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二虎相爭 兩虎相爭:張說徹底扳倒張嘉貞,成為唐玄宗的首席宰相

當時,玄宗考慮到先來後到的順序,想讓張說協助張嘉貞。所以,在官職上,張嘉貞是中書令,是正式宰相;張說則是同平章事,具有候補性質。顯然,唐玄宗想讓張說成為張嘉貞的好幫手,兩個人互相促進,共同為國家出力,這不是如虎添翼嗎?非常遺憾的是,這只是玄宗一廂情願的餿主意。這麼安排,不是如虎添翼,反倒引發兩虎相爭。怎麼回事呢?一句話,一山難容二虎,張說和張嘉貞都辭職了。

張說為什麼做不下去了?很簡單,因為他比張嘉貞能幹!我們剛才分析兩人的相似之處,其實就已經可以看出來,張嘉貞和張說雖然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幾乎在所有問題上,張說都比張嘉貞要強。明明能力強還要屈居人下,這可不是張說的性格。再說,雖然當時張嘉貞是中書令,是領導,但是倒退十幾年,唐中宗的時候,張說是兵部侍郎,張嘉貞是兵部員外郎,張說還是張嘉貞的直接主管呢!現在屈居老下屬的手下,張說覺得心裡不平衡,每次跟張嘉貞說話,總是言語帶刺。

可是,這樣一來,張嘉貞也不舒服了。張嘉貞是個性格很強勢的人,有一個例子最能說明他的個性。張嘉貞最初發跡還是在武則天時代。當時,他還是一介草民,因為替一個派察地方的侍御史寫了一篇工作彙報,侍御史欣賞他的才華,就把他推薦給武則天。武則天召見他,隔著帘子跟他說話。張嘉貞一看那帘子,馬上不做了。他說:「以臣草萊而得入謁九重,是千載一遇也。咫尺之間,如隔雲霧,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盡。」意思是說,我一介小民,居然能夠見到陛下,這對我也是千載一遇的機會。可是陛下竟然在我面前擋一道帘子。這道帘子不僅擋住您的日月光輝,恐怕也有礙您的聖君之道吧!武則天一聽,趕緊把帘子撤去,讓張嘉貞領略一把真容。你想,張嘉貞當老百姓的時候就敢頂撞皇帝,這還不算性格強悍嗎?當了宰相之後,他這個性格就更突出了。按照《舊唐書·張嘉貞傳》的說法,就是「強躁自用,頗為時論所譏」。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容忍別人不聽他的,瞧不起他呢?

就這樣,兩個人針尖對麥芒,彼此互不服氣。那麼,這個問題到底怎麼解決的呢?張說先出手了。從朔方回來,張說就開始動腦筋,怎麼才能把張嘉貞扳倒呢?他知道,要想踢開張嘉貞,關鍵問題在皇帝這裡。要讓皇帝改變對張嘉貞的印象,那就得見機行事。很快,張說抓住兩個機會。

第一個是開元十年(七二二年)冬天的打板子事件。當時有一個叫裴伷先的廣州都督犯罪了。廣州都督是地方大員,玄宗就召集宰相商量該怎麼處置。源乾曜一貫不做主,那就看張嘉貞和張說的了。張嘉貞作為首席宰相,先說:請陛下在朝堂上杖責,以殺一儆百。讓皇帝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打他板子。玄宗還沒有表態,張說說話了。他說:不能這樣。過去有一個說法叫做「刑不上大夫」。因為這些人是皇帝身邊的重臣,要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君臣之間有禮有義,這才像個朝廷的樣子。現在廣州都督犯罪,按照法律,要殺他可以,要流放他也可以,但是怎麼能在朝廷上打板子呢?這不是太不給他面子了嗎?有道是「士可殺不可辱」,如果陛下這麼對待大臣,豈不是讓天下士大夫寒心嘛!聽說我不在的時候,張嘉貞相公已經建議陛下打了好幾個大臣,過去的事情自然無法挽回,但求以後再也不要這樣了。玄宗一聽有道理,馬上宣布,按張說的意見辦理。

張嘉貞出來之後十分窩火,忍不住對張說發牢騷,說:你何必在皇帝面前危言聳聽,駁我的面子呢?而張說則義正詞嚴地說:「宰相者,時來即為,豈能長據?若貴臣盡當可杖,但恐吾等行當及之。此言非為伷先,乃為天下士君子也。」意思是說,我們這些當宰相的,誰也不是終身制。今天當宰相,明天可能就是個一般的大臣。如果我們今天建議打大臣板子,我害怕有一天板子也會落到你我身上。所以我說那些話不是單單為了裴伷先,而是為了天下士君子著想的,請您不要怪罪。這番話一說出來,不僅張嘉貞無話可說,在玄宗心目中,兩個宰相在他心中的位置也變了。玄宗當時不正要大興文治,打造一個文質彬彬的政府嗎?張說這番高論多麼符合儒家理想啊!相反,張嘉貞那一套就顯得過於粗魯了。看來,雖然張嘉貞也是制舉出身,也會吟詩作賦,但要論文治的精神,還是張說吃得透啊!

