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范陽起兵 君臣輕敵:范陽起兵,皇帝反應遲鈍,楊國忠自鳴得意

天寶十四年八月之後,安祿山手下的士兵開始莫名其妙地改善生活。隔幾天就有酒喝、有肉吃。最近又沒打什麼仗,為何犒勞戰士?士兵一邊吃,一邊心裡犯嘀咕。十一月初,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了。這一天,安祿山把手下的將軍召集起來,拿出一封所謂的敕書,說:「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將軍們一聽,都面面相覷。皇帝陛下讓我們將軍去打宰相,這也太神奇了吧!可是雖然有人懷疑,但誰也不敢說什麼。十一月九日,緊鑼密鼓地準備幾天後,安祿山率領自己手下的將士,連同奚、契丹等歸附的少數民族士兵一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人,打著討伐楊國忠、清君側的旗號從范陽起兵,造反了!

造反的消息傳到華清宮,唐玄宗是什麼反應呢?一開始,唐玄宗根本就不相信。因為這麼多年來,已經有不少人跟他彙報過安祿山謀反的事情了,每次都證明是虛驚一場。這一次,玄宗覺得,沒準兒還是安祿山的對頭在謊報軍情,所以,不用理睬。馬照跑,湯照泡,舞照跳。但是,接下來的幾天,安祿山攻城陷地的消息逐漸密集起來,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終於明白,這一次,安祿山是真反了。這時候,距離安祿山起兵,已經都有一個星期。所以,以兩個字概括唐玄宗的反應,那就是遲鈍。

皇帝的反應遲鈍,宰相楊國忠怎麼樣呢?說來難以置信,楊國忠的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得意。他不是早就說過安祿山要謀反嗎?現在自己的預言變成現實,他打心眼兒里佩服自己有先見之明,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洋洋有得色」。國難當頭,一個宰相居然幸災樂禍,這已經夠雷人的,更雷人的是他接著發表的高見。他說:「今反者獨祿山耳,將士皆不欲也。不過旬日,必傳首詣行在。」要知道,安祿山準備造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就在天寶十四年的年初還把一批漢族將領換成胡人將領,內部早就鐵板一塊了,楊國忠憑什麼說只有安祿山想造反,將士們都不願意呢?所謂十天、半個月就自然會有人把安祿山的頭送來,不是痴人說夢嗎?

不過,宰相雖然說得輕鬆,但他畢竟是個文官,沒打過仗,唐玄宗還是覺得不踏實。將領們會怎麼看這個問題呢?這時候,正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朝,這是個有實戰經驗的人,唐玄宗馬上就召見他,向他詢問討賊方略。封常清是怎麼回答的呢?他信心十足地說:「今太平積久,故人望風憚賊。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詣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獻闕下!」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如今天下太平已經很久了,人們害怕打仗,所以望風而逃,開始可能會有失利。但是,事情在道義上有順有逆,逆不勝順,所以,我相信形勢會發生出其不意的轉變。如今,我請求到東都洛陽去,開府庫募兵,然後躍馬跨過黃河,跟敵人決一雌雄。您就數著日子等我,我很快就能把安祿山的首級給您獻上!這話說得怎麼樣?太動人了,千載之下讀起來,還是覺得豪氣干雲。一聽封常清這麼說,唐玄宗心裡踏實不少。這樣一來,整個朝廷都瀰漫著一種樂觀情緒。

可能大家要奇怪了,安祿山可是兼領三鎮的節度使啊,手下兵強馬壯,唐玄宗君臣怎麼會這麼輕敵呢?唐玄宗固然可以說是年老昏聵,楊國忠也可以說是昧於形勢,見識淺薄;封常清畢竟是一名將軍,對戰爭形勢應該很敏感才是,他怎麼也說大話呢?我想,關鍵是因為他太不了解內地形勢了。封常清從小在西域長大,後來又當上河西節度使。看慣邊疆地區那些身手矯健、性格剛強的百姓。所以,他覺得,只要朝廷肯出錢,那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再配上他這麼一名傑出的將軍,安祿山不足平也!可是,他不知道,府兵制瓦解之後,中原的老百姓早不知道打仗是怎麼回事,就算重賞,也召不來勇夫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