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巔峰對決 再謀政變:太平自縊而死,太上皇完全釋權,二元政治局面結束

大約在先天二年的六月左右,有三位謀士先後給李隆基出謀劃策了。第一個是王琚,就是那個在李隆基面前說當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有戰國策士風範的人。自從那次事情之後,他就成了李隆基的密友。王琚對李隆基說:「事迫矣,不可不速發!」沒多久,因為傾向李隆基而被貶到東都洛陽的尚書左丞張說也表態了。他派人從東都千里迢迢給李隆基送來一把佩刀,意思很明白,趕快武力了斷!第三位勸李隆基的是誅殺韋皇后時立功的大臣崔日用。他從荊州到長安彙報工作,趁這個機會也勸說李隆基趕快政變。

大家可能會想,太上皇不是已經把巡邊的日子推遲了嗎?這算是太上皇退了一步。按照情理,皇帝也該退一步才是。怎麼不退反進,還要政變呢?其實,這些謀臣勸李隆基準備政變是對的。首先,人心易變。太上皇此時推遲巡邊日期,看起來對李隆基有利。但是,人心難測,他也完全可能再做相反的安排。其次,即使太上皇的舐犢之情可以依恃,但是,太上皇與皇帝之間二元權力核心的格局仍然不會打破,雙方的矛盾依然存在。只要這個矛盾沒解決,雙方遲早得有一拼!遲拼不如早拼。

怎麼拼呢?崔日用馬上勾勒了一個政變方案。他說:「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萬一姦宄得志,悔之何及!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動上皇矣。」大體的意思是說,第一,政變必須針對太平公主及其黨羽,這才師出有名;第二,太平公主是臣,李隆基是君,具有身份上的優勢,這個優勢要用好;第三,先解決軍隊問題,再解決政治問題。這是行動順序。這三個元素,基本算是把政變的輪廓勾畫出來,不愧是政變老手!這讓李隆基覺得非常信服。李隆基是個英武果斷的人,眼看八月份一天天臨近,他最終決定,聽從謀臣的意見,拼一場!剷除太平公主的勢力,同時逼太上皇徹底放權!

謀臣們幫李隆基下了政變的決心,可是,政變總得需要一個理由,這樣才能師出有名。這時,有個人出來給李隆基幫忙了。誰呢?魏知古 。我們在提到太平公主勢力的時候,說當時是「七位宰相,五齣其門。」那也就意味著,還有兩個人不是她的勢力。這兩個人一個叫魏知古,另一個叫郭元振。魏知古是何許人呢?他本來是唐睿宗李旦當相王時的故吏,李旦當了皇帝,才把他提拔為宰相,因此算是太上皇的人,無論對太平公主還是對李隆基,他都處於中立地位。他的中立地位使其對兩方面的情況都知道一點。這時候,魏知古探聽到,太平公主那邊似乎也在搞陰謀。什麼陰謀呢?根據《舊唐書》等史書的記載,魏知古探聽到一個驚天秘密,太平公主打算在先天二年七月四日政變。探聽到這個情報怎麼辦呢?要知道,魏知古貌似中立,其實政治態度更傾向於李隆基,與李隆基早有私下交往了。這時候,緊要關頭,他把這件事彙報給李隆基。聽完魏知古的彙報,李隆基當機立斷,就把這件事當作政變的導火線。政變的決心已下,導火線也準備好了,下一步就是具體執行。誰來和李隆基一起政變呢?這一次,李隆基可是吸取上次泄密的教訓了,和他一起謀劃政變的全是最親密的人。《舊唐書·玄宗本紀》開列了一個參與者的名單。我們可以把他們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親戚。包括李隆基的兩個弟弟岐王范和薛王業,還有李隆基的大舅子王守一。很顯然,李隆基敦睦兄弟的舉動結出豐碩的成果,現在關鍵時刻,兩個弟弟都成了他的政治盟友。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兩個弟弟加盟,對李隆基自然是莫大的支持。

第二類,奴僕。包括我們早就提到過的王毛仲、李宜德,還有宦官高力士 酋長之子,少年時因家被抄而入宮為宦官。分別在唐隆元年(七一○年)和先天元年(七一二年)協助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一生對玄宗忠心耿耿,又有膽識才幹。死後陪葬泰陵)。這高力士又是何許人呢?他可是唐朝歷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一生經歷非常傳奇。他原本姓馮,出身於嶺南的世襲酋長之家,嶺南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冼夫人就是他的六代祖母。馮家在嶺南赫赫揚揚已近百年,但是,到武則天時期卻遭到大難。武則天為了稱帝,大肆誅殺政治對手,雄踞嶺南的馮家也被捲入謀反案中,成年男子全被殺了。只有十歲的高力士(當時還叫馮元一)因為年幼被從輕發落,慘遭閹割,改名力士,進宮當宦官。唐朝的宦官流行認乾兒子,有一個姓高的宦官看中小力士,收養了他,從此,嶺南馮酋長家飛揚跋扈的小公子也就成了長安宮廷里屈身侍人的高力士。雖然遭遇這麼大的變故和挫折,雖然身居賤位,可是,也許馮家家族的遺傳基因太優秀了吧!高力士在政治方面還是非常敏銳。中宗一朝,他冷眼旁觀,看出臨淄王李隆基非同凡俗,於是主動和他傾心相交,也算是慧眼識英雄。李隆基當上皇帝後,他也就被提拔為內給事,成為一個五品的中級宦官。現在,在歷史的轉折時刻,他再一次決定追隨唐玄宗。

