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二虎相爭 三駕馬車:玄宗打破以往標準,改任用三人為相的原因

開元九年(七二一年),張說通過艱苦的努力,當上宰相。按照以前慣例,新一任宰相上台,上一任的宰相班子,也就是張嘉貞和源乾曜肯定要讓位。是不是這樣呢?不是。張嘉貞繼續當中書令,源乾曜繼續當門下侍中,而張說則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就不是換宰相了,而是又增加一位宰相。本來唐玄宗上台之後,一改以前多相制的做法,只設一主一輔兩個宰相。為什麼到張說這裡就變成了三駕馬車了呢?恐怕有三個原因不容忽視。

第一,張嘉貞和源乾曜當宰相剛剛一年多,而且沒有明顯失誤。此時卸任,不符合玄宗設定的任相周期。姚崇、宋璟都是當了三年多宰相才下去的,三年多也算是一個差不多合理的行政周期,足夠讓人有所成就。可是一年多的時間太短了,人家還沒來得及把頭三腳踢開呢!就被罷免,這不太合適。另外,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張嘉貞和源乾曜表現也還不錯。張嘉貞是唐玄宗半夜睡不著覺欽點的宰相。之所以欽點他,是因為有一件事給唐玄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開元六年(七一八年)的時候,有人報告說張嘉貞在地方驕奢淫逸、貪污受賄。唐玄宗馬上組織人調查。結果一查,根本沒有這回事,純粹是誣告。玄宗很生氣,要治誣告者的罪。沒想到,張嘉貞出面勸阻了。他說,陛下要知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廣開言路,這才是國家興旺的根本。現在陛下如果治這個人的罪,以後大家都覺得大臣惹不得,誰還敢說話啊!萬馬齊喑,這不是比告狀不實更可怕嗎?玄宗一聽大為感慨,覺得張嘉貞很有全域觀念,而且有度量,是個當宰相的料。當即就跟張嘉貞說:你好好乾,我以後會重用你的。一般人聽到皇帝這麼說肯定會唯唯諾諾,表示會努力工作,爭取再立新功。而張嘉貞的回答卻與眾不同。他說:「今志力方壯,是效命之秋,更三數年,即衰老無能為也。唯陛下早垂任使,死且不憚。」也就是說,我現在年富力強,正是工作的好時候,再過幾年,我可就老了,想做也動不了。所以,您要是想重用我,麻煩您趕快重用,否則就來不及了。這一席話說得怎麼樣?有人可能覺得太性急了吧!沒見過這麼要官的。

可是唐玄宗不這麼想。他從這番話里聽出張嘉貞卓越的口才、清楚的思路和建功立業的熱情。難得一個人要官要得這麼清楚明白,更難得一個人有這樣的熱情。有熱情,工作起來才會有闖勁兒,這是好事。所以對張嘉貞的印象超好,這才提拔張嘉貞當宰相。

提拔一年多以來,張嘉貞雖然沒什麼特別的建樹,但也還稱得上是精明強幹。更難得的是他比較清廉。他雖然貴為宰相,但是沒買過地。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誰有錢都投資土地、當大地主,這和今天投資房地產是一個道理。可是張嘉貞堅持不買地,就靠工資吃飯。有人勸他別太傻,要為自己的將來打算。張嘉貞說了:我是宰相,只要不犯罪,再怎麼也不會餓死。你們勸我買地,無非是說替兒孫打算。可是兒孫如果有本事,就不用靠我留下的財產生活;兒孫要是不學好,我留下的財產愈多就愈是害了他們,所以還不如不留。這話說起來大家肯定都認可,可是即便到今天,有幾個人能做到?張嘉貞就做到了。既精明又廉潔,這也算是不錯的宰相。

張嘉貞不錯,源乾曜也不錯。源乾曜為人謹慎,最大的優點是以身作期。當時不是為了提高地方官員的素質,號召京官和外官互相調動嗎?但是,一般京官還是不願意到地方,阻力很大。在這種情況下,源乾曜主動提出來,我的兒子都在中央任職,現在既然國家號召京官下放鍛鏈,那就從我這個宰相做起。我有三個兒子,就讓兩個到外地好了。一看宰相的兒子都到外地了,那其他官僚也沒什麼好說的,一下子,公卿子弟到外地當官的就有一百多名。宰相能這麼率先垂範,唐玄宗也覺得非常滿意。也就是在張嘉貞和源乾曜這一任上,玄宗開始推行宰相食實封的制度。就是在宰相的工資之外,另外給他們三百戶的封戶,這也表明玄宗對他們工作的肯定。這兩位宰相既然幹得不錯,怎麼能說罷免就罷免呢?

