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六合 第250章 富有七海

上計署,執掌太上帝廷,歷年案比。分門別類,翔實可信。尤其,券鈔通行天下。凡皇上立港開市之處,皆有季漢貲庫。或與海市樓船相伴,或與開拓車隊同行。百姓與皇上約定價值。既解銅重之苦,又除缺銅之困。

譬如隴右牢城大建。築路通渠,營城圩田,齊頭並進。百萬乃至千萬羌氐,日賺二百大錢。彼時,饒是後漢靈帝,亦心驚膽戰,唯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豈料,皇上威信天下,羌人並無擠兌。於是,風平浪靜,化險為夷。待券鈔,取代銅錢。財貨往來,皆經賬戶。皇上縱富有七海,亦筆筆皆可計數。上計署,威力初顯。

語出上計令之口。殿中君臣,當可信之。

「『遏障之於邪,開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太師鄭玄,持芴奏曰:「開羌中道,利於社稷。」

儒宗所謂開道,含義有二。本意開闢道路,引申為教化育人。

除去,逢山開道,遇水架橋。還需置烽堠亭舍,遣屬吏值守。如前所言,道路乃漢家文明之承載。羌中道開,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烽堠障壁,不一而足。唯有如此,方能護道周全。

故於西海郡之西,另立婼羌郡,及婼羌屬國。亦為保全羌中道。

「當如何施為?」皇上這便定計。

「稟主上,當效牢城羌氐。引大鹽澤中婼羌,日二百鈔客庸。」右太宰,持芴跽奏。

「可。」皇上言道:「何人可守婼羌。」

舉賢任能,右太宰,責無旁貸:「臣,舉豐縣令張既。」

「其,何所人也?」皇上笑問。

「張既,字德容,左馮翊高陵人,舉茂才出仕,授京兆新豐縣令,治績為三輔第一。」

京兆新豐縣,位於長安城東,北臨渭水、南依驪山,市舶要衝,兵家必爭。境內五路:函穀道,櫟陽道,驪山北間道,登驪(山)古道,渭水並漕渠水道。

「何人佐之?」皇上笑問。治績既為三輔第一,張德容足可守羌中道。

「左馮翊功曹游殷。」右太宰笑答。

「此,又是何許人也?」皇上必有此問。

「游殷,字幼齊,武威姑臧人……」右太宰遂將「游殷托子」之事,娓娓道來。

「先見為明。」皇上欣然言道:「當可佐之。」左馮翊池陽人吉華,字伯房;郭晊,字公休,與游殷為同歲為官,且彼此交好。稍後一同遷官婼羌。歷經數載,鑿穿羌中。

「改大震關城,號震旦。立為西都。改長安,號中都。」皇上再出帝命。

「喏。」群臣下拜。至此,五都立定。北都臨鄉,東都洛陽,西都震旦,南都建業,中都長安。

「敢問少師,震旦何意?」群臣出殿,便有藪東守樂隱,躬身求問。

「震旦,『即神州之號也』。乃豐州天竺語曰。」蔡少師,自然博學。

「謝少師。」樂隱心滿意足。

如此西依隴山之險,東據崤函之固。八百里秦川,居中守正,江山永固也。更有甚者,西域、賜支二大都護,為諸夏藩屏。只需循序漸進,再續漢祚二百年,蔥嶺以東,再無華夷之分。二百年後,「寰宇皆漢土,王出季漢門」。

絲路流金,漢風循進。文明之火,重燃河西。

如河西四郡,先前毀於戰火,兩漢所立舊縣,悉數復辟。引域外胡商,爭相定居。自開客籍編戶,西域都護百城,口破千萬之巨。經由河西走廊,往來諸夏者,不絕於道。或履任,或求學,或經商客庸,或投親訪友,不一而足。雍州大興,當可預見:「(河西)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以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隴右、賜支,並西域,足可補四郡人口之缺。

皇上改長安為中都。不出三日,天下盡知。且新築六爻南斗城,周回百二十里,六百閭里中都城,盡顯季漢三興。

漢人以高為美,以高為貴。大宗伯兼領京兆尹,酒雄劉陶,歷經十載。所築季漢宮室,皆需增築至九重。如何,深厲淺揭,因地制宜。將作寺能工巧匠,自當駕輕就熟,隨機應變。

百丈高台,再築九重大殿。天空之城,實至名歸。六百閭里,鱗次櫛比。七重、五重、三重,樓台錯落,高閣林立。輔以軌路、天梯,並機關諸器。待蒸汽大興,朋克至矣。

皇上夢寐以求。工業文明,當如期而至。唯一所憾,科技樹偏。火藥未能造出,酒精替代能源。不及。酒精乃清潔能源,四海無閑田,一季三登谷。足可令酒精,大行其道。待日新月異,厚積薄發。火藥必不遠矣。若以百歲計,五十載必出。

酒精配火藥,想想便興奮。

諸皇子,開闢之旅。定十足有趣。

「夫君?」見皇上神遊天外,士貴太妃,柔聲輕喚。

「何事條陳?」皇上一笑揚眉,果未能入耳。

「光祿大夫,函園令魯肅上疏。言,北天竺諸國主,乞馬鳴大士上洛。」士貴太妃笑言。

馬鳴大士,醉心興建南港大佛寺。與四海令左慈,一見如故。常坐而論道,引百姓圍觀。北天竺諸國主,安居洛陽離宮別苑。坐享榮華富貴,心生不安。故求馬鳴大士,佛法化解。

魯肅言下之意,生活安逸,心生惴惴。唯恐,樂極生悲。故求佛庇護。此亦是人之常情。

「馬鳴大士,何所言?」皇上笑問。

「大士言,大佛乃成,當赴東都。」士貴太妃答曰。既名大佛寺,必有大佛像。此乃北都奇觀之一。庇護季漢,國祚綿延。正因茲事體大,故不可輕動。

「善。」皇上又道:「遣使上洛,撫慰諸王。」

「喏。」此乃皇上一貫行事。

「河南尹司馬芳,洛陽令司馬防上疏。欲造千秋琉璃觀。」馬貴太妃,再報條陳。

「欲改千秋觀乎?」王上聞弦歌而知雅意。靈帝起四百尺觀,於阿亭道。取名「千秋」。引諸夏仙門入住。以護京師。

今季漢三興,各地祥瑞頻出。饒是京師二司馬,亦不能免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