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聖人可汗 突厥來襲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號稱「天可汗」,意思是他不僅是唐朝的皇帝,還兼任北方少數民族共同的可汗,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極大榮耀,一千多年以來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但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可汗並不始於唐太宗,而是始於隋文帝。只不過隋文帝當時不叫天可汗,而叫聖人可汗。

那麼,隋文帝到底是如何得到這個稱號的呢?

可不是以武力逼著人家承認,而是突厥可汗心甘情願奉送給他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隋朝採取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戰略,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觸怒大可汗都藍。都藍可汗為了復仇,轉而和老對手達頭可汗聯手,一起進攻隋朝。開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春天,達頭率領十萬精兵抵達漠南。

兵來將擋,隋文帝派第四個兒子蜀王楊秀領銜,率領大軍從靈州道出發,迎擊達頭。

大事由王子挂帥是隋朝的慣例,但是,王子只是名義上的總指揮。那麼,發揮實際作用的是誰呢?宰相楊素。

此人我們已多次提及,特立獨行,能力超強,兩征江南都戰功赫赫,是當時竄升最快的政治明星。現在,隋文帝又把他調到漠北來,希望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楊素從靈州出去,沒走多遠,就遭遇上達頭。

突厥是馬背民族,擅長運用騎兵,打破襲戰。而漢人是農耕民族,不擅長衝殺,但是擅長防守。此前漢人將軍和突厥打仗,均以防守為主,組織大量鹿角(障礙物),結成方陣,抵禦突厥人衝鋒。

可是,楊素是強人,歷來不走尋常路。他說,結成方陣,那是防守,防守再有效也只能保證不輸,可是,現在我們追求的是打贏!所以,我們不用防守,而是要進攻。既然如此,我們也不能用障礙物攔截敵人戰馬,而是要和突厥一樣,運用騎兵,主動出擊,和敵人決一死戰!

楊素擺好騎兵陣,達頭也率軍過來,遠遠一看,隋朝居然也用騎兵。達頭激動得滾鞍下馬,撲倒在地,磕起頭來。

他這是謝天,天賜我也,居然派了這麼個笨蛋將軍,這不是找死嗎?帶著他的部隊就衝過來。那麼,隋軍會不會像達頭想像般在騎兵衝擊下不堪一擊呢?

如果別人指揮很有可能,但是楊素指揮可不會。楊素帶兵素以嚴苛著稱,每次出戰,都先派一、兩百人做前鋒,勝了有賞,如果敗了,回來多少殺多少。所以,楊素帶出的兵都不怕死,到戰場上只知道往前沖。現在,達頭的騎兵一衝鋒,楊素的騎兵不僅不退縮,反而不要命般迎上去。

這太出乎突厥人意料了。突厥打仗一般是為了掠奪財物,既要錢,也要命。這樣的心態反映到作戰上,就形成一個特點,衝勁很強,但韌性不足。基本上屬於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那一類型。作戰技術很好,但是作風不頑強。

這樣兩支軍隊碰到一塊,誰比較厲害?當然是楊素的軍隊。有道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在楊素手下這幫不要命的士兵面前,突厥人氣勢很快弱了下來,愈打愈亂。而楊素這邊則是愈戰愈勇,開始還以一當一,後來就成了以一當十,把達頭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連達頭本人都身負重傷,倉皇逃走。這樣一來,突厥對隋朝的第一次威脅解除了。

這樣的結果都藍哪能甘心?到了第二年春天,都藍又聯合達頭,糾集十多萬軍隊捲土重來。

隋文帝也趕緊派出最小的兒子漢王楊諒和宰相高熲迎戰。

可是,這一次都藍學乖了,他們知道隋軍是硬骨頭,不好啃,便避開隋朝大軍,直接撲向突利。就在長城腳下,與突利展開決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