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儒家

「如今王上已貴為人王,當早些從齊國搬到人皇城才是。還有,王上也該挑選一個繼承人,承襲你齊國公的爵位。」

「畢竟,王上已經是人王了,當以人族事務為重,齊國的國事,能放手則放手,盡量交給後人去做。」

太廟的道尊來到姜桓的面前後,如是對祂說道。

「這是應該的!」點了點頭,姜桓回應道。這些事,祂在來之前就已經有所預料了。

在姜桓動身前往人皇城之前,管仲就曾找過祂,向祂說了一些天地隱秘。比如,諸大神通者借人族成道之事。

也是那時,姜桓就已經知道,前往人皇城後的祂,怕是再難插手齊國之事了。因為,人皇不會允許一個人王親自坐鎮諸侯國的。

齊國若有人王坐鎮,那哪裡還有其餘諸侯國崛起的機會?若無新的諸侯霸主誕生,如何能以諸侯國的氣運催生出一個新的人王?

那別的大神通者的神念化身,又如何能複製管仲的道路,通過輔佐出一個人王來成道?

所以,無論如何,成為人王的姜桓都是要離開齊國的。祂要是死撐著不離開,那麼,非但人皇容不下祂,就是別的大神通者也容不下祂。

更甚者,那個輔佐祂成就人王的管仲,也會容不下祂。

姜桓留在齊國,擋住了太多大神通者的路了。

管仲與姜桓相似才幾年?就是輔佐祂成為人王,也只是互惠互利之事罷了。如何肯為了祂,得罪數十乃至上百個同道?

這些話,本是風紫宸應該由風紫宸來說的,但又怕姜桓有什麼意見,覺得人皇這是以勢逼人,給祂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

故而,才由太廟的道尊出面。

……

……

沒幾年的功夫,就傳出姜桓退位,由其子繼位的消息。

新繼位的齊國過,在齊國氣運的加持之下,依舊有著匹敵大羅道尊的力量。不過,新任齊國公到底是一個新人,如何會是其餘幾個老國公的對手?

管仲活著的時候還好,有他維持局面,齊國依舊是諸侯霸主,可等管仲漸漸老邁,無力維持局面的時間,齊國的國力便開始衰落了。

等管仲過世,其餘諸侯國便開始蠢蠢欲動,齊國再不復霸主之名。

說來,其餘的大神通者也是夠意思的,管仲還活著的時候,沒一個大神通打齊國的主意,直到管仲過世,他們方才出手對付齊國,挑戰其霸主的地位。

齊國之後,晉國隨之崛起。

不過,這一次,又有了不同。輔助晉國的大神通者,不是一個,而是五個。

而且,祂們選擇輔助的對象,也不是當世的晉國公,而是一個晉國公不受重視,流亡在外的兒子。

這些大神通者們為了成道,又開始進行了新的嘗試。祂們想要看看,多人聯手輔助人王,會不會讓眾人同時成道。

反正成道靠的不是輔佐人王的功德,而是祂們所總結的理念,通過治理百姓的方式,與人道交感,從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使得自己的大道完善。

待大道達到完美無缺的地步,就是祂們成道的時候了。以此理論來推斷,功德多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理念,他們的大道,能否與人道交感,找出其中的缺陷。

所以,多人輔佐與單人輔佐並不衝突。相反,多人輔佐的話,彼此的理念相互交流,更容易助祂們成道。

……

……

道仲道人以輔佐人王的方式成道,獲得了眾人的認可,為此,不少大神通者都選擇走與祂相同的道路。

但也有部分大神通者,雖認可道仲的方法,但並不想走與其相通的道路。於是乎,有部分人遊歷於諸國之間,尋求自己的成道之法。

也是這個時候,子儒漸漸展露頭角。子儒糅合聖皇開創之禮,提出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的學說。

即是儒家學說。

儒之一道,讀書明智,重禮,重仁,心懷正氣,合天地之正。

儒家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子儒自誕生之後,就一直未曾修鍊,但隨著儒家的創立,浩然正氣憑空浮現,灌入祂的體內,使得祂自然而然的就擁有了神通。

浩然正氣,天地之正!

只要心懷正氣,堂堂正正,便可獲得碾壓一切的力量。而這,正是子儒所掌握的力量。

儒家成立之後,子儒身與天地合,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掌握了三種力量。

其一,為禮!

本義為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脩六禮以節民性。六禮:冠、昏、喪、祭、鄉、相見。

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此之謂九禮。

禮的力量,可以規範人的行為。故而,禮之力量表現在外就是言出法隨,具有號令天地規則之能。

一言出,而天地景從,萬物莫敢與之為敵。

其二,為仁!

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子儒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仁,親也。

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立字二人為仁。

上下相親謂之仁。

溫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仁者,親親相愛,是故,仁的力量表現在外,就是可以抹消敵人的敵意、殺意等等負面情緒,使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相處。

仁的力量一出,便將天下之人都變成了朋友,就再沒有人能與自己為敵。是故,仁者無敵!

其三,浩然正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浩然正氣,就是天地間的正氣,至大至剛。故而,浩然正氣一出,天地間所有不好的力量,都要被其所壓制,難以形成威力。

……

……

儒家開闢之後,子儒也就有了自保之力,然後,祂便離開了人皇城,遊歷於諸國之間,開始宣傳自己的學說,勸人向善,為諸國制定禮儀。

對於子儒,一眾諸侯國的國主都知道這是人皇城裡出來的大人物,得罪,這些國主是不敢得罪的。但這些人都在地方上稱王稱霸久了,逍遙慣了,如何能受得了諸多禮儀的限制?

所以,祂們對待子儒,那是好吃好喝的供著,說什麼,也是拍著胸脯答應。但事後,還是該幹什麼,繼續幹什麼。至於先前答應子儒之事,無一人放在心上。

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凡你所言,我都聽著,但就是不做,這就是目前諸侯國主對子儒的態度。想要祂們尊禮,難!難!難!

都是一群老狐狸了,反正子儒不能對他們動手,他們還怕被子儒一個文弱書生拿捏了?

好吃好喝的供著就是了,斷然不讓他受到半點委屈,也算是給人皇城一個交代了。

而且,等子儒見事不可為,自然就會離開的。否則的話,繼續留下來幹什麼?繼續一事無成?

……

……

你道子儒為何離開人皇城?還不是人皇城的大人物們受不了他,這才將他給趕了出來。

子儒制定的禮,年輕一代倒是可以接受,但那些老輩人物,如道尊,與天常在,與道同存,如何能受得了這些禮的約束?

但祂們也知道,子儒制定的這些禮,都是為人族好,以禮來限制心中的惡,從而倡導人人向善。所以,祂們雖不喜歡子儒的禮,但也不會出言反對,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觀。

可祂們不去找子儒,子儒卻來找祂們了。言其身為前輩,當起一個帶頭的作用,率先遵守這些禮節。

這些人皇城內的大人物們,被子儒煩的不勝其煩,但也不敢對其出手。

大家都知道子儒身份不簡單,先不說打不打的過的問題,要是祂們真敢動手的話,怕是在出手的瞬間,就會被人皇鎮壓。

所以,大家都怕了子儒,可打也打不得,罵也罵不得,最後沒辦法,聯手將祂趕出了人皇城。

言諸侯國禮樂崩壞,正是子儒大賢宣揚學說的好地方,待教化好了一眾諸侯國,子儒大賢再回來教化人皇城也不遲。

也知犯了眾怒,子儒也就不在堅持,遂邁步朝諸侯國走去,開始了遊歷諸國的旅程。

子儒遊歷的第一站,正是祂的誕生地,魯國。對於子儒的到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