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奔月(三)

葉亞東看到微波爐加熱完成,便打開快餐包的特製塑料袋,裡面是羊肉抓飯,由於羊排肉、黃蘿蔔、洋蔥、青豌豆特製而成,還專門減少了一部分油脂。

他迅速消滅了抓飯,又吃了一個切好的蘋果,將營養液喝下去,每吃完一個東西,都需要按照操作流程,將食物包裝和餐巾紙之類,全部存放在專門的垃圾袋內。

這些垃圾袋子會被抽真空後,存放到專門的垃圾儲存櫃裡面,最後帶藍星銷毀。

當然,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其實這些垃圾和垃圾袋,也可以作為一種應急材料使用。

例如室內散熱系統無法工作,可以將這些東西放入溫差聚熱爐中,將室內熱量吸到溫差聚熱爐中,最後將這些高溫垃圾,送入主發動機燃燒室,焚燒成為離子噴射出去。

即達到了散熱的目的,又可以作為發動機的噴射工質,同時減輕了飛船質量,可謂是一石三鳥。

不過一般情況下,這種特殊的應急預案不會啟動。

葉亞東吃了早餐後,又去替換張鋒,最後才是隊長楊理明。

與此同時。

雄鷹航天基地的航天機場中,金翅大鵬號經過緊鑼密鼓的檢測後,又將另一枚長11運載火箭,安裝到了背部。

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飛船,就是鵲橋二號飛船,包括了軌道飛船(重34噸)、廣寒宮基地主體艙(56噸)。

到時候鵲橋二號,會在月球軌道和鵲橋號匯合,一起組成蟾宮空間站,然後將廣寒宮基地的核心艙,發射到月球表面,實現載人登月和建造月面基地。

7月4日,中午十二點。

金翅大鵬號再次噴吐著暴力的淡紅色火焰,斜向上沖向平流層頂部。

輕車熟路的機組,一氣呵成完成了加速、調角、分離、降落。

而這枚運載火箭也成功進入近地軌道,和昨天的那枚運載火箭一樣,在天宮空間站對接,兩名宇航員聶長風、石克己,按照原定計畫進入飛船。

不過他們並沒有馬上開始脫離天宮空間站,而是靜靜地等待鵲橋號的消息。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干擾到鵲橋號那邊,畢竟兩艘飛船差不多時間進入月球軌道,可能會讓地面指揮中心手忙腳亂。

因此鵲橋二號,計畫是在鵲橋號成功進入月球軌道後,完成蟾宮空間站環繞定軌後,才會開始執行奔月任務。

就在此時,站長李高軒收到地面指揮中心的緊急通知,他眼神一變,急忙啟動大功率的激光通信器,向鵲橋號發去一條緊急通知。

鵲橋號內,剛剛吃了午餐,此時距離他們進入第一環繞軌道,已經過去了8個小時左右。

而此時他們的位置,就在4.52萬公里軌道上,距離遠地點的5.1萬公里,也只剩下0.58萬公里左右。

突然他們的通信系統中,彈出連續三條緊急通知。

[鵲橋號,注意規避編號為K23671的太空垃圾,該太空垃圾處於你們的前進軌道上,以下是詳細的太空垃圾數據……收到請回覆。]

[鵲橋號,注意規避編號為K23671的太空垃圾……]

楊理明瞬間行動起來:「亞東、阿鋒,隨時準備啟動發動機機動規避。」

他說完,又向空間站和地面指揮中心發了一條信息,表示已經收到了通知,正準備規避。

葉亞東則啟動主動激光雷達,導入了太空垃圾的具體信息,很快就鎖定了該太空垃圾的具體|位置和飛行軌跡。

這是一塊廢棄的太陽能電池板,來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顆廢棄同步衛星。

從飛行軌跡的分析結果來看,這塊太空垃圾和鵲橋號相碰撞的概率,僅為七百三十分之一左右。

但三人都沒有掉以輕心,因為這些太空垃圾,往往存在「拖家帶口」的現象。

很多直徑低於一厘米的太空垃圾,是很難被準確監控到的,而經過幾十年的太空漫遊,這塊太陽能電池,極有可能已經分離出非常的小碎片。

對於航天器而言,就算是螺絲釘大小的碎片,在太空中,都不亞於一顆高速射擊的穿甲彈,飛船的外部防護層,很難抵抗這種動能撞擊。

目前太陽能電池板和飛船之間,距離大約是1736公里左右,雙方呈現出交叉軌道。

楊理明並沒有蠻幹,拿價值十幾億的鵲橋號去冒險,那是在犯罪,也是在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他毫不猶豫吩咐道:「啟動主發動機和輔助發動機,先向上提升15度。」

