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醉生夢死 國忠亂政:打亂既有的選官制度,激起官怒民怨

事實證明,他做不了。沒過多久,就搞得官怒民怨。當官的為什麼不滿意他?首先因為楊國忠工作亂來。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官僚制度的基礎就是選官制度,楊國忠當了宰相後,兼任吏部尚書,負責六品以下官員的選拔。他一上任,就把選官工作搞得一塌糊塗。怎麼回事呢?本來,按照唐朝制度規定,官員的選拔過程非常複雜。首先是吏部侍郎組織人員對候選人進行筆試和面試、對候選人的能力進行綜合評判,然後是三注三唱。什麼叫三注三唱呢?所謂「注」,就是根據考試的表現以及資歷、聲望等條件擬出官職。然後,把所有的候選人都集中到尚書都省,當眾唱名公布,這就叫做「唱」。注唱之後,如果候選人對吏部擬派的官職不滿,或者群眾有什麼意見,可以向上反映,由吏部進行調整,再次唱名公布,這就是二注二唱了。二注二唱之後,如果還有不妥,仍然可以向上反映,吏部再進行調整,第三次唱名公布。這就是所謂的三注三唱,有點像現在的官員任命公示。三注三唱之後,吏部的名單就算確定了。但是,這還不算完,還有第三道程序,就是由吏部把最終名單提交給門下省審核,審核沒有疑問,再上交皇帝報批。因為要走這麼多程序,所以每次選官都要從春到夏,用小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樣做雖然耗時比較多,但是,因為選官一方面關係著官員本身的切身利益,一方面也關係著國計民生,所以寧可鄭重其事。也正因為這樣鄭重其事,才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官員的品質。

可是,楊國忠一當宰相就不同了。他覺得自己比誰都精明能幹。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以往的程序太複雜、太慢,必須要改革!怎麼改呢?就從提高效率入手。他把吏部侍郎以下的官員統統晾在一邊,自己找來幾個心腹小吏,悄悄在家裡就鼓搗出一張任職名單。名單擬好之後,楊國忠把所有的候選人都召集起來,對著他們按名單順序往下讀,讀一個,問一句,有沒有意見?如果沒有,馬上進入下一個。候選人沒見過這陣勢,倉促之間,有的連自己被任命的官名都記不住,誰能有什麼意見呢?稀里糊塗就下來了,沒一會兒工夫,全部宣讀完畢,一個意見也沒聽到。吏部審完應該送門下省了吧!楊國忠連這道程序也免了。選官那天,他把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和具體負責人給事中也都召集來了,集體辦公。宣讀完任命決定,楊國忠說:「左相和給事中都在座,就算經過門下省了。」這樣一來,門下省的審核也省了。以前選官都是小半年,這次可好,只用一天就全部結束,楊國忠真是顧盼雄飛,美呀!

問題是這麼搞行不行呢?完全不行,簡直是胡鬧嘛!這些候選人有的是才高八斗的新科進士,有的是精明強幹的基層能人,都指望著吏部官員能根據他們的才能授給一個合理的官職,為國家效力。沒想到,他們的筆試成績也不算數,面試成績也不算數,以前的功勞業績也都不算數,他們能當什麼官,全憑小吏一張嘴。這還有什麼公正可言啊?而且,小吏能有什麼見識呢?又沒有道德,又沒有水準,讓他們擬官,只能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賄賂原則,二是資歷原則。先看誰賄賂的錢多,如果錢是一樣的,再看誰資格老。這樣一來,選上的或者是肯行賄的有錢人,或者是資歷深的庸才,真正的才俊之士反倒要靠邊站。當年李林甫選官,雖然沒有什麼獨到眼光,但畢竟還尊重程序、按部就班。現在楊國忠在眼光上絲毫沒有比李林甫高明,又不遵守制度,最後的效果只能比李林甫還差。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資格差謬,無復倫序」。面對這樣不公平的選官制度,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怎麼辦呢?有人乾脆隱居了。當時有個叫張彖的,中了進士,但是沒當上官。別人都勸他去謁見楊國忠,走走後門。但是,張彖說了:「吾輩依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輩得無失所恃乎!」直接隱居去了。有一句話叫「國有道則顯,國無道則隱」。有本事的人都隱居了,這意味著他們對國家失去信任。不過,光是隱居還不是最危險的。最危險的是還有人投奔邊疆節度使。因為當時邊疆節度使有一定的自主用人權。既然在中央找不到出路,有些人就去了邊疆。這意味著人才流失啊!

