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三國 第273章 賊心不死

不等戰罷,演武十五器。便成街頭巷尾熱議。

同樣出脫於機關塔吊的演武器十一、十三,亦談資滿滿。機關塔吊,樓桑首創。時陷地除石,清溪水大。少君侯遂於溪谷地,造清溪港。立機關塔吊,裝卸輜重。後由將作寺發揚光大。堅木包鐵,鋼索提拉。畜力轉輪驅動,輔以定滑輪、荊棘輪、配重石砣等。

後因造船術大為精進。船大載少之弊,終被攻克。鬥艦載重萬石,遂成常態。木蘭大舡,甚至能載數萬,乃至十萬石。塔吊吊裝上限,亦隨之不斷攀升。先前,堅木包鐵吊臂、支架,乃至配重石砣、青銅齒輪,皆力有不逮。現如今,堅木包鐵,已悉數換成鋼樑。粗麻繩亦換成鋼索。單一石砣換成配重銅權組。畜力轉輪改成絞車。輔以可變清鋼齒輪組,事半功倍。

四百城港所有機關塔吊,替換下來的鐵木機構。遂被薊王,變廢為寶。改造成機關兵器。便是演武器十一、十三、十五之來由。

不知不覺,薊國正由銅鐵時代,迅速蛻變為鋼鐵時代。乃至於,連最重要的銅錢,市面亦多不見。正因百鍊清鋼,大行其道。便連日夜驅動八沖頭,可同時對八組鋼坯進行反覆沖捶,摺疊鍛打之「水力連機沖」。亦力不從心。甚至需從西域,大量販入龜茲鋼錠。填補所缺。

正因如此,薊王才想到蒸汽動力。石炭大量開採,囤積國中四百城港。足夠數年所需。更有甚者,左右國相諫言,欲囤足二千萬民,十年所需之量。制式,亦從碎石、炭餅,變為炭磚。可上下堆疊,居中聚火。為便於燃燒,還依據炭磚大小,穿一至九孔。新式鍋爐,便用九孔炭磚。齊民之家,整個採暖季,需足用二千四百塊。炭磚一塊角錢。可想而知,舉國二百萬戶,一季採暖,耗費幾何。無怪樵夫轉職礦工。

關於石炭儲量,薊王一點都不擔心。後世十億人,皆足用。何差薊人不足二千萬口。更何況,漠北荒原,海外荒洲,皆有露天礦床,唾手可得。

王宮採暖,熱泉為主,薪炭為輔。無煙炭磚,雖足備,卻不常用。薪炭的好處,無煙無焰,不起明火。王宮一里之回,七重錯落。不用明火,亦是安全起見。

石炭高爐,亦助推冶鐵,產量暴增。軍民兩用,皆有大利。

演武決勝,一日一賽。車馬往來樓桑、臨鄉,二城之間。王都、商都,各有氣象。為時人津津樂道。

薊王演武取將,亦風傳大河上下。且自薊國兼督四州,河北漸與薊國比同。尤其吏治民生,皆趨向好。更加薊國反哺,河北得以休養生息。關於大漢十四州雍州,是否為輔漢幕府所轄,尚無定論。話說,雍州,乃由河西四郡,外加西海郡,五郡合併而成。本就是涼州西境,即便另行析出,亦當為輔漢幕府兼督。

然甄都至今尚無敕令,公告天下。

話說,雍州官吏,多出輔漢幕府。為涼州牧選任。心向何處,不言自明。更加河西四郡,豪門多有騷動,薊王遣西域都護府數萬精兵,入駐玉門、陽關、金關、懸索關。又調涼州各部都尉,入駐金城、洪池二關,左右包夾之勢成。河西四郡豪強,見進退無據,遂起怯意。不敢輕言逆反。然賊心不死。亦不肯輕易就範。

河北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關東豪強世家,又豈肯輕易屈服。

萬幸,薊王少年得志,春秋鼎盛。又苦修仙家,長生之術。故如日中天,還有大把時間。否則,必急於求成。殺人誅心,時不我待。亦是不得已而為之。

然而。一場演武決勝,讓各方勢力,不得不重新考量,生死存亡,得失利弊。

機關兵器之利,世間罕見。威力遠超預期。試想,縱有堅兵利甲,鐵壁銅牆。薊式機關兵器當面,可有一戰之力。尤其壓軸出場,雷霆破壁車。摧城拔寨,譬如吹灰。演武場,日子溝渠,田字軌路,看似兒戲,做不得真。然明眼人皆知,此乃模擬戰場。

曹孟德掘內外環渠,火攻壽春。早有先例。日字溝渠,便是圍城所用。田字軌路,雖耗費無度,然無論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樓桑暗軌,還是西林邑中九縱九橫,鑄鐵環軌。皆可佐證。更加車載高爐,行走自如。便是圍城時,臨時起意,當場鑄就。不出三日,足可軌路環城。

縱千刃之壁,亦一日陷落。

自墨門北上,奉薊王為主。機關術,已位列國術。兵器,更集機關之大成。薊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南征身毒,尚未打響。然戰爭,恐早已面目全非。

薊王此次外戰。未嘗沒有,實戰練兵之意。新式機兵,當脫穎而出。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勝戰之道也。

若論短兵相接,樓桑兵甲,冠絕天下。各地仿製,雖不能及,然皆有一戰之力。陣前交鋒,必有死傷。傷敵一千,終歸自損八百。相差無幾。

然若相較機關術。薊國可謂一騎絕塵,難望項背。對陣各方,幾無還手之力。優勢如此巨大,自當勝券在握。

或有人言,機關兵器,終歸體積巨大。運輸不易。

何必遠運。兵車大營,人、物齊備,各式工坊,應有盡有。就地打造,又有何難。大不了,班師回朝時,付之一炬。敵縱有心,亦無力。正如薊國琉璃寶鈔,天下艷羨。然煞費苦心,亦無從偽造。只因琉璃、造紙,二神技,無從獲取。

即便將機關圖卷,雙手奉上。以身毒列國,今時今日之知識、技藝。當與天書無異。趁領先世界,千年之威。布種宇內,佔得先機。乃薊王畢生之所願。

薊王宮,合歡殿。

逢五日,王后上食之禮。薊王無需下無極殿用膳。於寢宮用餐。三後皆在。話說,先前王后上食禮,多由安氏四妃等,一同侍寢。後薊王容成術大成,收放自如,上食之日,只幸王后。公孫長姐,縱窮盡所能,亦難支應。幸有秦後,甘後入宮。眾口|交傳,這才勉強支撐。

王后枕邊私語,倭妃那美,宜封貴妃。

薊王亦有所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