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邑中工匠皆忙於測量規劃。
終在立春前,蘇伯呈上了最終的督造方法。
暖風徐來。如今家家皆建有鍋爐暖房,總量增加,熱損失便相對減少。百里內的薪柴,尤其是無煙木炭,皆販入樓桑。臨縣鄉民頗多收益。
劉備過年便將十五。雖說年二十方才及冠,然而十五歲已然是成人的標誌。歷史上母親也是在這個年紀,讓劉備外出行學。拜盧植為師。現在想來,諸多舊事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少東家?」見劉備久久不語,蘇伯這便出聲試問。
「哦。」劉備回過神來,指著圖中一條流經酈亭的溝渠言道:「此水我怎不知?」
蘇伯笑道:「工匠勘察地形,遂在上游發現此荒渠。與淹沒在水澤中的督亢溝,同為人力挖掘渠道。問過酈亭鄉民方知,此渠前漢時便有,何時挖掘,已不得而知。後有一年水大,被泥石淤塞乃至斷流,如今只剩乾涸河道。此後,巨馬水只能從督亢溝流出,這才漫出河道,泛濫成災。」
劉備明白了:「所以,督亢之地,其實有兩條人工渠。一條名曰:酈亭溝。一條名曰:督亢溝。」
「正是如此。」蘇伯又指著流經樓桑的清溪說道:「酈亭溝水被阻,這便改道而成清溪。」
人工開鑿水道,稱之溝。既然叫酈亭溝,顯然也是人工挖掘。此溝同樣年代久遠,或也是戰國時燕人修建。
劉備點了點頭:「所以,你們想重修酈亭溝。」
「然也。」蘇伯正是此意:「督亢之所以積水甚多,正是因為來水多,而去水少。水面不斷升高,衝破河堤,漫溢成澤。前些年,少主命我等疏通清溪,加快上游泄水。如今再雙管齊下,復通酈亭溝,清理督亢溝,如此,上游來水便能分成三道,三倍泄洪。積水流出,督亢澤水面自會降低。如此再修築河堤,圍築圩田,當事半而功倍。」
劉備欣然點頭,又問道:何為圩田?
『圩田』,也叫圍田。乃是沿江、瀕海或濱湖地區築堤圍墾成的農田。在低洼田地周圍築圍,圍外蓄水。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
圩田起源於先秦。
系由『圍淤湖為田』發展而來,至唐代已相當發達。圩田的建造維護,都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一般農人承擔不起,多由朝廷官府或是有實力的地方豪強,牽頭築成。後世圩田規模很大。五代十國時,南唐與吳越在各自境內大修圩田,每圩方圓幾十里,如同大城。其中,地勢較低、排水不良、土質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質疏鬆、不宜保持水層的高沙圩田,高粱小麥等旱地作物。
關於圩田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時《越絕書·吳地傳》中的「鹿陂」。
又據說,東吳赤烏元年,孫權稱帝後,大將丁奉為五路總兵,鎮守蕪湖、宣城一帶。親率軍民圍湖造田,督修圩堤。數萬人披星戴月,歷經四年努力,終「圍於湖成良田」。得名:金錢圩。後改惠民圩,最後據圩田外貌像個金元寶,正式命名為金寶圩。金寶圩圍金錢湖灘田二十餘萬畝:「堤長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面)寬丈余,(堤)高二丈余,底寬五丈。圩內高處築捍田,低處挖溝渠,以軍隊屯田。又遷流民,築廬舍,建村莊,使軍民耕耘其間。」
五代時,江南已有圩田,一個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閘門……到北宋時,圩田在南方進一步發展。太平州蕪湖縣萬春圩,有田十二萬七千畝,圩中有大道長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澇,故可常保豐收。
宋楊萬里《圩田》有:「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之句。
圩堤將農田與外水隔開,通過灌排渠系及操縱堤上的水閘以調節內水和外水的進出。若是自流灌排有困難,則輔以龍骨翻車等提水機械,以滿足圩內農田需水。後世將沿江、濱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圍護,內有灌排系統的農區,下游叫「圩」,中游叫「垸」,統稱「圩垸」。若干個圩垸連成一片,叫做圩區或圩垸地區。
元代王禎所著《農書》中記載的『櫃田』,則是面積較小的圩垸。
平原區以圩為主,附帶有灘。四周築堤為圩,圩外小圩為灘。山丘沿河湖半邊築堤稱『埧』,沿山丘溝壑出口處築堤和沒水的地方稱『垾』。因大圩『方數十里,如同大城』,故而後世埧、垾多以地名形式出現。
樓桑邑中百姓不過兩萬。造一座『方數十里,如同大城』的大圩,力有不逮。圩田,劉備準備分批修築。將百里水澤,分成若干區域。先以樓桑為基,建好督亢邑。收攏流民,工匠。待督亢邑住滿,再以樓桑、督亢二邑為基,繼續屯田。
類似蜜蜂分箱。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如此事半功倍,最為合適。
督亢溝的走向,良匠已摸清,大致為南北直渠。引巨馬水南下,流經督亢,與北巨馬水重聚成淶水,奔流入海。
只需沿溝渠西岸築堤圍墾,堤上間隔著辟有涵閘,澇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督亢澤西側圩田,旱澇保收,必是良田。
不料酈亭百姓紛紛來求,想將酈亭土地併入封邑。
樓桑村在涿縣南十里,又南十里為酈亭。住在酈亭和陸城亭之間的編戶齊民,多有田產在兩亭之間,甚至本劃歸在酈亭之內。戶籍遷入樓桑,田產自然也隨之遷入樓桑。如今樓桑水田,不止十里。先前樓桑水田大熟,附近鄉民紛紛來求老族長。想購買稻種,聘請農人,改種水田。少君侯便讓附近亭邑的鄉民,選出代表,來樓桑學藝。派宗人悉心傳授稻作。
酈亭首當其衝,今已盡數改成水田。奈何溪流水小,產量不高。疏通酈亭溝,則能解缺水之困。季季大熟,何樂不為?
蘇伯來說,若能將酈亭百姓併入,疏通酈亭溝便無掣肘。
劉備取圖觀之。貌似那個直徑百里的圓圈,隱隱約約能將酈亭包裹其中。
只等聖詔下達,劉備如何與州郡劃分交割。小小一個酈亭,應該不成問題。
裂土封侯。
一個『裂』字,道盡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