工作亂來已經很糟糕了,要命的是,楊國忠為人也特別差勁。怎麼個差勁法?第一就是輕浮。宰相是百官之首,總得有個表率的樣子。就算不像張九齡那樣風度翩翩,至少也要像李林甫那樣不怒而威吧!但是,楊國忠可沒有這種威儀。按照《舊唐書·楊國忠傳》記載,楊國忠「立朝之際,或攘袂扼腕,自公卿已下,皆頤指氣使」。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還拿選官來舉例子。按照唐朝的制度,選官都是在尚書都堂進行,這才叫為國求才。可是,楊國忠一上任,改了,到他家去。為什麼到他家選官呢?他想讓幾個堂妹也都見識見識他的威風。於是,虢國夫人姊妹幾人就都在裡面就座,擋了一層帘子,外面就是選官大廳。候選人一進去,這幾位夫人可就議論開了。這個胖,那個瘦,這個傻,那個靈,歡聲笑語,外面聽得清清楚楚,這不是太不拿候選人當回事了嗎?這是給國家選官還是給你楊家選女婿啊?侮辱候選人也就罷了,楊國忠連吏部侍郎也不當回事。兩名侍郎也都是三品官了,從年齡來說比他還大,要從做官資歷來講就更不知強他多少倍,可是,楊國忠對他們呼來喝去,把他們指使得團團轉。眼看著兩個侍郎穿著莊重嚴肅的紫色官袍在自家的院子里跑來跑去,楊國忠得意揚揚地對虢國夫人說,看看我這兩個紫衣小吏如何?兩個人哈哈大笑,把兩個侍郎差點沒氣死。這是輕狂。

輕狂之外,楊國忠還霸道。楊國忠不是不學無術嗎?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兒子跟他一樣,也不認識幾個字。本來以楊國忠當時的能量,給他安排個官不成問題,可是,楊國忠還偏偏想讓他考個功名、拿個學歷,算是正途出身。考什麼呢?進士太難,就讓他考明經科。可是,就算明經只考背書,他兒子也不會,差不多交了白卷。這可讓當時主管考試的禮部侍郎達奚珣犯難了,讓他過吧,實在太差;不讓他過吧,哪敢啊!怎麼辦呢?達奚珣想來想去,決定還是讓他過,但是,真實情況得和楊國忠交代一下,至少讓他搭個交情。第二天,達奚珣就讓他兒子在楊國忠上朝的路上等著。看見楊國忠過來,達奚公子就趕緊湊上前去。楊國忠一看是達美珣的兒子,心想肯定是來通報兒子高中的消息來了,就高高興興地停下馬來。這時候,達奚公子悄悄對楊國忠說,我父親說令郎的考試其實不合格,但是,也沒敢讓他落榜。楊國忠一聽這話,勃然大怒,說,我兒子何愁不富貴,哪輪得著你們這幫鼠輩買好!說完揚長而去。達奚珣的兒子一看這陣勢嚇壞了,回去趕緊跟他爸爸說,楊國忠倚仗權勢、目中無人,還是給他兒子個高分算了。沒過兩年,楊國忠的兒子就已經升任戶部侍郎,這時候,達奚珣也從禮部侍郎調任吏部侍郎。結果,楊國忠的兒子還到處跟人說,我陞官太慢,你看人家達奚珣升得多快呀!爺兒倆都這麼霸道,別的官員能服氣嗎?

再看民怨。老百姓為什麼也怨他呢?因為他確確實實損害老百姓利益了。其中,民憤最大的是抓壯丁打南詔。我們講過,南詔是雲南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屬於劍南節度使管轄的範圍,而楊國忠正是劍南節度使。天寶九年(七五○年),楊國忠昔日的恩人鮮於仲通貿然挑起和南詔的戰爭,結果一敗塗地。從那以後,南詔就脫離劍南節度使的控制。這對楊國忠來講真是太沒面子了!當上宰相之後,楊國忠幾次命令攻打南詔,都大敗而回。天寶十三年(七五四年),楊國忠急了,調集兵力,再次進攻南詔。兵從哪裡調呢?從中原地區調。這下,中原可騷動起來了,為什麼?因為中原老百姓沒人願意當兵。唐初的時候,實行府兵制,中原很多老百姓都是府兵,頗有點尚武精神,可是自從開元十一年張說改革,府兵制變為募兵制,邊疆普遍建立節度使防區以後,打仗就成了邊疆節度使手下職業軍人的事,中原老百姓一輩子生活在和平環境里,從生下來就沒看過打仗,現在突然徵兵,誰願意去呢?再說了,古代北方人對南方特別害怕,都知道南方有瘴氣,非常厲害,能夠致命,所以一聽說征雲南,馬上謠言滿天飛,都說是有去無回,這樣一來,更沒人願意去了。都不願意去怎麼辦呢?楊國忠可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拿來戶籍,三丁抽一,抽到就得來報到!就和抓壯丁一樣。有人被抽到了,可是實在不敢冒這個險,怎麼辦呢?乾脆自殘了。六十多年後,白居易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叫《新豐折臂翁》,裡面就描述了一個自殘的逃兵。這個逃兵為了不去雲南,半夜偷偷用大石頭把自己的右胳膊砸折。赫赫有名的開元天寶時代竟然發生這樣的慘劇,這個盛世可就要打折扣了。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自殘,好多人還是硬著頭皮去,去的結果怎麼樣呢?又是一敗塗地。前前後後,連病死帶戰死,唐朝在雲南損失了二十萬兵力,這就是二十萬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啊!要知道,唐玄宗雖然尚武,也打了很多場戰爭,但是,基本都是在邊疆地區,由職業軍人進行的,而且勝多敗少,對老百姓生活影響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