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榮登大寶 太平反擊:延攬人才,太子監國完全被架空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認識到自己的失誤,太平公主馬上著手改變戰略。就在此時,李隆基為了緩和關係,也主動請求召太平公主回長安。太平公主自然當仁不讓。這次回到長安後,太平公主的戰略就變了。首先,她絕口不提更換太子的事。以前自己鬧得太凶,結果引起了睿宗的反感,得不償失。這一回,她不再糾纏更換太子的事,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網羅人才、培植親信。她都網羅了哪些人呢?

第一個是竇懷貞。就是娶了韋皇后的老奶媽,還自稱「皇后阿?」的那個人。這個傢伙其實是高幹子弟,是個公子哥,但是小時候從不以公子哥自居。別的高幹子弟都是輕裘肥馬,只有他艱苦樸素,所以名重一時。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也並不盡然。竇懷貞長大之後名聲就不太好了。他太愛權力了,為了權力不惜犧牲一切。唐中宗時宦官勢力比較大。因此,竇懷貞只要看見宦官就巴結。可是,宦官又不是舉著牌子走路,有的標誌也不明顯。竇懷貞就怕哪天沒看出人家是宦官,失了禮數。怎麼辦呢?為了避免犯錯,竇懷貞只要看見沒鬍子的就點頭哈腰。這樣一來,好多毛髮不發達的人都跟著沾光了。這在當時簡直傳為笑談。這樣的人我們覺得不怎麼地道,可是太平公主認為他是個人才。人就怕沒有愛好,只要有愛好,就能投其所好了。他為了權力可以放棄尊嚴,正好用權力吸引他!本來,竇懷貞是韋皇后的黨羽,韋皇后被殺,他也受牽連,貶為濠州(今安徽鳳陽)司馬。可是現在,就在太平公主的親切關懷下,竇懷貞又從地方回到了中央,沒過多久,居然當了宰相。既然太平公主能既往不咎,讓他當官;他也就投桃報李,每天一退朝就到太平公主那裡報到。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在朝廷里有了代言人,朝廷里的大事小情都瞭若指掌了。

第二個例子是陸象先 人。景雲二年(七一一年),在太平公主的推薦下與崔湜同時當上宰相。清凈寡慾,在官「以寬仁為政」。成語「庸人自擾」,即出典自《新唐書·陸象先傳》)。說起陸象先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如果我們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句話,大家就都耳熟能詳了。這句話哪兒來的呢?就是陸象先說的。陸象先擔任河東按察使的時候,有一次,一個小吏犯了錯,陸象先批評他一頓,就讓他走了。結果,一個比這個小吏職位稍高一點的「大吏」有意見了。他對陸象先說:按照規定,這個小吏的錯誤應該打板子,您怎麼就這麼輕饒他呢?陸象先最看不起這類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了。就回答他說:人和人都是一樣的,難道你以為他聽不懂我的話,非要挨板子才行嗎?如果你說不打就不行,那下次我先打你。本來天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你們這種庸人自己找事!這件事就記載在《新唐書·陸象先傳》里,從此,「庸人自擾」就成了一個成語。從此事我們可以看出,陸象先是一個非常洒脫、眼界非常高遠的人。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恬靜寡慾,議論高簡」,人望非常高。陸象先這麼清高,當然不會主動巴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又是怎麼發現他的呢?說起來還和太平公主的男寵有關。太平公主有個男寵叫崔湜,是個才子型的官員。太平公主正在用人之際,就想把他提拔成宰相。崔湜說:我沒別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和陸象先成為同事。這個人名聲大,能和他成為同事,我自己臉面有光。太平公主應允,就把兩個人一起推薦了。不過,太平公主雖然推薦了陸象先,但是,陸象先可不像竇懷貞那樣對她百依百順。相反,還經常指出她的一些問題。別看太平公主是個「鐵娘子」,但是對陸象先的批評她卻並不介意。人要想成事,就不能只聽好話。再說了,陸象先號召力大,把他納入自己的人才隊伍,這不就等於豎起了一塊活招牌嗎?一下子,太平公主這邊人才的整體水準就提高了。

