縫紉、熨燙、整理。
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將影響一個人未來幾十年的命運,雪城暫時還不能做出選擇,所以,他決定兩樣都學。
這種做法在行內本是不可能行得通的,那時的師徒之儀全憑人情,就算學徒願意學,師傅未必願意教,哪怕是碰上了心胸寬闊的師傅,做學徒的平日里什麼雜事都要做,日夜勞累,也鮮有人真能一心二用。
那一年,Gordon紳士商店的櫥窗上還像從前一樣貼著「倫敦名師駐店」的字樣,但其實大多數時候做事的都是本地裁縫。只有極其重要的客人,才會由Gordon親自量尺寸、試衣、改衣,餘下冗繁的手工活還是由其他師傅來做。
手藝行里都有這麼一句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每個有兩把刷子的師傅都留著一手,防備著後浪拍前浪。更有些刻薄的師傅只是反覆叫學徒做些基礎手工,或者就是練諸如熱水裡撈針、牛皮上拔針,說是為了提高速度和力度,實際上卻有更多懲罰、為難的成分。三年滿師,雖然也能掌握量、算、裁、縫技藝,但總覺得差一口氣,而這一口氣,才是身為裁縫,安身立命養家糊口之本,若無人指點,那就需得自己多年摸索方才能夠領會。
總算雪城有個得天獨厚之處,就是他長得很不錯,招人喜歡,看起來年輕單純,沒有心計,一向是八面玲瓏的人,把一眾師傅、前輩們伺候的極好,更因著兆堃那一層關係,在店裡人緣很好。師傅常常高興起來就多教一星半點的東西給他,他默默的學牢牢的記住,並不喜形於色得意忘形。有人覺得他怪,別人偷懶還不及,他卻巴不得一個人做兩個人的活兒,也有人覺得他是看準了方老闆膝下子息單薄,又是決意不讓兒子入手藝行的,心裡有了非分的想法,但真要挑他的不是,卻也說不出什麼。
於是,隨後的整整三年,雪城每日清早起身,在悶熱狹小的工場間做事,遇到前面店堂忙時,便跟著資深夥計學招呼客人、算賬、盤點呢絨布匹,就這樣直到十六歲學徒期滿。
那個時候,兆堃已經上中學了,不像小時候那麼糊塗愛偷懶,功課好了許多,雖然不再需要別人幫著寫作業。他沒有兄弟,也沒有特別要好的朋友,隨著年齡漸長,與雪城的交情倒更深了,不管有什麼都樂於拿出來分享。難得雪城是知趣的人,並不要求許多,只是時常借些舊課本和中外小說畫報來看。
一個人的談吐和見識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有些是天生的,更多的是經年累月的浸潤積累,無心或者有意,雪城身上看不出店堂夥計的市儈精明,也沒有工場間裁縫的木訥萎頓,打扮樸素乾淨,乍一看倒像是個中等人家出身,每日去學堂念書,懂事且識大體的孩子。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與眾不同,方老闆和大老闆Gordon對他別加青眼,給他一個機會再一次走進學堂。那間學校和兆堃去念書的地方不同,本地同業公會辦的,名字叫西服工藝專門學校,全然是手藝人去的地方,而且只是夜校,但不管怎麼說,在那裡雪城總算得以系統的學習的裁剪縫紉,以及紡織面料方面的知識。
又過了三年,雪城以優異的成績從西服工藝專門學校畢業,在店裡的地位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手藝過硬,有品位,也有見識,二十歲未滿就開始獨當一面。有人妒嫉,有人不滿,但這種情緒沒能持續多久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戰爭開始了。
抗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席捲整個世界的二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先是兆堃留學英國的計畫因為局勢動蕩泡湯,只能在本地繼續學業,高中畢業之後,進入浸禮會滬江大學,學習化學。
而後便是長達四年的孤島時期,三九年之後,歐洲陷入戰火,舶來品奇缺,現貨價格瘋長,使用全部英國進口面料輔料的Gordon紳士商店自然不願意自貶身價改用日本貨,但若要繼續原先的品質標準,漲價是必然的。幸好大部分客人都是不差錢的主兒,在遠東殖民地過著天之驕子般的生活,店裡的生意雖然受到一些影響,但看起來並不嚴重。
