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妙選賢才 隋初三賢

隋朝剛建立,就進行大規模製度改造。不過我們知道,再好的制度,也需要人來運行。那麼,雄心勃勃的隋文帝,在用人方面又有什麼樣的眼光呢?

要考慮隋文帝的用人政策,當然要先看他選什麼樣的人當宰相。如前所述,隋朝的宰相由尚書、內史和門下三省長官構成。那麼,這三省長官由誰擔任呢?

《資治通鑒》記載得非常清楚:隋文帝一上台,就下達命令:

以相國司馬高熲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為內史令。

這裡一共提到三個人。其中,高熲身兼尚書和門下兩省的重任,地位最高,而李德林和虞慶則則共同執掌內史省。但是,虞慶則除了擔任內史監外,還擔任吏部尚書,主管人事工作,而李德林只擔任內史令,因此,虞慶則的地位又高於李德林。這三個人,就是當時隋朝大臣中的第一、第二、第三號人物。

在這三個人中,高熲本是楊堅岳父獨孤信的部下,文武兼資;而李德林則是北齊才子,北齊滅亡後又任職於北周,是個比較典型的文人型官員。這兩人都是楊堅輔政之初即延攬的人才,在三方叛亂和周隋禪代等重大關頭為楊堅提供極大協助。

那麼,虞慶則又是何許人呢?《隋書·虞慶則傳》記載:

京兆櫟陽人也。本姓魚。其先仕於赫連氏,遂家靈武,代為北邊豪傑。父祥,周靈武太守。慶則幼雄毅,性倜儻,身長八尺,有膽氣,善鮮卑語,身被重鎧,帶兩鞬,左右馳射,本州豪俠皆敬憚之。初以弋獵為事,中便折節讀書,常慕傅介子、班仲升為人。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看出來兩個問題:

第一、虞慶則按原始出身,可能是個漢人,但是,他是個胡化程度很深的人。從祖輩起就為北方少數民族服務,他本人喜歡說鮮卑語,可見內心相當認同鮮卑族。

第二、此人雖然也算文武雙全,既能左右馳射,又能夠折節讀書,但是很明顯,在他身上,武的因素遠重於文的因素。把這兩個因素綜合在一起考慮,虞慶則是個什麼人呢?他很像楊堅本人,是民族融合的產物。

楊堅是怎麼發現虞慶則這個人才的呢?高熲推薦的。

北周宣帝時,虞慶則是并州總管,鎮守太原,功勛卓著。當時,太原西邊的石州(呂梁)稽胡叛亂,高熲受命討伐,討平後,他向皇帝建議,派虞慶則擔任石州總管,把局面穩定下來。

虞慶則到任後,恩威並施,稽胡非常服氣,沒費一兵一卒,向他投降的就有八千多戶,徹底解決稽胡問題。這是一件大功,讓高熲非常欣賞。

所以,高熲投靠隋文帝後,便把虞慶則推薦給楊堅,很快,虞慶則就受到楊堅賞識。

楊堅看重他什麼呢?看重他的狠勁。隋朝剛建立時,面臨處理前朝宗室的問題,虞慶則勸楊堅對北周宗室斬盡殺絕,以絕後患。

這件事遭到李德林反對,李德林主張寬恕,不希望濫殺無辜。兩派意見擺在楊堅面前,楊堅怎麼表態?他不耐煩地對李德林說:君書生,不足以議此事!很顯然,虞慶則的意見更符合楊堅的心愿。

也許,在這一刻,虞慶則和李德林的排名就出來了。在隋文帝看來,虞慶則更像一個務實的政治家,所以排在第二位;而李德林過於書生意氣,只能屈居第三。這是三省長官的排序情況。

在三省長官之外,隋朝初年還有一個人非常受楊堅重視。誰呢?楊堅的族侄楊雄。這個人在楊堅改朝換代的過程中出力甚多。楊堅網羅高熲和李德林,都是楊雄出面聯絡的。所以,楊堅當上皇帝後,馬上任命楊雄擔任左衛大將軍。

左衛大將軍是什麼職務?簡單來說,就是國家最高軍事統帥。我們知道,隋唐時期實行府兵制。府兵的最高統帥,即中央的十二衛大將軍。而十二衛大將軍中,排名第一的是左衛大將軍。負責率領府兵宿衛皇帝。

這樣重要的職位當然要讓本家擔任才放心,所以,楊雄出任左衛大將軍,同時參與朝政。和高熲、虞慶則、李德林一起,成為隋朝初年的政治核心。

這四個人的搭配好不好?按照我們的看法應該算相當好。

楊雄是武將,虞慶則文武雙全但偏重於武,高熲則是文武雙全而偏重於文,李德林則是比較純粹的文臣。在文武搭配上非常合理。

再看出身,高熲、虞慶則和楊雄屬於北周系統,而李德林則屬於原來的北齊系統,東西兼顧,也算合理。

再從民族成份上看,高熲、楊雄、李德林都是漢人,而虞慶則則胡化色彩非常明顯,至少可以算半個胡人,乃至於大半個胡人。從胡漢搭配的角度看也很不錯。

那麼,這個權力核心會不會維持長久呢?沒有。很快,有個新人插進來了。誰呢?蘇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