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壯年病醫療中心 1

發生巴士爆破事件、社會版部門出動、松永去探望田丸冴子時,我對這些都還一無所知。松永大概也認為,自己調查的結果並沒必要每天都向我報告吧!而我雖然很惦念著不知結果如何,卻也不打算催促高原和松永。因為評論委員和編輯各部門之間並無命令指揮系統的關係,而且我托他們之事又純屬正規工作外的行動,當然不可能催促了。

不過,這個問題卻盤踞了我大部分的意識,因為,每次在報紙上見到何P國有關的報導,我的腦筋馬上就聯想到尼迪倫大使的問題————社會版刊登大幅報導巴士爆破事件的當天,經濟版也刊登說明日本在東南亞的建設工程得標的報導。

那是報導日本在馬來西亞、泰國、高棉、香港等東南亞各地的海外工程的國際招標中,得標比例又再度增加,也具體舉出最近得標的各種實例。

如果只是那樣,我可能看過就不放在心上,但,卻有部分內容令我很在意:「在這之前,此方面的國際招標以P國占最有利地位,但是自前駐日大使尼迪倫解職回國後,4月份起,P國得標次數就銳減……」

對於這一部分,我仔細反覆讀了兩次。在該篇報導中,只出現一次尼迪倫之名,但,我愈讀愈覺得懷疑,為什麼報導中必須提到尼迪倫呢?照理,應該是寫「居最有利地位的P國,4月份起得標次數銳減……」就行,但,撰寫這篇報導之人卻刻意提及尼迪倫。

這中間,不可能毫無意義!

當然,以文法上來說,「前駐日大使尼迪倫解職回國」是用來強調「4月份起」的詞句,但是,目的只為了說明「4月份起」嗎?應該是因為尼迪倫的解職回國對國際招標有某種影響,才會使用此種語法表現。

我手邊無其他工作,就前往經濟版部門,詢問是誰撰寫這篇報導。

「是我,有什麼問題嗎?」回答的是三木。

我也認識他。此人曾因深入報導公定利率的降低而獲頒社長獎,他是昭和26年進報社,所以比高原和松永早一期。

「我想和你談談,怎樣,如果有空,一起喝杯咖啡?」

「好呀!」

我們走近報社後面並排的咖啡店中、未播放音樂的一家,面對面坐下。

他似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新聞記者,連記事本也不看就寫出各種數字說明,其敘述條理井然又容易理解。

——東南亞的海外工程在昭和38年以前,大半是和賠償有關的工程,不必和海外業者在工程獲得上競爭,但是隨著核賠償有關的工程減少,就必須轉向以商業利潤為中心的工程,如此一來,不得不和歐美業者參加國際招標的競標。

日本業者最初很樂觀,認為憑藉地理條件和廉價勞工,一定最為有利,但是開標時才發現,情況未必如此。

日本業者所下的標款額確實最低,但由歐美業者拿到工程的例子卻不在少數。這是因為歐美各國的政府當業者的後盾,提供低利貸款建設資金給施工當地政府的有利條件。

「原來如此,那麼,所謂P國佔有利地位是?」

「P國和其他歐美各國都對日本業者的低價投標抱持戒心,因為如果底價太低,就算付款條件多少有利,工程還是會落入低標者手中。但,P國業者的投標手法實在很高明,雖比日本業者稍高,但在其他條件方面卻有充分商量餘地,日本業者根本無法相比。

「為什麼?是日本方面的情報被P國探悉?」

「業界是如此認為,而且猜測是從大使館方面……也就是說,對P國而言,建設工程是重要的輸出產業,政府當然也全力支持,大使館方面會收集這方面的情報也很正常。」

「但,P國最近得標次數銳減?依你的報導,好像和尼迪倫解職回國有關……」

「那也是業界的看法,業者認為這次派來的大使比不上尼迪倫,所以自其解職回國後,P國不再像以前那樣屢屢在國際招標中出線……」

「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謝謝。」

但,我又有了新的疑問。在情報收集方面如此有才能的尼迪倫,P國政府為何調他回國?《P·S》報說明原因在於緋聞,但,該緋聞是如何致命、讓P國政府不得不忍受國家損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