縱觀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太平公主網羅的其實是兩類人。第一類就像竇懷貞這樣,是非不分,人品不好,但是能夠死心塌地替她辦事;第二類就像陸象先這樣,超凡脫俗,清心寡欲,雖然不能指望他無原則地聽命於自己,但是可以給自己改善形象、帶來聲望。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鬥智斗勇,都有不凡表現。特別是太平公主,在延攬人才方面更是靈活主動。但是,大唐王朝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唐睿宗李旦手中,睿宗將會如何安排太平公主延攬的這些人呢?李隆基在這場人才大戰中又將何去何從呢?

俗話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太平公主網羅的這兩類人才都很難得,當然是讓他們當宰相最能發揮作用了。可能有人懷疑,難道太平公主想讓誰當宰相就能讓誰當宰相嗎?還真差不多。因為當時李隆基雖然已經是太子監國,但是,三品以上的人事任命權還在睿宗手裡。對付唐睿宗,太平公主最有辦法了,實在不行還可以打感情牌嘛!任命崔湜當宰相的時候,睿宗開始並不同意,但是,太平公主「涕泣以請」,沒辦法,睿宗最後還是滿足了她的要求。很快,經過一番軟磨硬泡,太平公主把竇懷貞、崔湜、陸象先等等四、五個得意的人才都安插到了宰相的位置上。有了宰相作後盾,太平公主在朝廷里的局面也就打開了。

太平公主安插了一批親信當宰相,那李隆基怎麼樣呢?李隆基那邊恰恰相反,他的支持者都從宰相崗位上調離了。姚崇、宋璟兩個人因為建議讓太平公主離開首都,結果太平公主一發威,李隆基被迫丟卒保帥,主動請求把這兩個人貶到地方當刺史。老臣韋安石因為幾次出手保護太子,被太平公主明升暗降,表面上榮升為二品的左僕射,實際上剝奪了實權,發配東都洛陽。另一個宰相張說,被任命為尚書左丞,也發配到洛陽了。就這樣,太平公主回到長安不久,整個宰相集團中原來屬於李隆基派系的只剩下劉幽求一個人。可是,劉幽求本來不過是個縣尉,因為政變有功,才火箭式躥升到宰相。他的資歷以及影響力不要說不及姚崇、宋璟一個零頭,就是跟太平公主手下那些老官僚也沒法比。這樣一來,別看李隆基還任太子監國,其實整個被架空了。

經過太平公主的一番努力,她和李隆基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政治敏感度高的人馬上就看出來了。當時,有一個書生名叫王琚,曾經因為反對武三思而流亡江湖,韋皇后倒台後又回到長安,被任命為縣主簿,是個九品小官。當時李隆基不是以太子的身份監國嗎?凡是六品以下的官都是由他來任命的。因此,王琚此次拜官,也是出自太子殿下的恩命,特地前來拜謝。可是,雖然打的是謝恩的旗號,王琚的表現可不像一個謝恩的人。到了殿廷之中,王琚故意高視闊步,擺出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這不合禮數,因此,宦官提醒他:太子殿下就在帘子後頭呢!你放規矩點兒。沒想到,王琚冷冷一笑,說:誰是太子殿下,當今天下只有一個太平公主罷了!很明顯,王琚用的是一種戰國時期縱橫家的口吻。縱橫家固然是嘴尖舌利,說話難免誇張;但是,他們也是目光如炬,一下子就能看透問題的實質。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力量對比上,王琚一點兒都沒有看錯;此刻的李隆基,雖然看起來是太子監國,大權在握,但是綜合實力和監國之前相比,反倒更加虛弱了。

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太平公主實力大增,似乎已經勝券在握。可是,就在她準備反戈一擊,徹底擊垮李隆基的時候,一個特殊天象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切。那麼,究竟是什麼奇怪的天象,竟然能夠擊破太平公主的黃粱美夢?事情的變數又到底出在什麼人的身上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