皇帝的態度轉變,這是成功的第一步。轉過年來,也就是開元十一年(七二三年),張說又逮住一個機會。什麼機會呢?張嘉貞有一個弟弟叫張嘉佑,因為貪污,被人告發了。張嘉貞兄弟感情可是不一般,兄弟兩個從小父母雙亡、相依為命。當年張嘉貞剛剛受到玄宗賞識,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把弟弟調到身邊工作。後來,這個弟弟也確實爭氣,當了三品的金吾將軍。兄弟兩個一文一武、出將入相,整個長安城沒有不羨慕的。現在張嘉佑犯罪了,張嘉貞心裡當然著急。這時候,張說來出主意了。他對張嘉貞說,皇帝對你們兄弟這麼信任,張將軍還犯那樣的錯誤,皇帝肯定很生氣。現在正在氣頭上,我勸你還是別去撞這個槍口。依我看,你也別上朝了,就在家裡素服待罪,表明悔罪的心態。皇帝看你態度好,可能就對張將軍從輕發落。張嘉貞別看性格強悍,其實心思挺單純的,而且當時心亂如麻,覺得張說的建議還滿有道理的,就真的沒上朝,穿上素服在家裡等著。那玄宗是不是就因此對他弟弟網開一面、從輕發落了?怎麼可能呢!有道是人在人情在,你在皇帝面前,跟皇帝說兩句好話,沒準皇帝還會給你個面子,其他人在論罪的時候也會口下留情,現在你人都不在這裡,別人還有什麼顧忌呢!何況,張嘉貞這樣的強悍性格,平時肯定沒少得罪人,現在這些人一看有機可乘,都紛紛落井下石。有人就講,張嘉貞不是號稱清廉嗎?其實不光他弟弟貪污,他也接受過人家的賄賂。當年有一個洛陽地方官在當地給他修了一座豪宅,後來他怕事情敗露,把這個地方官給逼死了。還有人講,張嘉貞結黨營私,把自己的黨羽都安插到中書省……一系列問題都揭發出來了。結果,不僅張嘉佑被貶官,張嘉貞也被定了個治家不嚴的罪名,一併問責,貶到幽州 。先天二年(七一三年)置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七四二年)改名范陽節度使。管轄範圍大致為今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遼寧一帶。安史之亂後長期叛離唐王朝。五代後晉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改幽州為南京。之後幽州之名便不復存在)當刺史去了。張嘉貞不是沒上朝嗎?這回徹底不用上朝了。張嘉貞被貶官,中書令的位子誰坐呢?當然是張說了。這時候,張嘉貞才明白過來,原來自己被張說給耍了!所以逢人就講,中書令的員額有兩個,他張說要想當,可以和我一起當,何必非要這麼費盡心思整我呢!

被人耍弄、被人算計這種感覺太不爽了,張嘉貞一直難以釋懷。一年以後,張嘉貞又從幽州調回中央擔任戶部尚書,唐玄宗不是歷來優待卸任的宰相嗎?就讓張說和源乾曜在中書省宴請張嘉貞,沒想到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就演出了開頭那一幕,張嘉貞指著鼻子罵張說,恨不得當場打他一頓。但是,話又說回來,就算打他一頓,又能怎樣呢!

通過一步步的努力,張說終於徹底扳倒張嘉貞,如願以償地成為唐玄宗的首席宰相。張說和張嘉貞兩個宰相的紛爭,成為開元年間一個獨特的政治現象。那麼,身為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在兩虎相爭這個問題上,應該負怎樣的責任呢?而這場宰相之間的紛爭,到底反映出什麼問題呢?我想,除了感慨一下張說的心機之外,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張說和張嘉貞之間的矛盾鬥爭,其實是玄宗處置失當的結果。從玄宗親政以來,只任命一主一輔兩個宰相已經成為政治慣例。這一次,玄宗自己違反慣例,搞出三駕馬車,其實就是把張說和張嘉貞放在競爭的位置上,這才引發一系列問題。換句話說,是先有玄宗的處置不當,才有張說的陰謀詭計與張嘉貞的氣急敗壞。這是玄宗的失誤。

第二,張說最後能取代張嘉貞,其實也是玄宗選擇的結果。張嘉貞為什麼會被罷相?是不是僅僅因為張說擅長搞陰謀呢?我覺得問題不在這裡。問題的關鍵在於玄宗的判斷。我們上一回講過,經過十多年的勵精圖治,玄宗已經準備迎接一個真正的盛世了。而盛世的標誌就是文治武功。論武功,張說已經有兩次平定叛亂的經歷,這兩次針對河曲地區胡人的勝利,也是唐玄宗當政以來最大的軍事勝利,這就是張說過硬的政治資本。論文治,張說是當時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一代詞宗。更重要的是,從打板子事件我們也看出來了,張說比張嘉貞更懂得君臣相處之道,也更懂得文治的精神。張嘉貞不是不好,史書對他有非常一致的評價,那就是他「尚吏」、「惓惓事職」。簡單地說,就是善於處理政事,尤其是具體工作。這些優點很重要,但是,隨著玄宗盛世夢想的展開,只有這樣的優點已經愈來愈不夠了。經過反覆比較,玄宗最終痛下決心,雖然張嘉貞也是他欣賞的宰相,但是,在好與更好之間,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