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太子監國 太子風波:李旦不願意立一個羽翼豐滿的人當太子

推翻韋氏政權之後,誰來當皇帝呢?當時,李唐皇室的核心人物是李隆基的爸爸相王李旦。因此,無論是按照孝道、按照政變集團的事先約定,還是按照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的原則,李旦當皇帝都是毋庸置疑的,欠缺的只是一個程序而已。政變結束後的第五天,這個程序問題也解決了。這一天,小皇帝李重茂在太極殿大會群臣。君臣各就各位之後,太平公主發話了:皇帝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叔叔相王,大家覺得怎麼樣啊?太平公主話音一落,馬上,大功臣劉幽求接話了。他說:國家多難,皇帝能夠大公無私,這是堯舜一樣的行為啊!相王能在這樣的多事之秋替侄子承擔大業,更是慈愛之舉。皇家如此,天下萬幸!太平公主是李唐宗室中地位僅次於李旦的二號人物,自然可以做宗室的代表;而劉幽求是政變頭號功臣,官居宰相,無疑可以做大臣的代表。這樣,兩個人,一個是宗室代表,一個是大臣代表,這麼一唱一和,就把問題解決了。緊接著,太平公主三步兩步走到御座跟前,對小皇帝李重茂說:天下已經歸心相王,孩子,這個位子不是你的了!隨即一把將他拉了下來,扶李旦坐了上去。這時候,下面的群臣山呼萬歲,一代新皇帝唐睿宗就此登基!

誰來當皇帝的問題解決了,那李隆基今後的政治地位如何確定呢?按照一般想法,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來的,就算暫時當不上皇帝,當個太子總沒有問題吧!那麼,李隆基能否就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呢?沒那麼簡單。唐睿宗李旦剛一即位,馬上給所有人出了一道選擇題。他說:我的大兒子宋王李成器是嫡長子,三兒子平王李隆基立了大功,兩個人各有所長,我不知道立誰當太子好!唐睿宗為什麼出這道選擇題呢?因為他有私心。李旦自己實力不強,他不願意立一個羽翼豐滿的人當太子。但是,私心歸私心,李旦這個說法合理不合理呢?當然合理。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皇位繼承的基本原則,絕對值得尊重。睿宗提出兩個候選人,至少在表面上並無不妥。這道選擇題一提出來,李隆基可鬱悶了。冒那麼大風險搞政變,可別到最後給他人做嫁衣裳!怎麼辦呢?正在這個時候,兩個人出來表態了。

第一個是他的大哥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太子之位的另一個候選人。李成器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苟違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嫡長子繼承製是個有彈性的制度,只適用於和平年代。如果遇到政治變故,就要先考慮功臣。現在正是這種情況,所以,我絕不能當這個太子。整個意思其實就兩個字,我讓!為了表明態度,李成器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涕泣固請」,態度非常堅決。他這麼一讓,本來的差額選舉變成了等額選舉,情況對李隆基就比較有利了。在這種情況下,政變功臣劉幽求也出來表態。劉幽求是李隆基的軍師,剛剛通過政變當上宰相,兩個人是利益共同體,自然要替李隆基說話。劉幽求上表說:「臣聞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親之難,論功莫大,語德最賢,無可疑者。」他的意思很明白,天下都是李隆基打下來的,你這個皇帝也是拜李隆基所賜才當上的,你怎麼能不讓他當太子呢?我們知道,劉幽求不僅在政變中立了大功,而且在李旦當皇帝的過程中和太平公主一唱一和,扮演了重要角色,說話很有份量。他這麼一說,好多大臣也隨聲附和。有了這兩個人的表態,唐睿宗李旦也就沒話可說,隨即下詔,立李隆基為太子。就這樣,經過一番波折,李隆基終於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子。

李隆基雖然不是嫡長子,但由於他在唐隆政變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在政變之後自身勢力的成長壯大,登上太子之位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就在李隆基當太子不到四個月的時候,一種「太子非長,不當立」的流言蜚語就傳播開來。而製造這種輿論的恰恰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那麼,太平公主為什麼要這樣做?她和李隆基之間的關係究竟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