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姚崇新政 捕殺蝗蟲:姚崇運用智慧,突破所有反對聲浪,解決天災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要考驗一下唐玄宗的能力。自從他親政以來,天災不斷。開元元年和開元二年都是大旱,這已經夠糟糕。可是,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頭呢!有農業經驗的人都知道,大旱之後,常有大蝗。果然,開元三年、四年,蝗災就開始在山東爆發了。無數蝗蟲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滾滾而來。所過之處,別說是莊稼,就是樹皮,也被吃得乾乾淨淨。眼看著蝗蟲一過,寸草不留,老百姓都嚇傻了,紛紛跑到田間地頭頂禮膜拜。可是蝗蟲哪管你拜不拜呢?不僅該吃還得吃,而且愈來愈多,漸漸地就從山東往河北、河南擴散了。我們知道,山東、河北、河南地區都是唐朝最重要的產糧區,如果這些地方鬧災,全國的糧食儲備就成問題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如果沒有糧食,老百姓就要人心不穩,國家還怎麼可能穩定呢?面對如此嚴重的災難,姚崇馬上提出:各個州縣立刻組織人力物力,捕殺蝗蟲!捕到之後,集中在田邊燒掉深埋,斬草除根!姚崇這個做法對不對呢?現代人肯定都沒有意見,但是,切莫把我們的想法套在古人頭上。我們今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東西,古人還真未必這麼想。姚崇這個想法一提出來,馬上是一片反對之聲。

誰反對呢?第一個就是唐玄宗。玄宗是怎麼反對的呢?他倒是沒有直接反對,只是問姚崇:這蝗蟲鋪天蓋地,怎麼殺得過來呢?姚崇回答說:就算殺不完,總比坐視不管強吧!過去因為蝗蟲成災,亡國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國家的糧食儲備本來就不多,如果再出現歉收、絕收的事,老百姓就會亂啊!玄宗聽了,並沒有反駁姚崇,但是,還是一副期期艾艾、遲疑不決的樣子。姚崇就問:陛下,您還有什麼顧慮就直說吧!玄宗說:蝗蟲是天災,是不是上天派來警示我的呀?我是天子,滅蝗不會得罪上天吧!姚崇一聽笑了,說:這樣吧!以後凡是關於滅蝗的事情,就請您不要以皇帝的名義出敕令,而是讓我以大臣的名義出牒書吧!就算上天怪罪下來,也是怪我,跟您沒關係不就行了嘛!要知道,玄宗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政治家,清楚蝗災可能帶來的災難,既然顧慮解除,也就同意了。

可是,單解決皇帝的思想問題還不行,馬上,姚崇的同事——門下侍中盧懷慎 人,與姚崇同為玄宗朝宰相。盧懷慎自認為才能不如姚崇,因此,把處理事務的決定權,都推讓給姚崇;自己不戀權、不專斷。當時有人譏笑他為「伴食宰相」。但他善於選賢舉能,為開元盛世做出重要貢獻)也出來反對了。盧懷慎在唐朝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賢相,人望特別好。這個人出身於山東高門范陽盧氏,是地地道道的貴族之後,但是,他當官特別清廉,生活也十分樸素。樸素到什麼程度呢?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關於住的。盧懷慎家房子特別破舊,連最基本的遮風擋雨都做不到。每遇下雨的時候,就得在門口掛一張破布簾擋雨。真是比蝸居還蝸居,哪像堂堂的宰相府啊!再舉一個吃的例子。有一次盧懷慎生病,兩個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飯。一會兒,飯菜端上來了,就是兩盆煮豆子,一點葷腥都沒有。這還是盧懷慎費盡心思打點出來招待客人的東西。可想而知,平時就更節儉了。那有人就要懷疑了,唐朝的工資那麼低嗎?一個宰相連自己都養不活?倒不是因為工資低,而是盧懷慎把工資的大部份都接濟親戚朋友了。這樣的人能不讓人佩服嗎?所以,道德影響力特別大。盧懷慎這個人雖然人望高,但是,平時從來不反對姚崇。因為他屬於尚德不尚才一類的,辦事能力不強。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輕易不敢拿主意。有一次,因為姚崇的兒子死了,回家處理喪事,請了十多天假。所有的公文就都堆到盧懷慎面前來了。盧懷慎看來看去,哪個也不敢批,沒辦法,只好來找皇帝。跟玄宗說:陛下,我辦不成事,您把我撤職吧!玄宗一聽就笑了,說:我任用姚崇是辦事的,任用你是因為你清廉端正,可以給天下官員樹立榜樣,本來就沒指望你辦事。你放心回去吧!等姚崇回來處理。姚崇回來以後,不到一個時辰,全都批完了,盧懷慎佩服得五體投地。正因為如此,一般姚崇說什麼,盧懷慎就隨聲附和。所以當時號稱「伴食宰相」,就是陪著姚崇吃飯的。但是現在,聽說姚崇要捕殺蝗蟲,盧懷慎左思右想,還是覺得不妥。於是,他斗膽提出反對意見。盧懷慎為什麼要反對呢?他反對的理由和皇帝不一樣,他是從慈悲的角度來立論的。他說,這蝗蟲也是生靈,殺生就要傷和氣,傷和氣可是要招禍的。很明顯,這是受佛教影響的一個說法。因為佛教流行,所以這個說法在當時非常有代表性。那麼,面對盧懷慎的質疑,姚崇怎麼回答呢?他說:蝗蟲是生靈,難道人不是生靈嗎?你不忍心看著蝗蟲死,難道你就忍心看著人餓死嗎?你要是怕殺蝗蟲招來災禍,那我姚崇一人做事一人當,絕不連累你盧懷慎!姚崇這麼說,其實是激將法。他這麼一說,盧懷慎倒不好再反對了,要是再反對,豈不成了滿腦子私心雜念,不敢擔當了嘛!盧懷慎雖然能力差了點,但是在道德上一貫自律甚嚴,他可不願意被人小看。所以,也只好依從了。

