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寵幸祿山 安祿山出身:偷羊賊的才幹

安祿山是何許人?《資治通鑒》里有這麼一句交代:「安祿山者,本營州雜胡。」什麼叫雜胡呢?就是唐朝人對粟特 人的稱呼。粟特人是古代中亞地區的一個商業民族,屬於伊朗人種。他們沿著絲綢之路往來經商,為溝通歐亞兩洲的物質與文化出力不少,現在博物館裡那種帶著尖帽子、背著口袋、騎著駱駝的陶俑,塑造的就是粟特人的形象。在經商的道路上,粟特人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聚居點,營州是他們在大唐境內建立的最東邊的聚居點,在今天遼寧省的朝陽附近。安祿山就出生於營州。不過,安祿山並不是純粹的粟特人,而是粟特和突厥的混血兒。他的父親是粟特人,姓康;母親是突厥人的巫師,姓阿史德氏。那他怎麼會叫安祿山呢?據說是因為他母親長期沒有孩子,後來到阿犖山下祈禱,終於生下他,因此取名阿犖山,就是突厥語「戰神」的意思。如果冠上父姓的話,當時就該叫康阿犖山。可是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母親帶著他改嫁給姓安的粟特人,康阿犖山也就成了安阿犖山。再以後,和漢人打交道多了,又改成了比較漢化的名字——安祿山。

儘管安祿山起了個戰神的名字,但是他的第一份職業並不是軍人,而是個互市牙郎,也就是邊境各民族做互市貿易的中間人、掮客。為什麼做這個工作呢?因為安祿山語言能力超強,通六蕃語(一說九蕃語)。可能我們現在聽了覺得特別震撼,我們光學一門英語還那麼費勁,安祿山多聰明啊,怎麼能會那麼多種語言?其實想想也好理解。首先,粟特是商業民族,祖祖輩輩跟各色人等打交道,所以有粟特人血統的安祿山語言天分當然會比一般人強;另外,他的語言環境也好。安祿山生活在民族雜糅的地區,本身又來自國際家庭,母語至少就兩種了,再多學幾種語言也不特別困難。可能這樣的人才在營州地區並不特別罕見,所以安祿山這個互市牙郎的收入也就是一般。賺的錢不夠花,怎麼辦呢?安祿山只好又經營了副業——做賊,偷羊賊。

本來,這手偷羊那手賣羊,產銷一條龍,日子過得也挺滋潤。可是,就在這時,他的人生出現一次大的轉折。怎麼回事呢?當時河北北部地方生活著兩個少數民族,一個是奚,一個是契丹 ,經常攻打唐朝的東北邊境,搞得唐朝很是頭疼,朝廷就新任命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讓他鎮守東北邊境。新官上任三把火,張守珪一到任就開始整肅社會風氣,嚴厲打擊小偷小摸行為。當時營州屬於幽州節度使管轄之下,偷羊賊安祿山就在這個時候落入法網,要被執行死刑,以儆效尤。就在殺人大棒舉起的千鈞一髮的時刻,安祿山大喊了一聲:「大夫不欲滅奚、契丹邪!奈何殺壯士!」「奈何殺壯士」,這是中國古代的固定句式。當年楚漢戰爭時期,韓信這樣說過;後來南朝梁時,周鐵虎也說過;這大概就是異代不同時,而英雄所見略同吧!張守珪一聽非常震撼,沒想到,這個偷羊賊還有這樣的心胸。再仔細一看,安祿山長得膀大腰圓、白白胖胖,一副虎虎有生氣的樣子,挺符合唐朝的審美標準,就把他放了,留在帳前,當了捉生將,也就是偵察兵。當兵之後,安祿山仗著人熟地熟,頻頻立功。有一次,張守珪讓他帶五個騎兵出去偵察敵情,過了半天,待安祿山回來,後面用繩子綁了好幾十個契丹人。這不是一個頂兩個,而是一個頂十個啊!這樣的下屬張守珪能不賞識嗎?很快就把他提拔為平盧討擊使,這可是節度使手下的高級武官。不僅如此,張守珪還按少數民族的風俗把他收為養子。一條金光大道看起來已經鋪在安祿山眼前了。可是好景不常,沒過多久,一件最最倒霉、同時也最最幸運的事情降臨在安祿山的頭上,把他推到了唐玄宗眼前。怎麼回事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