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潼關失守 潼關失守:唐軍兵敗如山倒,將領們最後挾持哥舒翰,投降安祿山

第二天,哥舒翰的大軍到了靈寶的西原,這個地方在潼關以東一百多里,南邊靠山,北邊是黃河,是個七十里長的狹長地帶。安祿山的前鋒崔乾佑早就在那兒等他們了。兩軍相遇,那就打吧!哥舒翰怎麼布陣呢?他讓王思禮率領五萬精兵打前鋒,後面再跟著十萬主力接應。因為道路太窄,陣前指揮不便,所以哥舒翰自己率領三萬人馬渡河,到河對岸擂鼓助威。十八萬大軍,也算是嚴陣以待。崔乾佑那邊呢?遠遠看去,都是些散兵游勇,而且稀稀疏疏,有的前進,有的後退,不成陣勢。官軍遠望著叛軍的陣容,都笑起來了,安祿山的叛軍原來就這樣子啊!看到這陣勢,連哥舒翰都開始輕敵了,心想安祿山呀安祿山,你這麼多年跟我較勁,原來不過如此,今天我讓你看看咱倆到底誰厲害。催著部隊前進。

哥舒翰的軍隊奔著敵人就殺下去,崔乾佑這邊呢?根本就不抵抗,只顧往前跑。敵人一跑,官軍的警惕性就更放鬆了,一路撒開往前追。愈往前追,路可就愈窄,這時候,那些散兵游勇不知怎麼回事不見了,一隊精兵忽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唐軍還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緊接著,大木頭、大石頭就從南邊的山上滾滾而下。唐軍士兵多,都擠在狹窄的小道上,躲都沒處躲,砸死砸傷的,掉到河裡的,不計其數。這一下,在河對岸的哥舒翰可著急了。他知道,這時候唯一的出路就是往前沖,必須衝過這片狹長地帶,否則必死無疑。可是,崔乾佑已經派了精兵擋在前頭,怎麼沖呢?哥舒翰想了一個辦法。他把運輜重的馬車調到前頭,車裡放上氈子,讓士兵趕著馬車往前沖。為什麼用馬拉氈車呀?因為氈車的體積大、重量輕,既可以跑得起來,又能夠擋槍擋箭,和今天的坦克是一個道理,衝擊力量強。可是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崔乾佑那邊連這一步也算好了。他把幾十輛草車堵在唐軍的氈車前,放起火來了。六月份刮什麼風啊?刮東風,而且這時候已經過中午,東風愈刮愈猛,火借風勢愈燒愈大,馬上,唐軍的氈車也就跟著著火,緊接著人身上也著火了,濃煙滾滾,唐軍一下子就什麼都看不見了。這一下唐軍可真是亂了套,有刀的就拿刀亂砍,有弓箭的就朝著前面亂放箭,都覺得自己在跟敵人搏鬥。搏鬥了一個下午,等到煙都散了,才發現,敵軍早就撤走,剛才無論殺死的,還是射死的,其實都是自己人。

唐軍在這兒自相殘殺,崔乾佑幹什麼去了?他命令手下的同羅精兵繞過南山,繞到唐軍後面,首尾夾擊,唐軍更加亂了陣腳,有的丟盔棄甲藏到山谷里,有的互相擁擠掉進黃河淹死,有的被敵人殺死,哭喊聲震天動地。俗話說兵敗如山倒,眼看著前面的五萬精兵一敗塗地,後面的十萬大軍也不戰自潰,沒命地往回跑。甚至河對岸哥舒翰手下的三萬士兵也跟著往回跑,跑到潼關。當年,哥舒翰為了防守潼關,也是下了大工夫的。在潼關外面挖了三條壕溝,每條都有兩丈寬、一丈深,這三條壕溝本來是防守安祿山的銅牆鐵壁,這時倒都成了自己的奪命陷阱。前面的人馬紛紛墜落其中,一會兒就把壕溝填滿了。後來的人就踩著這些前人的屍體越過壕溝。經過這麼一番折騰,二十萬大軍出征,最後進入潼關的士兵只有八千多人。他們進入潼關,後面崔乾佑的追兵也到了。這時候,唐軍是驚弓之鳥,人家是愈戰愈勇,再想守潼關已經守不住了。天寶十五年六月九日,崔乾佑攻破潼關。