好不容易上面的意見統一,命令捕殺蝗蟲的牒書也發出去了,誰知地方官又出來反對。反對呼聲最大的就是剛才提到的汴州刺史倪若水。他可是個不錯的地方官,在當時以敢於進諫著稱。舉個例子,唐玄宗不是答應過姚崇要勤儉節約,不接受正常賦稅以外的獻貢嗎?可是,人的本性都是喜歡享受的,開元三年(七一五年),玄宗又忍不住誘惑,派宦官到江南徵集珍貴鳥類,想要放在禁苑裡玩。宦官下江南,必然要經過汴州,到了之後也是要酒、要肉、要人當大爺一般地伺候。倪若水是汴州刺史,看宦官這麼放肆,馬上就上諫,說:如今正是農忙的時候,陛下卻讓各地捕鳥來充實後花園。這些鳥從江南、嶺南運往長安,不知浪費多少人力物力!每到一個地方,使者也要吃肉,鳥也要吃肉,讓老百姓看了多不好,大家會說陛下您賤人貴鳥啊!您什麼時候能把鳳凰當成凡鳥、把麒麟當成凡獸,天下才真是有福氣。咱們剛才不是說,唐玄宗一上台就刻意求諫嗎?所以倪若水上諫,馬上就成了為民請命的典型,受到玄宗的大力表彰。

現在,這個傢伙因為姚崇下令要捕殺蝗蟲,又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姿態,公開拒絕執行姚崇的命令!倪若水為什麼反對呢?他說: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所謂天災就是上天的警告,應該讓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而是一味捕殺蝗蟲,那就是緣木求魚!當年十六國時期,後漢皇帝劉聰也捕過蝗蟲,最後愈捕愈多,連國家都亡了。這是前車之鑒啊!所以我絕不執行這樣的牒書。倪若水的話有理沒理呢?我們今天肯定覺得沒理,但是,放在唐朝那個語境里,它就合理了。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勸諫皇帝的經典方式,運用的是所謂「天人感應」理論。中國古代認為,所有天災都是對人的警告。所以一旦有天災,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皇帝反躬自省。所以倪若水這麼說,在當時也算是有理有據。

那姚崇怎麼駁斥倪若水呢?他下了一道牒書給倪若水,說:你怎麼敢拿劉聰來跟陛下比呢?劉聰是偽主,所以德不勝妖,自然制伏不了蝗蟲;可如今是聖朝,妖不勝德。憑皇帝的聖明,一定能消滅蝗蟲。你難道對皇帝的正統性有懷疑嗎?再說,你不是說蝗蟲和道德有關係嗎?那如果刺史道德高尚,蝗蟲也就不會進入你這個州了。現在汴州也有蝗蟲,是不是意味著你這個刺史品德不好?倪若水一聽姚崇拿皇權和道德兩頂大帽子壓他,再也不敢亂說,趕緊積極組織滅蝗。僅汴州一個州,捕殺蝗蟲就有十四萬石。唐代的一石約等於現在的一百斤,十四萬石大約就是一千四百萬斤,也算是相當儘力了。為了動員刺史,姚崇還把各州捕殺蝗蟲的情況作為對刺史賞罰的標準,誰勤誰懶,隨時通報。這樣一來,各州刺史都不敢偷懶。所以,雖然開元三年到四年連續兩年鬧蝗災,但是,糧食產量並沒有顯著下降,老百姓也沒有流離失所,經濟形勢算是穩定下來了。在姚崇滅蝗的重重阻礙中,既有掌握著一票否決權的唐玄宗,又有姚崇的搭檔盧懷慎,還有抬出儒家「天人感應論」的地方要員倪若水,可以說從上到下,阻力重重。那麼姚崇為什麼能衝破重重阻礙呢?這究竟展現了他怎樣的做事風格呢?

我們怎麼評價姚崇滅蝗這件事呢?我覺得,這是政治大智慧和小權謀的有機結合。什麼是大智慧呢?在反對意見占絕對多數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就是一種大智慧。真理並不永遠掌握在多數人手裡。事實上,當時大多數人受佛教和傳統迷信思想的影響,對於人的能力相當沒自信。面對天災,他們根本不敢作為。但是姚崇不一樣,他有一種務實的精神,更有一種人定勝天的豪氣。這種務實的態度和奮鬥進取的精神正是盛世到來的基本前提,也是一種大的政治智慧。

什麼是小權謀呢?姚崇的小權謀體現在靈活的工作方式上,考慮到每個人的處境,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對玄宗、對盧懷慎、對倪若水,他各有說辭,也各有側重。對玄宗,是體貼;對盧懷慎,是激將;對倪若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