第二,張說和張嘉貞有很多共同之處,所以,不存在互相替代的問題。拿姚崇和宋璟來說,姚崇善變,宋璟守正,所以,讓宋璟代替姚崇,其實是根據時局發展的需要,以一種工作方法代替另外一種工作方法。但是張說和張嘉貞就不是這樣了。他們倆不存在這樣的替代關係,相反,倒是有很多共性。首先,從個性上講,兩個人都屬於積極進取型。張說為了當宰相不斷營求,張嘉貞聽說皇帝要重用他不也急不可耐嗎?這是個性相似。另外,兩個人的個人素質也很相似。玄宗看中張說的是他的文治與武功,其實,在這兩方面張嘉貞也不差。先說文治。張說是制舉出身,得過第一名,張嘉貞雖然成績沒那麼好,但也是制舉出身。另外,張說以文采著稱,號稱一代文宗、燕許大手筆;張嘉貞名頭沒這麼大,但是,他擅長寫碑文。他曾經寫過一篇定州恆岳廟的碑文,也是傳誦一時。光是潤筆費,張嘉貞就拿了幾萬錢。為什麼張嘉貞這麼不客氣呢?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文章值這個價!更有趣的是,兩個人欣賞的文人都一樣。唐朝有一個大詩人叫王翰,寫過著名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王翰詩寫得好,但是為人太傲慢了,整天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一生經常遭別人忌恨。但是,有兩個人不忌恨他,反倒賞識他、提拔他,誰呢?一個是張嘉貞,另一個就是張說。這件事在《舊唐書·王翰傳》中記載得清清楚楚:「并州長史張嘉貞奇其才,禮接甚厚,翰感之,撰樂詞以敘情,於席上自唱自舞,神氣豪邁。張說鎮并州,禮翰益至。」先後幫助同一位詩人,可以看出來,在文學方面,張嘉貞和張說品味是何等相似。再看武功。張說是從天兵軍節度大使的身份上被提拔為宰相的,那天兵軍是誰提議創立的呢?就是張嘉貞。張嘉貞也是第一任天兵軍節度大使。換言之,張說之所以能擔任天兵軍節度大使,是因為前任大使張嘉貞當上宰相,這才騰出的崗位。這樣看來,武功方面,兩個人也是同道中人。因為兩人有這麼多的共性,所以玄宗覺得,即便任命張說,也不必罷免張嘉貞,兩個人性情相仿,正好相互促進。換句話說,在玄宗的心目中,引進張說只是為了加強工作,而不是要改變什麼工作作風,當然也就不必換宰相班子。

第三,張說當上宰相不久,就被派到北方去兼任朔方軍節度大使。所謂節度使,就是邊疆地方的軍區長官。朔方節度使的駐地在今天寧夏靈武。怎麼宰相還要兼任節度使呢?因為朔方又出事了。

上一回講過,張說之所以拜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協助朔方節度使平定河曲地區胡人的叛亂。可是,叛亂平定沒多久,這個地方又亂起來了。怎麼回事呢?當時的朔方節度使叫王晙,胡人叛亂,包括張說在內,好幾個節度使都奉命協助他討伐,王晙也都接受了。可是有一個節度使叫郭知運,平時跟他關係不好,這時候也接到協助討伐的命令。王晙不喜歡他,就給中央打報告說,別讓他來了。古代資訊傳遞慢,朝廷的批覆還沒下來,郭知運已經帶著兵來了。之後聽說王晙居然打這樣的報告,心裡當然生氣,他想:我都不計前嫌來幫你,你倒不領情。你不是不用我幫忙嗎?我偏幫,我幫倒忙。怎麼幫倒忙呢?本來胡人都已經向王晙投降了,他又帶兵去打。胡人不明就裡,還以為王晙言而無信,故意出賣他們,就又騷動起來。兩個將軍因為私人恩怨惹出這麼大的麻煩,唐玄宗當然很生氣,就罷免了王晙的職務。那誰去接替他呢?張說參與過平叛工作,了解當地情況,就讓他去接手這個爛攤子。開元十年(七二二年)四月,張說離開長安,來到朔方。此時,胡人的騷動已經演變成一場規模不小的叛亂,直到這一年的十月份徹底平定,張說才得以返回長安。他離開這半年的時間,中央總得有人主持工作,所以,客觀上也需要張嘉貞繼續留任。

正是主、客觀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唐玄宗一改以往拜相的風格,同時讓張說、張嘉貞和源乾曜三個人進入宰相班子,形成了獨特的「三駕馬車」格局。在這三個人中,源乾曜是一個甘當「綠葉」的宰相,所以問題不大,關鍵是張說和張嘉貞。這兩個人個性十足,該如何相處呢?特別是身為文壇領袖的張說,是否會甘於忍受屈居人下的境遇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