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列宿 第293章 處士橫議

士大夫清議,引經據典,唇槍舌劍。董重才疏學淺,自當避嫌。

漢時處士清議,稍後魏晉,遂淪為「清談」。亦作「清譚」。亦稱「玄談」。清談重心集中在有無、本末之辨。始於三國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晉王衍輩而益盛,延及齊、梁不衰。

清議與清談,形式雷同,然內容迥異。

清談分客主雙方,「談士」為主,先抒己見,稱之為「通」;「難者」是客,加以詞辯,稱之為「難」。為深入起見,可經數次辯論;也有談士,自為客主,反覆剖析義理,行拋磚引玉。清談結束,賓主雙方,高下立判;若雙方皆言之成理,無分勝屈,則由第三者來評判。

清談時,談士往往「執麈(zhǔ)尾(名流雅器,專用道具)以指劃」,成一時風尚。「盛飾麈尾」,亦成談士象徵。

比起稍後,魏晉風骨,口談為樂。時下,當真言之有物,入木三分。

又得黨魁主持。揚名平樂會之機,千載難逢。再加酒不醉人,人自醉。口無遮攔,可想而知。

饒是大將軍董重,一知半解,亦暗自心驚。

口誅筆伐,莫過如斯!

今乃王允總領朝政。論天下治,如何能不言及。便有太學生,暗記在心。待會後,轉告王允。以求進身之機。

俗謂「事不過三」。黨魁一而再,再而三,出言不遜。王允焉能相容。

論到緊要處,便有名士大儒,長嘯而起。一步一句,步步豪飲。正如薊王所言,「喜賀詩就酒,隔壺手自溫」。

董重如坐針氈,強裝鎮定。生怕黨魁醉眼端杯,矇矓笑問:「大將軍以為如何?」

所幸。直至罷筵,皆無人問津,亦無人顧及。足見舌戰膠著,壯懷激烈。

口若懸河,唾沫橫飛。

嘉賓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景顧趕來相邀:「請大將軍,移步內室一敘。」

「好。」董重這才心安。終歸有所得。

比起館中金碧輝煌,內室蓬蓽無華。

黨魁正襟危坐,老目清光,毫無醉意。

「天下何以為治,請張公賜教。」董重先拜。

「大將軍,若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唯『化敵為友,收歸己用』一途。」黨魁笑答:「此乃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也。」

「如何,不戰而勝。」董重中下之姿。選賢任能,運籌帷幄,皆不堪大用。謂「量腹而食,量身而衣」。唯「垂拱而天下治」,乃度身而作,最為適宜。

「大將軍為驃騎將軍時,廣募西涼健勇。今,上至衛將軍,羽林、五官,中郎將;下至上林苑中將校所轄數千精兵,皆出驃騎營士。大將軍,何不令衛將軍等,代為籠絡。將四關西涼都尉,收至麾下。如此,洛陽之危可解,大將軍重掌朝堂在望。」

張儉所言,董重焉能不知。奈何「邊鄙之人,習於夷風」,貪殘放濫,多疑狡詐。除非許以高官厚祿,否則斷難如願。高官,身為大將軍,董重或可勉為其難。然厚祿從何而來?

須知,正因王允,盡收萬歲塢中錢穀,足月發放八關,這才勉強為繼。終歸「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更何況客軍遠來,若無糧草接濟,軍心必亂,久必自潰。亦因手握錢糧,控八關十萬兵士,生死存亡。故王允有恃無恐。不疾不徐,從容自保。

董重苦無積財,如何大肆籠絡。

慮及此處,董重又問:「然,如何施為?」

「時大將軍何進,攻打南北二宮,火燒永樂。後永樂積銅,悉運二崤城,於錢堡重鑄四齣五銖。皆錄入太皇名下。」張儉笑問:「不知,然否。」

張儉將來龍去脈,道出一清二白。董重如何抵賴:「不瞞張公,永樂積銅,不下數十億錢。皆屯於錢堡貲庫之中。」

「若能取來一用,大事可成矣。」張儉言道。

董重搖頭:「太皇遠在薊國,且惜財(如命)……必不肯允。」

張儉眼中,精光一現:「然為救董侯,太皇便散盡家財,亦無所惜。」

「何以知之?」董重暗慮,便是自己罹難,董太皇亦不會散盡家財。遙想當年。董太后兄董寵,因假傳董氏諭旨,有所請託,而被下獄死。可想而知。董太皇又豈會念及私情,而散盡億萬家財。

公不聞:「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奼女工數錢……」

張儉笑而不答。反從袖中取出一漆木信函:「只需將此物,六百里送至董太皇當面。大將軍心中疑慮,自當渙然冰釋。」

不愧是高人。行事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董重心癢難耐:「張公可否明言?」

「天機不可泄也。」張儉語焉不詳,莫測高深。

「可否先窺?」董重雙手接過信函。

「先窺則前功盡棄也。」果不其然。

「長者賜,不敢辭。」董重咬牙收入囊中。

「事不宜遲。」張儉言盡於此:「大將軍速去。天機莫測,遲恐生變。」

「告辭!」董重患得患失,交加驚喜,亦不敢多待。

目送董重出室。張儉面上,忽現一絲解脫。

「諸事皆了,老朽瞑目矣。」

不出三日。黨魁平樂會,「處匡床」論「天下治」。盡為人所知。太學生書錄整理,相互傳閱,更助風靡。

魚梁台上,王允亦得手抄本。

二次黨錮,皆因「處士橫議」而起。語出《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處士,古稱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橫議,口無遮攔,隨心所欲,多指無所顧忌,妄加評論時政。

後有人言:向來論氣節,大概總從東漢末年之黨禍起頭。那是所謂處士橫議的時代。

便是指此時。

司馬光亦言:「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又說「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換言之,以己度人。即便是號稱「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大宋亦不及。故梁啟超言:「論世風,謂東漢最美,炎宋次之。」

不吹牛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