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現在一百年多前,曾經有一個名叫Samuel Gordon(塞繆爾·高登)的英國人搭乘不列顛藍煙囪公司的遠洋輪船,從利物浦出發,歷經數月航行來到上海。
彼時的上海經過開埠之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了遠東地區最繁華的工業城市和貿易良港,對洋人來說,這裡是「冒險家的樂園」,而在無數來此地討生活的中國人心中,也是遍地黃金。
在那些蜂擁而至的淘金者中間,時年二十三歲的Gordon並沒有什麼特別,一沒錢,二沒後台,也不懂多少生意經,渾身上下所有的只是一副好儀錶和一些裁縫手藝。至於他為什麼會拋下大洋彼岸的一切,來到異國他鄉的原因已不可知,唯一可以想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來跑碼頭掙錢的。
當時在上海的洋人其實還是比較土的,有些人雖然在殖民地有錢有地位,衣著光鮮,號稱上流社會,但是相對英國本土或者歐洲大陸真正的上流社會還有很大的差距,而Gordon正是看準了這種心態,憑著出眾的風度和口才將自己包裝成了倫敦威斯敏斯特Savile Row出來的頂級裁縫。
一開始,他只是在外灘英國人俱樂部里設了一個櫃檯,為往來的商人官員高級職員量身定做襯衫西服,又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從一個櫃檯發展成了一家紳士商店。Gordon也因此發了家,在上海灘站穩了腳跟。
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到了二十年代末,上海的租界文化逐漸發展。那個時候,不僅洋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開始穿西式服裝。不可能所有人都消費的起正宗歐洲出品的衣服,但時髦人人都想趕,所以也正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所謂「奉幫裁縫」的群體。
「奉」指的是浙江寧波一帶。就像揚州人剃頭,廣東人賣南貨,那個年代來上海謀生的寧波人有許多以裁縫為職業,師傅帶徒弟,同鄉幫同鄉,逐漸就成了氣候。
當時有一個笑話,說有個洋人拿了自己的舊西服給一個寧波裁縫駁樣,結果沒見過多少市面的裁縫把衣服上的補丁也一併照做了。
洋人嘲笑奉幫的鄉土氣,同樣的更加時髦花俏的義大利法國裁縫也調侃英國人,說倫敦老街的裁縫做了太多皇家衛隊的軍服,以至於做西服也只有在立正的時候是合身的。階層、種族,租界與租界,當時的上海依舊是壁壘分明。
但什麼都不能阻止人們趕時髦的心,商人、小開、職員、拆白黨紛紛脫下長衫,換上了西式服裝,不同的只是那衣服的出處。但千萬別以為弄堂口王師傅出品可以在一兩黃金一套的上好英國呢西服中間渾水摸魚,當時酒店、俱樂部的門童只消看你一眼,接過大衣掂一掂,就知道你身家幾許。
而在這一股潮流之下,Gordon的紳士商店始終堅持只為特定的洋人群體服務,他店裡定製的服裝對於中國人或者沒地位的白人來說,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奢侈品。
二十年代末,Gordon的客人中間有一個吃交易所飯的美國人,在其影響下,Gordon試水投機,不想損失慘重,經營一時無以為繼。
就在這個時候,一家他曾經最看不上的奉幫裁縫店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這家奉幫裁縫店的老闆姓方,浙江省鄞縣人(現寧波市內),在英租界四川路上有一間初具規模的裁縫店,走的是講究性價比的中檔路線。
方老闆眼紅Gordon紳士商店黑心的毛利,卻又無奈自己只是個賣美邦的,沒辦法跟人家的LV相比。難得有此機會,便託了一個買辦引見,向Gordon提出入股聯營。
條件開的十分優厚,尤其照顧到了洋人的面子,方老闆出資僅佔小額股份,紳士商店的店招保持不變,方記裁縫鋪也更名為Gordon紳士商店,不知道底細的人還只當是G老闆盤了家新店。
老Gordon前思後想,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答應了。方老闆張羅著裝修,換招牌,從此不再賣美邦,也開始賣奢侈品了。
為了不辱沒G老闆倫敦威斯敏斯特裁縫的金字招牌,方老闆還特地高薪禮聘了一個洋裁縫,櫥窗上寫著——重金禮聘倫敦名師駐店量體裁衣。