雪城卻嗅到了令人不安的味道,他聽一些常客說,已經開始安排家眷離開上海,這種做法在租界的僑民中間越來越普遍,而這些人一旦離開,Gordon紳士商店一大半的生意也就沒有了。
與此同時,另一些人卻在湧進這個城市——江浙各界的有錢人因為戰亂逃難來滬,這些人中有不少紡織業的工商人士,他們不願與日本人合作,也不甘坐以待斃,待戰事西移,城市秩序穩定,便與上海同業一起,籌措資金,集中技術力量,在滬西一帶重新開辦工廠開始生產絲綢呢絨。
雪城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他先策反了方老闆,又和方老闆一起說服Gordon將一部分輔料換成國產貨。這一招既解決的原料緊缺的問題,也使得紳士商店的生意打開了新的局面。
後來發生事情更加證明了雪城的遠見——珍珠港事件爆發,美日宣戰,不斷有英美僑民被帶到提籃橋監獄問話,其中有一些隨後就被關押進了海防路集中營。
那是一段人心惶惶的日子,更多外僑撤走了,就連老Gordon的家眷也坐船去了英軍駐守的新加坡。而Gordon本人則因為生意上的事情,遲走了一步,沒能離開上海。店裡那一大半的常客果然沒有了,剩下的生意也受到日本洋服店的擠壓。
生意差了,自然就要裁人,店裡上上下下幾十個夥計眼看就要面臨失業,在這樣的亂世再找一份工作的希望渺茫,生活勢必將無以為繼。一時間,店裡人心動蕩,Gordon每天過得提心弔膽,自顧不暇,方老闆身體也不好,少東家方兆堃還在念書,既不懂也不願意管店裡的事情。有一度,兩位老闆甚至想要結束生意,關門大吉。
關鍵時刻站出來的人又是雪城,他說服方老闆和Gordon將店招換成「方氏父子」的牌子,並且靠著與本地工商界的關係,繼續營業,雖則艱難,卻也創出了一番不同的天地。
戰事繼續惡化,在日本人進駐租界一年後,Gordon收到日本當局的通知,做好準備,帶上四件行李,於指定日期前進入龍華集中營。
許多僑民都會記得那個日子,因為從那一天開始,他們金色的殖民地記憶永遠的結束了。而對Gordon來說,即將面臨的情況更加凄涼,家眷都已經離開,他一個年近六十的人,獨自面對鐵絲網後面暗無天日的生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盡頭。
那天清晨,雪城雇了兩輛三輪車,和方老闆一起,把Gordon和他的行李送到西郊哥倫比亞鄉村俱樂部門口的入營報到點。兆堃也想一起去,被方老闆趕回去了。
臨別,Gordon把家人在英國的聯繫方式留給老方,因為戰亂,他已經許久沒能聯繫上妻兒了,也不到他們是否已經回國,還是在新加坡等地輾轉。老方鄭重答應,幫他尋找家眷,照看好店鋪。
很快Gordon的住所就被沒收查封,兩張封條交叉貼在門口,幸好紳士商店的招牌早已經換了,總算躲過一劫。方老闆和雪城一起盤存清算,暫時結束了生意。
隨後便是漫長而停滯的兩年,Gordon在集中營艱難度日,他是上了年紀的人了,但還是被要求在燒磚窯干很重的活兒,和他一起工作的大多是些年紀不輕的男人,入營之前的職業大多是外交官、洋行大班、醫生或是教師。
每個月允許往營內遞送一次包裹,方老闆身體不好,每次都是雪城去送,一個布包,裡面裝著黑市搜羅來的白脫、巧克力、牛肉乾、咖啡粉、果醬和乳酪,量很少,論質也不能跟戰前的相比,但就是這些原本普通的東西,在當時的環境下卻顯得出奇的珍貴,也只有在收到包裹的那一天,Gordon才會覺得自己不是孤立和被遺忘的。
1944年至1945的冬天出奇的寒冷,日美空戰越拉越激烈,集中營內的食物配給降到了最低限度,人們的健康每況愈下,傳染病肆虐,卻沒有藥品。但戰爭即將結束的傳聞還是給了所有人一線希望,方老闆聽到消息,特地遣人去買了一隻草雞,燉了湯,送去給Gordon,並且興沖沖的召集從前的夥計,籌集資金,摩拳擦掌,準備重開紳士商店。
當年八月,日本戰敗,集中營由瑞士方面接管,關押的西僑被全部釋放。但老Gordon卻未能劫後餘生,就在出營之前不久,因一次瘧疾複發喪命,而方老闆也在同一年因為傷寒去世。這兩個經歷了隔閡、猜度、合作、扶持的生意夥伴,最終還是沒能再見上一面。
老闆往生,但重開紳士商店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