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榮登大寶 榮登大寶:睿宗順應天象,傳位太子

連王琚都能看出來的事情,太平公主作為當事人就更清楚了。眼看太子的羽翼被翦除得差不多,太平公主又躍躍欲試,想報當初被發配蒲州的一箭之仇。找什麼機會,再衝擊一下太子呢?此時,一個特殊的天象成了導火線。延和元年(七一二年)七月,一顆彗星出現在西邊的天空。在中國古代,彗星意味著除舊布新。太平公主一看大喜過望,這顆星星也太善解人意了吧!馬上,第二天,在太平公主的授意下,一個術士就去見唐睿宗了。跟他說:「彗所以陳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為天子。」什麼意思呢?所謂帝座,就是天文學上的武仙座星,是所謂天皇大帝的外座,象徵皇帝。而前星是指天文學上所謂心宿的前星,象徵太子。象徵皇帝的星星和象徵太子的星星都有變化,這意味著太子應當做天子,不能再待在東宮裡了!

這個說法可是太惡毒了。按照太平公主的想法,誰不愛權力呀!此時唐睿宗當皇帝才兩年,他是無論如何不會讓李隆基當皇帝的。但是,根據星象,李隆基這個太子顯然有了當皇帝的動向,已經不安其位。那麼,如果睿宗不想讓他當皇帝,恐怕只有廢掉他了。因此,術士這番話的真正涵義在於:廢黜李隆基!這可是非常厲害的一招。因為唐睿宗一直覺得李隆基功高震主,對他頗為猜忌。而此時的李隆基,又沒有了宰相的保護。只要睿宗一動搖,李隆基馬上面臨滅頂之災!

那麼,事情是否真的像太平公主想像的那樣發展呢?沒有。變數出在唐睿宗李旦這兒。李旦聽術士這麼一說,馬上說:「傳德避災,吾志決矣!」明確表態,我要順應天象,傳位太子!這可是太平公主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局面,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趕緊跑過來拚命勸說。可是,這次唐睿宗鐵了心了。他說:「中宗之時,群奸用事,天變屢臻。朕時請中宗擇賢子立之,以應災異,中宗不悅,朕憂恐,數目不食。豈可在彼則能勸之,在己則不能邪!」當年哥哥中宗在位的時候,小人當道,上天屢屢預警。當時我就勸他趕快順應天意,立一個好兒子當太子。沒想到哥哥認為我動機不純,還很不高興。現在同樣的事情輪到我身上,難道當年我勸別人時就明白,一到自己的身上就糊塗了嗎?我堅決不重蹈哥哥的覆轍!我決定傳位太子!

唐睿宗李旦決定傳位,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大唐歷史上石破天驚的一筆。那麼,唐睿宗的這個讓太平公主大跌眼鏡的決定,又會讓李隆基有怎樣的表現?李隆基會順利地登上皇帝寶座嗎?

其實,唐睿宗的決定不僅讓太平公主大跌眼鏡,對李隆基來說也是非常突然的。李隆基聽說父親的決定,一頭霧水,馬上騎馬跑到宮裡。到了睿宗面前,他以頭搶地,說:「臣以微功,不次為嗣,懼不克堪,未審陛下遽以大位傳之,何也?」我不過就是立了那麼一點功勞,連當太子都害怕不堪重任,您怎麼會突然要把皇位傳給我?無論如何不敢接受。聽完兒子一番話,唐睿宗說:「社稷所以再安,吾之所以得天下,皆汝力也。今帝座有災,故以授汝,轉禍為福,汝何疑邪!汝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後即位邪!」國家之所以能有今天,我之所以能當皇帝,不都是拜你所賜嗎?如今帝座有災,天象告警,我才把皇位傳給你,希望能夠轉禍為福。你有什麼可懷疑的呢?話說到這份兒上,李隆基也沒什麼可推辭的了,百感交集,流涕而出。

就這樣,因為唐睿宗這麼一個出人意料的傳位決定,整個局勢都扭轉過來了。本來,太平公主羽翼豐滿,勝算很大;而太子李隆基則是損兵折將,自身難保。但是,忽然之間,一切又都顛倒過來了。太平公主再次白忙了一場,而李隆基則穩穩地接住了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從太子晉陞為皇帝。就在延和元年八月庚子,李隆基接受了父親唐睿宗的禪讓,正式登基稱帝,改元先天。這一年,他剛剛二十七歲。

李隆基為什麼能在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榮登大寶呢?毫無疑問,這是唐睿宗傳位這個戲劇性決定的結果。那麼,唐睿宗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呢?我覺得,有兩個原因值得注意。第一,唐睿宗是一個相對比較恬淡的人。這種恬淡來源於他的生活經歷、來源於他實力不足的現實,也來源於他的道家思想。唐睿宗崇道在歷史上非常著名。《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景雲二年(七一一年)十二月,也就是唐睿宗決定傳位之前,他曾經召見著名的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禎,向他討教道術。司馬承禎說:所謂道,就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啊!唐睿宗說:一個人自然可以這樣修練,那要是治理一個國家呢?司馬承禎說:國家和個人沒有區別,只要屏除私心雜念,順其自然,國家也就治理好了!睿宗聽了頻頻點頭。從景雲二年以來,唐睿宗屢次提出傳位,當然每次都有現實政治鬥爭的背景,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家損之又損、清靜無為的思想對他深有影響。

第二,唐睿宗對大唐王朝有責任心。皇權至上,從私利的角度講,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的統治能夠永遠維持下去,唐睿宗也不例外。在權力問題上,睿宗和李隆基也有矛盾,甚至,太平公主架空太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睿京縱容的結果。但是,睿宗私心的底線是太子的位置不能動搖。一旦太子不穩,大唐王朝就會重新陷於動蕩之中。自從武則天以來,唐朝已經動蕩幾十年了,作為一個皇帝,唐睿宗不希望繼續動蕩下去。這是一種政治家的責任感。在當時太平公主勢盛的情況下,怎樣才能確保太子的位置不動搖呢?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給他一個不容挑戰的名分,這個名分就是皇帝。正是出於保護太子,也保護大唐的心理,唐睿宗痛下決心,做出了傳位的決定。如果這個分析成立,那麼,素以謀略著稱的太平公主也可以覺得安慰了。因為她並不是輸在計謀和運作上,而是輸在她低估睿宗為大唐王朝做出犧牲的決心和勇氣。

就這樣,因為睿宗的自我犧牲,李隆基榮登大寶。那麼,這個二十七歲的新皇帝還會遇到哪些挑戰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