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雙管齊下

既然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隋文帝便進行兩面策略。他又派了一個人。誰呢?晉王楊廣。不過,他派晉王楊廣去,主要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懷柔。

為什麼選楊廣?也有兩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和楊素一樣,他參加過平陳戰爭,熟悉江南情況。

第二個理由,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楊廣對江南有感情。我們講過,楊廣的王妃蕭氏是後梁公主,這位王妃來歷不小。我們都知道梁朝有個著名的昭明太子,修了一部《昭明文選》,蕭妃是他的玄孫女,文化素養極高。楊廣受她的影響,非常好學,而且對江南文化極其推崇。推崇到什麼程度?他不僅學江南的詩風、文風,甚至學了一口吳儂軟語。這樣的江南通,是執行懷柔政策的最好人選。

那麼,楊廣到江南,到底做了些什麼呢?楊廣做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拉攏儒家知識分子。舉個例子,陳朝有個博士名為潘徽,精通「三禮」。當年隋朝派使者前往陳朝,每次都派有學問的人,有次派了一名禮學專家。陳朝便派潘徽接待,結果兩位禮學專家一交談,潘徽引經據典、滔滔不絕,把隋朝派過去的禮學專家說得理屈詞窮、心服口服。楊廣把潘徽羅致在自己的幕府,讓他修書,領銜修《江都集禮》,當主編。既然當主編,底下就有一群執筆人,這些執筆人當然都是江南著名的文人。

就這樣,通過潘徽,通過修書,楊廣籠絡了一批江南儒生。儒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根基,把儒生籠絡住,對整個社會當然會有影響。

第二件大事,拉攏佛教高僧大德。我們說過,江南佛教發達。當年梁朝的梁武帝四次捨身同泰寺當寺奴,後來陳後主也這麼做。皇帝尚且如此,可見人們的信仰程度。既然佛教影響力大,那就好好利用。

楊廣找上著名的智顗大師。此人俗家姓陳,是士族後裔,也是江南佛教界的頭號人物。當年,陳後主非常敬重他,曾經把他接到宮裡去,行三拜之禮,請他講經說法。既然是領袖人物,楊廣當然要傾心結交。他一到揚州,便先派人去請智顗大師,自稱弟子楊廣,請他到江都弘法。智顗大師是個傲岸的人物,征服者發出邀請,他哪能輕易接受,婉言謝絕了。

可是,他謝絕不要緊,楊廣有耐心,拿出劉備三顧茅廬的架勢,接著請,一次比一次恭敬。請了三次,智顗大師終於卻不過情面,駕臨江都。這給了楊廣表現的機會。

楊廣在揚州總管府內設千僧會,找來一千名高僧大德迎接智顗,場面相當隆重。而且,在歡迎會上正式拜智顗為師,受菩薩戒。既然拜師,老師便為楊廣起了個法號。智顗給楊廣起的法號叫「總持菩薩」。總持是梵文音譯,就是「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即揚善抑惡之意。從法號可以看出來,智顗大師對楊廣寄予厚望。

師父給徒弟起法號,徒弟也得為師父上尊號。楊廣為智顗上的尊號是「智者大師」。從此,師徒二人親密交往,光保存下來的往來書信就有四十多封。這種態度,當然受到佛教界好評,同時也得到全社會認可。

從這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來,楊廣其實是在修正隋文帝的文化政策。隋文帝簡單粗暴地讓北方人當南方人的老師,教人家五教,楊廣則充分尊重南方儒家知識分子,讓他們編書;隋文帝限制江南佛教發展,楊廣則儘力在江南護法。透過他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工作方式,江南的民心平服不少。

這是和隋文帝唱反調嗎?不是,這是楊廣聰明之處,文帝讓他來,就是要他懷柔江南。就這樣,楊素用武,楊廣用文,經過楊素與楊廣胡蘿蔔加大棒的共同攻勢,到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底,江南的叛亂終於平定了。

但是,還不算完。除了江南,還有嶺南。嶺南當時也不平靜。

說到嶺南地區,不得不提到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巾幗英雄——冼夫人。冼夫人名英,娘家是俚人,是百越地區的大首領。丈夫名馮寶,是漢族,本來是十六國時期北燕皇帝後裔,亡國後逃到嶺南,在南朝當官。

一個外人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當然不容易,馮寶便娶了冼夫人,依靠夫人的威望進行統治。這樣一來,馮寶有了雙重身分,既是朝廷命官,又是部落首領。後來,馮寶去世,冼夫人順理成章地繼承他的雙重身分,一方面是嶺南幾千個部落首領、十幾萬戶老百姓的頭;另一方面歸順陳朝,當陳朝的官。

陳朝滅亡後,嶺南群龍無首,大大小小的頭領共同推舉冼夫人為王,管她叫聖母,請她帶領大家保境安民。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冼夫人當仁不讓。

可是,就在這時,隋朝派韋洸擔任廣州總管,想要接替陳朝,在嶺南行使主權。這對冼夫人是個考驗,接不接受隋朝的統治呢?冼夫人說,這事我說了不算,韋洸你說了也不算,誰說了算呢?陳後主說了算。

我是陳朝的命官,就得聽陳後主的命令,他讓我投降我才投降。韋洸如何處理?直接往前打?行不通。嶺南地區地形複雜、氣候複雜、民族更複雜,沒有冼夫人同意,韋洸不敢貿然往前闖。怎麼辦呢?

