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寵幸祿山 玄宗救命:安祿山貿然攻打奚與契丹,敗戰而返

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張守珪派安祿山去討伐奚與契丹,安祿山恃勇輕敵、盲目冒進,結果吃了大虧,唐軍損失不少。按照軍法,安祿山難逃一死。可是,想想這個乾兒子平常也沒少立功,張守珪又不忍心了,畢竟,勝敗乃兵家常事,真要殺了他,還是挺可惜的。怎麼辦呢?張守珪想來想去,乾脆把矛盾上交。他把安祿山押解到朝廷,隨人附上一封奏疏,既寫著他這次失利的經過,也寫著他以往的戰功,讓朝廷裁決。那麼,朝廷會怎麼裁決呢?要知道,開元二十四年,首席宰相可還是張九齡。張九齡是個文人官僚,當時正忙著抑制皇帝對武功的過分熱情,一看有武將犯法,這簡直是往槍口上送,馬上大筆一揮:格殺勿論!可是就要推出去砍頭,有人說話了:這人是個勇士,還是留下來吧!說話的是誰呀?唐玄宗。皇帝親自為他求情。原來玄宗也和張守珪一樣,被安祿山偉岸白皙的樣子吸引了。要知道,唐朝最流行的就是這種又肥又白的長相。唐玄宗覺得,這小夥子長得很有氣概,現在東北邊境正需要人才,何苦自剪羽翼呢?就主張法外開恩,特赦他。可是,張九齡是個非常自負的宰相,經常和皇帝爭吵,特別是在邊將問題上,幾乎從沒有和玄宗意見一致。現在一聽皇帝說要放人,張九齡馬上又吵起來了。他說:「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一聽張九齡說安祿山有反相,唐玄宗笑了,說:張愛卿,你是不是書讀多了,神經過敏啦?如果你實在不放心他,就讓他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到軍前效力。宰相和皇帝的意見不一致,到底誰贏?當然是皇帝贏。就這樣,因為唐玄宗出手相救,本來必死無疑的安祿山毫髮無傷,又回到營州。可能有人要說了,看來這宿命論不相信不行啊!你看,唐玄宗不信張九齡的法眼,非要救安祿山,最後自己栽在安祿山頭上,這不都是命嘛!是不是呢?

其實,所謂宿命論不過都是些馬後炮,要知道,當時可才是開元二十四年,離安史之亂爆發還有二十年,難道張九齡真的能看出什麼反相不成?恐怕只是文官對武將恃功跋扈的一種本能反感罷了。而且,唐玄宗救安祿山,在歷史上也並不是沒有先例可循。當年,唐高祖李淵起兵,大將李靖拚命抵抗,被俘後應當處死,李世民一看此人威武雄壯,刀下留人,後來不是成了唐朝最有名的將軍嗎?唐玄宗此刻放了安祿山,其實也是想成就這樣一段帝王慧眼識英雄的佳話。可是,誰也沒想到,後來爆發安史之亂,因此,這樣一場佳話也就變成神話,張九齡成了火眼金睛的神仙,安祿山成了王者不死的典範,而唐玄宗就成了命中注定的倒霉鬼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