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李白的理想是否實現,我們就得看看他在翰林院都做了哪些事情。李白的所作所為,有兩件事知名度最高。第一,醉草嚇蠻書。這個事情因為被寫進明代通俗小說集《警世通言》,所以流傳特別廣。說李白在翰林院的時候,東北的渤海國給唐朝下戰書,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寫的,誰也不認識,大家非常著急。最後把李白召來了,李白一看,馬上朗朗讀出。光讀出來還不算,李白還對玄宗說,朝廷根本不用派兵去打,我寫一封答書給他們,肯定把他們嚇住,絕不敢興兵。但是,我得先喝足了酒,才有心情寫這個東西。唐玄宗一聽李白有這麼大本事,當然奉若神明,趕緊伺候他喝酒。李白喝到暈暈乎乎的時候,拿過筆來,一揮而就,而且還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寫的。寫好之後,李白用渤海語對著使者念了一遍,渤海的使者果然嚇得六神無主,趕緊回去稟報國君,不敢打仗了。這就是所謂的李太白醉草嚇蠻書。這個事情如果真的存在,那可不光是李白的驕傲,也是大唐外交的光榮。但問題是,這小說家的說法能不能信呢?還真不能信。這個事情是假的。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一,如果這個事情真的存在,在唐朝史書中會有記載,至少會留下蛛絲馬跡。但是,翻遍唐朝文獻,也找不到跟這件事有關的隻言片語。唯一有點沾邊的是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裡面寫了這麼一句話,說李白見到唐玄宗後,「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如懸河,筆不停輟。」有人說,這「答蕃書」不就是嚇蠻書嗎?是不是呢?這就要看范傳正這段話的語境了。范傳正是說,李白一見到唐玄宗,為了表現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就又議論朝政,又草擬詔書,口若懸河,文不加點,唐玄宗都非常滿意。這樣看來,所謂的「草答蕃書」不是實指,而是虛指,代表李白的文字能力而已。所以,根本不能作為證據。第二,李白漢語言文字掌握得是好,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還會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渤海政權一直積極學習漢文化,使用漢字,當時就有「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的說法。根本就沒有創造過本民族文字,怎麼會有所謂的蠻書呢?
這件事不是真的,那李白在翰林院有沒有真實的業績呢?也有。李白做的知名度很高的一件事是給楊玉環寫讚美詩。這件事唐朝的筆記小說《松窗錄》有很詳細的記載:「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欣然承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大意是說,當時長安剛興起賞牡丹之風,宮廷里種了四種牡丹花,一紅、一紫、一淺紅、一潔白。春天鮮花盛開之際,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來賞花。為了助興,特地命最好的梨園弟子前來演唱,可是,當梨園領班李龜年把歌譜報上後,唐玄宗卻嫌這些歌都太老了,不應景。怎麼辦呢?翰林院不是現放著一個大詩人李白嗎?唐玄宗趕緊讓李龜年拿著金花箋找到李白,讓他填新詞。李白大筆一揮,立刻寫出三首《清平調》。
這三首詩是怎麼寫的呢?
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這是讚美楊玉環長得漂亮,說我看見雲彩就想起你的衣裳、看見花朵就想起你的容貌。在春風吹拂之下,你像一朵花一樣絢麗綻放了,如果我不是在王母娘娘的群玉山頭見過你的話,那肯定是在瑤池見過你,因為你長得就像仙女一樣漂亮。
第二首,「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意思是說,貴妃像一枝紅艷的鮮花一樣,吐露芳華,和她相比,跟楚襄王巫山雲雨的仙女又算得了什麼呢?那麼在歷史上,有沒有誰可以和貴妃比美呢?恐怕只有漢朝的趙飛燕盛裝之後才可以比方一二吧!
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名花與花一樣的美人出現在君王面前,君王也微笑地看著她們,希望君王能夠長長久久地看著這樣的美景吧!如果說人世間還有什麼景象讓人一看之下萬恨全消的話,那就是我們在沉香亭畔看到的這一幕吧!
這三首詩寫得太漂亮了,按照《楊太真外傳》和《松窗錄》的說法,當宮廷樂師李龜年把這三支歌唱出來之後,「太真妃持玻璃七寶盞,酌西涼州蒲桃酒,笑領歌,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其實,不光妃子和皇帝滿意,千年之後我們讀起來照樣覺得春色滿眼、春風滿紙。按照清朝人沈德潛的說法,真是「風流旖旎,絕世丰神」。短短三首絕句,把對楊太真美貌的驚嘆、對唐玄宗功德的稱頌以及對自己躬逢其盛的慶幸,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謫仙人李太白,誰能有如此的手筆?曠世才子、絕代佳人和千古明君的風流雅集就在這三首詩中得到集中的體現,而且得到了藝術的升華,不愧為是李白翰林生活中最為華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