當時,楊廣擔任平陳總指揮,他讓陳後主寫了一封信給冼夫人,告訴冼夫人,陳朝已經滅亡,你還是歸順大隋吧!可是,空口無憑,陳後主又把冼夫人當年獻給他的犀牛角手杖和信一起交給使者,做為信物。冼夫人一看到犀牛手杖,確認這是陳後主的意思,才召集幾千名部落首領向北痛哭一天,然後正式歸順隋朝,還讓孫子馮魂接韋洸進廣州城。

本來,嶺南問題至此已圓滿解決,但是,前面說過,平陳後,隋朝對整個陳朝舊境都實行高壓政策,嶺南也不例外。所以,韋洸在當地作威作福,想要在嶺南少數民族地區執行和中原一樣的政策。

這怎麼可能呢?所以,嶺南大小首領早憋了一肚子火。後來,江南地區一起兵,嶺南一名部落首領王仲宣馬上響應,包圍廣州城。王仲宣一造反,嶺南好多部落首領也跟著響應。嶺南一下子處於半獨立狀態。

冼夫人再度面臨考驗,她在嶺南勢力大。她幫造反派,嶺南可能就鬧獨立;她支持朝廷,則朝廷的統治就可能維持下去。冼夫人如何抉擇?她講,不管政治風雲如何變遷,我認準一個道理,既然已經歸順朝廷,就要支持朝廷。她派孫子馮暄率兵增援廣州。

可是沒想到,馮暄本人傾向造反,對冼夫人陽奉陰違,跟叛軍串通好,逗留不進。冼夫人一看孫子這麼不成器,勃然大怒,派人把馮暄抓起來了,改派另一個孫子馮盎統兵,和朝廷派來的大臣一起討伐王仲宣。冼夫人既是聖母,有了她的支持,王仲宣很快就被討平了。順便一提,這位馮盎就是唐玄宗時期大宦官高力士的爺爺。

協助討平王仲宣外,冼夫人還親自身披鎧甲,騎馬張傘,帶著騎兵,護衛隋朝派來的使者巡撫嶺南諸州。冼夫人威望高,所到之處,部落首領紛紛前來拜謁,這樣一來,嶺南地區終於安定下來。就這樣,因為冼夫人深明大義、忠君愛國,嶺南問題得以解決。這麼忠君愛國的夫人,怎麼能不表彰呢?隋文帝下令冊封為「譙國夫人」。

這位譙國夫人和其他靠丈夫、兒子封為夫人的貴婦可不一樣,按照隋文帝的詔令,譙國夫人可以開幕府、任命官吏,而且,嶺南地區所有部落兵任憑她處置,遇到緊急情況,還可以自行調兵遣將。這意謂著什麼?

第一、當然意謂著隋文帝對冼夫人的信任。

第二、這也意謂著隋文帝對嶺南地區政策的改變,不是一味要求和中原整齊劃一,而是可以因俗而治。

就這樣,隨著嶺南地區的平定,原來陳朝舊境的反叛終於結束,隋朝對南方的統治基本穩定下來。

那麼,我們分析一下,隋朝再平江南,有何意義。我想,有三方面的意義值得重視。

第一、打擊南方的士族和豪強,加強中央集權。江南地區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隋朝的政策觸動世家大族和豪強的利益。現在,透過一年多的平叛鬥爭,這些造反的大族和豪強或被消滅,或被削弱,對於隋朝加強中央集權當然具有積極意義,也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

第二、這場戰爭讓隋朝君臣明白,江南社會分裂了三、四百年,必然有其發展的特點,想穩定統治,必須學會尊重這些特點。換言之,整個國家的軍事、政治整合可能是一場戰爭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文化整合和社會整合絕對任重道遠。有了這樣的認識,隋朝的統治水準就此提高。

第三、這場戰爭提高了晉王楊廣的威望。平陳戰爭時,楊廣雖然號稱總指揮,但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宰相高熲,然而這一次他確確實實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江南的再次平定做出貢獻,也給江南人民留下美好的印象。這對於他以後的人生髮展乃至整個隋朝的命運都至關重要。

那麼,隋朝接下來還會面臨什麼問題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