「收到。」

葉亞東、張鋒也有條不紊的操作著發動機,開始改變鵲橋號的飛行方向。

由於鵲橋號本身攜帶的燃料,足以讓飛船完成來回藍星月球,但鵲橋號並沒有計畫返回藍星,因此富餘了非常多燃料。

這些燃料給鵲橋號,帶來了很大的可操作空間。

執行規避變軌,還是綽綽有餘的。

11分鐘後,冷靜的楊理明繼續吩咐道:「恢複飛行角度,繼續環繞巡航。」

「好的。」

鵲橋號迅速調整了飛行軌道,避開了那塊太陽能電池板太空垃圾,雙方不會近距離交匯,最近距離也達到了80~90公里。

這個距離,已經相對安全了。

楊理明看了看燃料表,又吩咐兩名隊友不要大意,他繼續盯梢著太空垃圾。

這種超高軌上的太空垃圾,其實非常稀少,他們這一次遇到,估計也是走了狗屎運。

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藍星的內部軌道中,充斥的太空垃圾不在少數,特別是近地軌道上,更是數不勝數。

上個世紀的第一次冷戰時代,赤露西亞和米國發射了各種航天器和實驗品,這些東西很多都遺留在外太空中。

比如,NASA就發射過運載火箭,將幾億片細小的銅片,撒在近地軌道中,這些細小的銅片,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殘留在近地軌道上。

而赤露西亞更是將核彈頭,送上了外太空,那些老式軍用衛星中,說不定就有核彈頭在上面。

鬼知道,他們當年送了多少東西上去。

在六月份,剛剛結束的外層空間研討會上,對這些太空垃圾,以及存在嚴重風險的老式衛星,將進行逐步清除。

而國內打造的激光防禦系統,將初步投入該項工程中,計畫花費5~10年時間,清理掉藍星內部軌道中80~90%的大塊太空垃圾。

至於剩下的直徑小於1厘米的太空垃圾,那隻能等待技術更加先進後,再進行二次清理了。

用激光炮清理這些太空垃圾,主要是利用激光炮的光壓助推和高溫蒸發,將太空垃圾打下外太空,或者完全蒸發成為遊離粒子。

不過激光衛星防禦系統的出現,也讓一眾有心發展航天技術的勢力,感到寢食難安。

對於他們的意見,國內自然不會聽,畢竟激光衛星防禦系統在名義上,是為了保衛藍星,確保藍星的內部軌道可以暢通無阻。

而其他勢力,也沒有任何辦法,畢竟這個世界上,最終還是要靠拳頭大小,來決定話語權的。

有錢有技術,又有壓倒性戰力,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

在應對這些蠻夷上,黃修遠的態度是大棒加蜜棗,這幫傢伙是不打不長記性的。

隨著激光衛星的數量越發密集,整個藍星的近地軌道和地表、大氣層,都將籠罩在激光炮的射程之內。

密集的衛星激光炮,加上地面布置的激光炮,足以鎖死絕大部分的飛行器、海面艦艇、地面車輛和人員。

包括諾亞會在內,其他勢力都感到瑟瑟發抖,畢竟之前這些激光衛星,就進行過對抗演習。

哪怕是超高音速飛彈,都難以逃脫激光炮的集火,畢竟這是光速武器,目前速度最快的攻擊。

清理太空垃圾,不過是順帶的。

當然考慮到未來要大規模進軍外太空,自然要將近地軌道上的障礙物,儘可能清理乾淨。

這些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在沒有能量護盾之類的科技之前,普通材料很難抵抗它們的撞擊,哪怕是材料技術全球頂流的燧人系,也沒有辦法讓航天器的外殼硬抗這些太空垃圾。

當然,如果可以複合幾十厘米厚度的高強度材料,建造航天器裝甲,還是可以硬抗一下小碎片的。

問題是這樣做,明顯得不償失。

幾十厘米厚度的複合裝甲,這將給航天器帶來十幾倍以上的死重,對於質量限制苛刻的航天器而言,將大量有效載荷用在防護裝甲上,分明是在捨本逐末。

通常航天器的殼體厚度,一般在幾厘米到十幾厘米左右,比如阿波羅飛船登月艙的上升段外殼,是僅僅3毫米厚的鋁合金層,堪稱薄皮大餡。

就算是有十幾厘米厚度,真正有防護能力的厚度,也是一兩厘米左右,其他厚度主要用於填充防輻射層、散熱層、隔熱層、保溫層之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