三十年代是舊上海的黃金時代,洋行民企蓬勃發展,四處洋溢著航海時代特有的國際主義的氛圍。聯營數年之後,兩人都賺了不少錢。
這一年清明,方老闆回家鄉掃墓,跟人聊天的時侯得知族中一個遠親家道中落,已經到了飯都沒得吃的地步了。
鄞縣的方氏是當地有名的大姓,祖上做過當地的縣令,世代書香,出過不少舉人。而這個落難的遠親姓許,原本做的是批發行的生意,家境殷實。當時的男主人人稱六少爺,排行老六,上面五個姐姐,父親早逝,又是三房合一子,自幼備受寵愛,生性也就有些懶散不求上進。當地有幾個壞心眼的商人看準了他沒用,夥同地方官員,設計騙了他許多錢。剛好六少爺的爺爺過世,叔叔伯伯們也欺負小六缺心眼,分家的時候佔了他很大的便宜。
分家之後,小六帶著老婆孩子單過,生意不會做,反倒在賭輸了很多錢,漸漸的賣地買房子,年前有人上門討賭債,小六自己一個人躲出去了,至今下落不明,剩下老婆和三個孩子,眼看著就要被人趕出家門了。
方老闆聽了心中戚戚,但很快就忘到腦後了,沒想到在他離開家鄉回上海的前一天,這小六的老婆竟然找上門來了。
小六的老婆帶來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子,說是他家的大兒子,名叫雪城,求方老闆帶去上海做學徒。方老闆想到小六那副德行,覺得這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婉言拒絕。但小六的老婆並不罷休,也可能真的是過不下去了,次日方老闆啟程的時候,硬生生把雪城塞上了去上海的汽車。
人都已經上來了,總不能推下去,而且雪城看起來聰明乖巧,家中突遭變故,一幅淚汪汪的樣子。方老闆看他可憐,真的把他帶去上海了。
就這樣,雪城開始在方老闆店裡做學徒。那個時候,紳士商店的店員也算是見多識廣的一類人,講究賣相風度,懂衣服懂禮儀,還要懂得看山色,一個個的都是勢力眼和人精。雪城出生時,家裡境況上好,也曾念過幾年書,能寫會算,人聰明,長得也不錯,在眾學徒中算是個好苗子,但也正因為他小時候是過慣好日子的,心氣頗高,和其他學徒店員格格不入,做事學藝也不太用心。
其他夥計存心欺負他初來乍到,把最累最麻煩最沒好處的活兒給他干,比如打掃衛生,比如送老闆的兒子兆堃上學。小兆堃當時也有八九歲,微胖,脾氣不錯,因是獨子,方老闆把一腔厚望都寄託他身上,自己這一輩子都是靠手藝吃飯,就指望兒子可以跳出這個圈子,做上等人,供他念最好的學校,但這孩子為人憨厚,卻總有些懵里懵懂的,讀書更不怎麼上心。
兆堃過的日子,雪城看在眼裡,心裡很不是滋味,想自己年紀並不比人家大幾歲,卻要獨自離家謀生,不但沒有學上,還要背東家的少爺上學,可能也正是那個時候,他看清了自己在這個冷酷世界中的位置。
於是,原本心高氣傲的雪城開始自暴自棄,跟另一個比他早來幾天的學徒混成了朋友,兩個人每天混吃等死,手藝不學,生意經也不學,光研究怎麼要小費,怎麼揩油,怎麼盛飯能多吃一點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年三十,方老闆照例招待店裡上上下下十幾號人吃年夜飯。雪城看著桌上一個什錦大暖鍋眼饞,一個裁縫師傅告訴他,暖鍋里的百葉包又叫「鋪蓋」,今晚老闆會給夥計們布菜,「鋪蓋」夾到誰碗里,誰就得捲鋪蓋滾蛋。
等到開席,方老闆果然過來布菜,夾起一個「鋪蓋」,筷子在半空停了一停。雪城覺得老闆看了他一眼,想這下完了,心快從嗓子眼裡跳出來了。可能念及他是同鄉遠親,那個「鋪蓋」最後還是落到了另一個學徒的碗里。看自己的好兄弟兩行眼淚一臉煞白的樣子,雪城慶幸自己還有機會。可能也正是那個除夕之夜,他終於意識到,除了努力活著,他並沒有太多的選擇。
幾天之後,有人從鄞縣帶來口信,告訴雪城,他媽媽帶著他的兩弟妹改嫁了。就這樣,他最後的退路也沒了。
那一年春節之後,雪城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早上第一個起床,把店裡的雜活兒都幹了,然後在襄理和幾位裁縫師傅上班之前泡茶準備早點,無論被分派什麼工作,都分外用心,對兆堃也照顧的十分仔細,再沒有半句怨言。小胖子被老師關夜學,他幫著打掩護,罰抄課文寫不完,他白天做完店裡的事情,半夜蹲在窗邊借著路燈光抄寫,遇到落雨天,路上泥濘,還會背著兆堃上下學。
那時的雪城,已經懂得在這世間做人是要戴上面具的,他之所以對兆堃好,未必有多少真心。但兆堃卻是一根肚腸通到底的人,見雪城對自己這麼好,漸漸的也對他另眼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