這時候哥舒翰到哪裡去了?他也帶著手下一百多騎兵,渡過黃河回來。既然潼關已經失守,他就來到潼關西邊的一個驛站里,貼出告示,召集逃散的士兵。哥舒翰召集將士想幹什麼呢?他是想重新奪回潼關。可是,還沒等他召集到多少人,他手下的一名蕃將火拔歸仁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包圍了驛站。把驛站圍起來之後,火拔歸仁走進來,對哥舒翰說:「敵人馬上要追上來,請老將軍上馬。」哥舒翰一聽,趕緊走出驛站,騎上馬去,想往西走。這時候,火拔歸仁率領眾人跪在馬前,他磕了一個頭,對哥舒翰說:將軍率二十萬大兵出關,結果一敗塗地、全軍覆沒,還有什麼臉面再見皇上?您難道沒看見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場嗎?他們拚命血戰,一旦兵敗,不是也被殺了嗎?您回去也是一樣。與其回去等死,還不如往東走,投降安祿山吧!哥舒翰平時最喜歡讀《漢書》,也是一個忠義的將軍,又和安祿山是老對頭,怎麼可能同意呢?想要下馬,火拔歸仁上去就把他的腳系在馬肚子上;一看不行,哥舒翰又拿起槍來往自己的喉嚨上刺,可是,他畢竟是中風之人,哪還有什麼力氣。馬上,槍也被人奪走了。就這樣,不僅潼關失守,就連唐朝的兵馬副元帥,也被自己手下的將領們挾持著,投降了。

那我們分析一下,潼關失守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我想,除了敵軍將領崔乾佑用兵如神之外,唐朝方面至少有三個非常關鍵的失誤。第一,唐玄宗決策錯誤。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知道,潼關宜守不宜攻,但是,唐玄宗根本不聽前方將領的意見,一意孤行,逼迫哥舒翰出關,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決策。可以說,唐玄宗決策上的失誤,正是整個潼關失守的關鍵原因。唐玄宗為什麼會犯這麼嚴重的錯誤呢?除了我們分析過的急躁糊塗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楊國忠挑唆的結果。同樣是主張出關迎敵,楊國忠與唐玄宗的心境可是截然不同的。唐玄宗是沒想清楚出關可能面臨的風險;而楊國忠卻是明明知道出關必敗,但為了個人的私利,還是置國家前途命運於不顧,挑唆唐玄宗做出錯誤的決定。如果說唐玄宗的問題還可以叫做無心之過的話,那麼楊國忠可就是惡意犯罪了。國家危難之際,玄宗身邊的宰相竟然是這樣一個極端自私的政客,能不敗嗎?

第二,哥舒翰的指揮存在重大失誤。就算是唐玄宗逼迫哥舒翰出擊,但是,如果哥舒翰能夠預留一部份士兵守關,即使前方失利,局面也不至於不可挽回吧?另外,哥舒翰身經百戰,看見崔乾佑以老弱病殘誘敵,總應該有所警覺吧?但是,哥舒翰在該留一手的時候沒有留一手,在該謹慎的時候沒有謹慎,以近二十萬之眾,竟然不敵崔乾佑一萬多人的軍隊,這也是潼關失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哥舒翰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呢?只能說,他的智力和精力已經被中風嚴重損壞了,換言之,唐玄宗讓他當副元帥,本來就是勉為其難。哥舒翰一生為唐朝駐守邊關,屢戰屢勝,晚年卻一敗塗地,被迫投降安祿山,這既是大唐的悲劇,同時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第三,潼關失守,也是唐玄宗冤殺高仙芝和封長清所引起的負面效果之一。本來,即使潼關失守,但是,叛軍畢竟人數不多,而且也還立足未穩,如果哥舒翰手下的官兵能夠奮力拚殺,也並非沒有奪回的可能。但是,因為唐玄宗冤殺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位將軍,使得眾多將領都認為,只要戰敗,就沒有好結果。既然朝廷不給出路,倒還不如投降安祿山。火拔歸仁挾持哥舒翰投降,不正是這種情緒所結出的惡果嗎?

不管責任在誰,潼關失守,也就意味著唐朝整個戰略布局完全被打破。曾經的優勢蕩然無存,都城長安,此時已經徹底暴露在敵人面前。那麼,唐朝會向何處去呢?唐玄宗又將面臨怎樣的變故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