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決定主動投身政治,就不能再虛度光陰,必須拿出點行動來。李隆基在潞州乾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結交英雄。他結交的第一個英雄叫張暐,這個傢伙是潞州當地的一個縣令(銅鞮令),家裡非常有錢,喜歡打獵,好交朋友,跟李隆基性格很相投。李隆基在潞州不就是李唐皇室的代表嗎?自武則天執政以來,皇室不寧,誰也不知道哪塊雲彩有雨,誰敢說這個王子以後一定沒出息呢?所以,張暐除了跟李隆基意氣相投之外,也有心巴結他,因此跟他傾心交往。從李隆基這邊看,他既然已經打算投身政治,那就要想辦法擴充自己的實力。張暐不是好交際嗎?本身就朋友多、路子廣。李隆基要想在潞州打開局面,結交張暐當然是最佳切入點。這樣一來,兩個人彼此看好,一拍即合,很快就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通過他,李隆基又認識了不少當地人物。
李隆基結交的第二個英雄叫李宜德。論出身,這個人比張暐可差遠了。李宜德原本是一個有錢人的奴隸。雖然出身低微,但是身手矯健,馬騎得好,射箭也是百發百中,相當於《水滸傳》里浪子燕青的角色。李隆基也是英雄,英雄之間惺惺相惜,李隆基就想把他買下來,給自己當保鏢。李宜德原來的主人是一個普通人,本來就不覺得李宜德有什麼了不起,整天耍槍弄棒,還怕他給自己惹事呢!既然有人出價,出價的又是地方長官,不好得罪,那就賣吧!跟李隆基兩人一商量,五萬文,成交!那五萬文是多還是少呢?不多不少,正好是當時一個奴隸的標準價格(當時一般奴隸價值兩百五十匹絹,而一匹絹大約兩百文)。這個價錢說明什麼問題呢?從李隆基的角度講,這叫按市場價交易,不仗勢欺人;從李宜德前主人的角度講呢?也並沒有奇貨可居、趁機提價。看來,李宜德在前主人那裡也就是一個普通奴隸,前主人並沒有拿他當回事。但是,本來默默無聞的李宜德一到李隆基手下可就不一樣了,馬上脫穎而出,榮升為李隆基的貼身保鏢。李宜德前後為什麼判若兩人呢?古人說得好:「人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人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李隆基把李宜德當成人才使用,李宜德當然也會傾全力扶助李隆基了。隨著李宜德的出場,潞州城的大街上也就出現了一道風景:李隆基不管什麼時候出門,身邊總有兩個保鏢,一左一右,形影不離。這兩個保鏢一個是李宜德,另一個叫王毛仲。這王毛仲是個高麗人,出身官奴,也因擅長騎射被李隆基挑中,從長安帶到了潞州。有這兩個人助威,李隆基真像得了左膀右臂一般。有人可能會說,跟張暐交往還說得過去,李宜德不就是一個保鏢嗎?他算什麼英雄呢?其實,這和當年孟嘗君結交雞鳴狗盜之徒是一個道理,小人物照樣能辦大事情!至於他們都辦了什麼事,我們以後還會提到。
經過這麼一番活動,李隆基身邊出現了一批追隨者,他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親信勢力。這是他在潞州活動的主要方面。
李隆基到潞州的時候才剛滿二十三歲,正是風流俊俏的青年公子。李隆基一生多情,所以,除了結交英雄外,第二個重要成就,就是結交美人。他在潞州結交的美人姓趙,是山東人,出身樂工家庭,能歌善舞,風情萬種。大概在山東老家不好混吧!所以趙姑娘就跟著父親到潞州來了,父女倆賣藝為生。李隆基從小就喜歡音樂歌舞,會填詞譜曲,又會玩樂器。潞州是軍事重鎮,民風剽悍,藝術方面卻並不見長。跟張暐那些朋友在一起,騎馬打獵可以,但是談到藝術就是對牛彈琴了。所以,李隆基也比較鬱悶。現在看到趙姑娘的演出,簡直如聞天籟之音,寂寞的李隆基一下就愛上了她,一心要把她收在身邊。但是,李隆基當時已經有了兩名妃子,正妃王氏出身軍人家庭,脾氣暴躁,帶回家去,萬一激起她的嫉妒之心,反而不美。怎麼辦呢?這時候好朋友張暐就派上用場了。他不是有錢嗎?家裡房子多、奴婢多,招待一個客人不算什麼,所以,李隆基幹脆就讓趙姑娘住到張暐家裡。這樣一來,李隆基跑張家就更勤了,又見朋友,又會情人,生活真是幸福甜蜜。從李隆基這段浪漫史上,我們可以看出什麼問題呢?我想,有兩個方面很值得重視。第一,在性格上,李隆基確實風流豪爽、不拘小節,對情人的出身不很在乎,這也符合唐朝相對開朗的大風尚。第二,在審美上,李隆基欣賞動態美,喜歡美麗活潑而又能歌善舞的姑娘,日後楊貴妃的影子已經初露端倪。就這樣,在其樂融融的氣氛里,一年之後,趙姑娘在張家給李隆基生了一個兒子,此子就是後來的廢太子李瑛 立為太子。後其母趙麗妃失寵,李瑛受武惠妃的毀謗,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年)被廢為庶人,不久被害),李隆基當然更是喜上眉梢。潞州既有朋友,又有情人,簡直讓他樂不思蜀,不想回長安那個爾虞我詐的權力場了。
潞州生活使李隆基熟悉了國情民風,發展起來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可是,就在景龍四年(七一○年),李隆基突然接到一紙召他回長安的敕書,這讓李隆基憂心忡忡。那麼,這紙敕書對李隆基來講究竟是凶還是吉呢?李隆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