第三類,親信。包括剛剛提到過的王琚,還有姜皎、李令問等等,這都是玄宗的好哥們兒,政治上也非常可靠。

此時的李隆基雖然貴為天子,但是最重要的權力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李旦的手中,而太平公主也有一大批強有力的支持者。面對這樣的政治敵手,李隆基能夠奪取權力嗎?太上皇李旦和太平公主,會讓李隆基徹底翻身嗎?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也就是所謂的太平公主預謀政變的前一天,李隆基和王毛仲、王琚等人率領著三百騎兵大大方方地走出平時辦公的武德殿,進入禁軍駐地虔化門,以皇帝名義召見追隨太平公主的兩名羽林將軍。兩人不知有變,馬上晉見。可是,才剛來到李隆基面前,只見寒光一閃,兩位將軍的腦袋就滾落在地。解決了兩名禁軍將領,整個禁軍也就被李隆基控制了。解決了禁軍問題,李隆基馬上率領人馬來到朝堂。劍鋒所指,蕭至忠等幾位宰相也當場斃命。這樣一來,政府也被控制了。整個政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完成得乾淨利落,體現李隆基的果決風格。到此為止,太平公主安插在軍政系統的黨羽就算是被剷除了。

我們曾說過,當時政壇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變為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的矛盾。因此,剷除太平公主的黨羽還不夠,關鍵還要解決太上皇的問題。李隆基從北到南一路廝殺過來,當然早有人給太上皇李旦報信去了。大敵當前,容不得多想,既然皇帝從北邊打來,那太上皇只能是向南逃了。逃到哪裡呢?逃到承天門城樓上。這承天門是唐朝宮城的正南門,也算易守難攻。所以李旦選擇在那裡避難。

那麼,太上皇是不是就一個人逃跑呢?當然不是。誰跟著他呢?郭元振 ,後病逝於赴饒州司馬任途中)。他是宰相集團中第二位不依附太平公主的宰相。說起郭元振,可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是武則天時期踏上仕途的,先是一個小小的縣尉,屬於父母官。但是,這個父母官不僅不愛護百姓,反倒四處掠奪自己的子民,甚至綁起來送給自己的朋友當奴隸。這可太離奇了。有人告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也很好奇,召見郭元振,想問個究竟。和郭元振談了一陣子,武則天發現,郭元振是個落拓不羈的奇男子,講義氣,有膽量,讓他當縣尉,既糟蹋縣尉這個職務,也糟蹋郭元振這個人才。他真正的崗位應該在戰場上。乾脆,讓他當將軍,帶兵打仗吧!於是,就因為武則天知人善任,郭元振成了赫赫有名的大將軍,在西北和北方邊陲屢立戰功。唐睿宗李旦當上皇帝之後,把他也提拔為宰相,同時兼任兵部尚書。所以說,郭元振和魏知古一樣,也是太上皇的人。但是,郭元振雖然是太上皇提拔的,但是在政治大節上可並不糊塗。在朝廷待一陣子後,他早就看清形勢,在太上皇和皇帝之間,還是皇帝代表著政治的希望。因此,他也傾向於李隆基。

那麼,郭元振這時候追隨太上皇左右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想,首先得承認,他是在保護太上皇。太上皇對郭元振不薄,混亂中保護睿宗,也算是知恩圖報。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說過,從政治立場上講,郭元振認可李隆基。在這種情況下,保護其實就帶有脅迫的色彩。眼看著李隆基的部隊已經把承天門樓包圍起來,郭元振對太上皇李旦說:皇帝是奉您的命令誅殺逆臣竇懷貞等人,您不用害怕!一句話,既給李隆基一個台階;另一方面,也點醒太上皇李旦,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只能承認既成事實!聽了郭元振的話,李旦長嘆一聲,不再抵抗。

第二天,太上皇李旦下誥:「自今軍國政刑,一皆取皇帝處分。朕方無為養志,以遂素心。」宣布徹底退休放權。到此為止,太上皇與皇帝之間的巔峰對決,以李隆基的勝利而告終。

三天之後,逃亡的太平公主也自縊而死,整個政變大功告成。隨著這場驚心動魄的先天政變的結束,唐朝的二元政治局面終於結束。李隆基擺脫有名無實的尷尬地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真皇帝,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唐玄宗。這一年,距離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