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星王朝 統一大業

先說統一,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非常偉大的貢獻。這個貢獻大到什麼程度?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甚至比秦始皇統一還不容易。

有人說,秦統一六國,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為什麼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呢?因為,雖然說秦滅六國,但是總的說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都屬於華夏民族,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但是隋朝統一不一樣,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中原政權,是真正建立在大範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統一。

哪些民族呢?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些民族於西晉末年進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號稱十六國(其中除成漢外,都是少數民族政權),與偏安江南的東晉對峙。後來,鮮卑族於群雄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再後來,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和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相鄙視,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鄙視。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嘲笑他們腦袋後面拖著繩索般的辮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嘲笑他們困居小島,施展不開。當然,這些詞現在都過時了,不特別解釋,人們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卻一直沿用到現在,只是涵義和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什麼詞呢?漢子。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比如說西北漢子、紅臉漢子,是中性詞,甚至略帶褒義。其實,這個詞即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可不是中性詞,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是二等公民的代號。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漢人的天下,當時好多人都以為,這兩部份可能就這麼永遠分開,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份捏在一起,也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

再說富強。什麼叫富強呢?通觀今天的世界我們知道,所謂富強,至少包含兩個指標:第一、經濟富;第二、軍事強。這是古今通則,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經濟。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糧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將近五千萬,接近西漢末年的水準。有人說,過了好幾百年,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這說明隋朝不行。

要知道,從西漢後期開始,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開始走下坡。到了西晉,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西晉之後五胡入華,戰亂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也沒有多大起色。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五千萬,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幹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實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繳其稅,不僅使百姓的勞動意願空前高漲,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糧倉大到什麼程度呢?

舉一個例子。河南鞏縣的洛口倉,周長二十餘里,糧窖三千個,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整個倉庫儲米兩千四百萬石。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他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儲存的糧食夠吃五、六十年,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最高值。

這樣看來,把隋朝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當之無愧。除了糧食儲備量大、人口規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這有賴一個重點工程,那就是大運河。

大運河北起涿郡,即現在的北京,南到餘杭,即現在的杭州,溝通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便牢牢地拴在一起。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一用就是一千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唐朝詩人皮日休有一詩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一代暴君隋煬帝,在唐朝人眼裡甚至能與大禹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唐人深受其惠。

再看軍事實力。隋朝實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農忙種田,農閑練兵,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只要殺敵立功,即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分到更多的田。因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府兵作戰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統一後國內戰爭結束,槍口一致對外,隋朝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快速提升。

本來,隋朝建立以前,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當時,北方北齊和北周並列,兩個政權爭相向突厥進貢,使得突厥非常傲慢,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後,兩代皇帝勵精圖治,南北關係逐漸顛倒過來。隋朝愈來愈強,突厥倒分裂成東西兩部。沒過多久,東突厥便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隋朝。

大業三年(六○七年),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巡蒙古草原,東突厥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為表臣服,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改穿漢家衣冠,當大隋王朝的百姓,這讓煬帝喜出望外。

懾於大隋皇帝的威風,西突厥與其控制的西域胡人紛紛前來朝貢。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意思是說,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還是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還厲害。其實,此一稱號始自隋朝,當時,東突厥啟民可汗感於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為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聖人可汗」,和天可汗同義。在聖人可汗的領導下,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這就是強盛。

最後說文明。要知道,從五胡十六國開始,中原地區瀰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少數民族統治者或本身非常輕視文化,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整個社會粗野凶暴、無法無天,對於文明發展相當不利。

隋朝雖然也出自軍人世家,但難得的是,文帝和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樣治天下呢?文治。

統一戰爭剛結束,隋文帝便頒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學文」。鑄劍為犁,讓將士放下武器,學習文化。他還創立大名鼎鼎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雖然這時科舉制仍不完善,但是,既不憑背景,也不是憑拳頭,而是憑藉自身文化素質謀求自身社會地位的標準一旦確立,便顯示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科舉制在中國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而且極大地影響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這不是隋朝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嗎?

除了科舉制,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重要貢獻是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務機構的總稱。其精髓是三省間相互分權與制衡,共同對皇帝負責。這個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皇帝專制下的宰相集體議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這可是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的一大變革。三省六部制經過變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按照古代人的說法,也算是萬世良法了!

統一、富強和文明讓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這也和我們開頭說的短命、暴虐和造反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王朝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呢?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後世不僅對王朝的評價反差強烈,對皇帝的評價也同樣反差強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