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吳非/文

兩年前,保羅·霍爾特(Paul Halter)對於國內讀者來說還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名字;兩年後,借著古典推理的出版浪潮以及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 Carr)的作品被引介到國內,這位默默耕耘的農夫也終於在中國收穫果實。

霍爾特與中文讀者的緣分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國內出版了他的一部早期作品《血色迷霧》(Le Brouil-lard Rouge,1988)。進入新世紀,先是在今年4月,台灣出版了霍爾特的處女作《第四扇門》(La Quatrieme Porte,1987);歲末之際,歐文·伯恩斯(Owen Burns)系列作品由吉林出版集團出版;明年,霍爾特筆下另一位名偵探推斯特博士(Dr.Twist)也將有機會與讀者諸君見面。

霍爾特熱愛旅行,但並未來過中國,他說「這是一個古老而遙遠的夢」,現在他筆下的人物先一步替他完成了這個夢想,真可謂推理無疆啊!

生平

1956年6月6日清晨,保羅·霍爾特出生在法國東北部阿爾薩斯( Alsa)地區的阿格諾(Haguenau),歷史上這裡是法德戰爭的慘烈戰場。

霍爾特對於謎題的熱情能夠追溯到他的童年時代,各種鮮活的記憶至今都鐫刻在他的腦海里。父母與祖父母在霍爾特小時候給他講過許多童話故事,關於惡龍,關於巫師,還有藍鬍子、白雪公主和睡美人——那些故事都讓年幼的霍爾特戰慄不已。

霍爾特說,自己永遠也無法忘記藍鬍子的故事當中,他交給新婚妻子的那把染有血跡的鑰匙,同時又明確地禁止她去打開那個神秘的壁櫥。血跡和神秘的東西,這兩樣東西已經足夠來定義推理小說了。

在很小的時候,霍爾特閱讀了漫畫版的《黃色房間的秘密》(Le Mystere de la Chambre Jaune,1908),這是法國作家加斯通·勒胡(Gaston Leroux)的推理小說,在不可能犯罪推理小說類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讀完這本書之後,霍爾特初次感受到密室犯罪的魅力所帶來的震撼。不過事實上:最刺激霍爾特想像力的應該要算他的母親和姐姐之間關於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的議論。因為當時霍爾特只有七八歲,所以還沒有權利閱讀那些小說。他的姐姐常常會問母親一些問題,例如:「媽媽,到底是誰謀殺了書房裡的上校?」「兇手是如何離開一個從裡面鎖住的房間?」每逢此時,霍爾特便心滿意足地在一旁傾聽。直到12歲那年,霍爾特終於獲得閱讀那些神秘故事的許可。久旱逢甘霖,霍爾特在14歲到17歲之間,讀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部作品,並在幼小的心裡埋下了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

儘管有一腔熱血,不過霍爾特當時認為靠寫作尚不足以謀生,於是便選修了技術類的專業課程,打算朝電氣工程師的職業方向發展。畢業後,霍爾特懷著見識世界的夢想,加入了法國海軍,結果發現出國的機會少得可憐。失望之餘,他便離開部隊,一度賣起了人壽保險。同時,為了增加收入,他還擔綱當地一個伴舞樂團的吉他手。之後不久,霍爾特在國有電信公司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同時繼續兼職吉他手。

白天搞研發,晚上彈吉他,周末「阿加莎」,本來日子也許就這麼平平淡淡地流逝,不過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霍爾特讀到了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 Carr)的作品。

約翰·狄克森·卡爾,美國人,公認的密室之王,傾其一生創作出質優量多的密室詭計,將此類型的推理小說寫到了極致。霍爾特接觸的第一本卡爾作品是《耳語之人》(He WhoWhispers,1946),儘管這並非卡爾最傑出的密室殺人代表作,但其中精彩絕倫的心理詭計以及恐怖懸疑氣氛的渲染,讓霍爾特就此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推理小說也可以這麼寫!

從那之後,霍爾特就四處搜羅,讀完了所有法文版的卡爾作品,並於1985年開始動手創作自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紅鬍子的詛咒》(La Maledi de Barberousse),沒想到竟獲得了次年的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的作家協會獎。霍爾特本打算使用卡爾筆下著名的菲爾博士作為書里的偵探,不過因為無法取得使用權而作罷。本書最初由霍爾特自費印刷約50本,直到1995年,在海外友人的鼓勵之下,霍爾特才決定交由面具出版社(Le Masque)正式出版發行。霍爾特的第二本書《第四扇門》摘取了1987年的科尼亞克偵探小說大獎(Prix du Roman Policier, Festival de ac),這令他在推理文壇更上層樓。1988年,他更是勇奪歐洲驚險小說大獎(Grand Prix du Roman Adventures),獲獎作品是《血色迷霧》(Le Brouillard Rouge,1988),故事講述了一名偽裝成記者的年輕人回鄉調查一樁不可思議的案件,進而牽扯出一連串離奇恐怖的不可能犯罪,包括眾人監視下的密室殺人以及數個不可能消失的謎團。本書將與歐文·伯恩斯系列同時出版。

截至目前,霍爾特共計創作長篇33部,短篇集1部,絕大部分皆包含不可思議的犯罪謎團。除了法國本土,霍爾特的作品還被譯介到美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日本、韓國、中國等地,權威推理雜誌EQMM (Ellery Queen Mystery Maga-zine)每年也會刊載霍爾特的短篇故事。

霍爾特的最新作品《米諾陶之夜》(La Nlut du Minotaure,2008),儘管是長篇奇幻小說,但仍包含一個密室問題。另有《沙羅曼蛇謀殺案》(Les Meurtres de la Salamandre)預計明年出版,此為推斯特博士系列的第18部作品。

系列

霍爾特筆下有兩大名偵探,分別是推斯特博士和歐文·伯恩斯。

推斯特博士全名阿蘭·推斯特(Alan Twist),1882年5月23日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就讀於牛津莫德林(MagdalenCollege)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推斯特博士身材頎長清瘦,卻食量驚人。他有一對清澈的藍色眼珠,蓄著優雅的紅色短髭。和菲爾博士一樣,他的金邊眼鏡上系著細長的黑色絲帶。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沉著冷靜,具大智慧的犯罪學專家形象。

推斯特博士接手的第一個案件既非《紅鬍子的詛咒》也非《第四扇門》,而是《塞壬之歌》(Le Cri de la sirene,1998),時年40歲的博士在辦案過程中結識了自己的「華生」:蘇格蘭場的亞契博得·赫斯特探長(Ior Archibald Hurst),這位倒霉的探長總是抓著腦袋說:「為什麼老是叫我遇上這種案件!簡直不可思議!我是不是被詛咒了啊!」值得一提的是,向來心如止水的推斯特博士在本案中不慎墜入情網。

歐文,伯恩斯則更像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他的原型是英國天才作家、詩人、戲劇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與王爾德一樣,伯恩斯是一個極端的唯美主義者,迷戀充滿一切藝術感的事物。王爾德有過一句名言:「一個人要麼成為一件藝術品,要麼戴一件藝術品。」而伯恩斯則說:「我只對不尋常的、超出常人理解範圍的案件感興趣。換句話說,就是那種最高深莫測的最具有藝術感的犯罪。」著裝打扮方面,伯恩斯也是自由大膽,特立獨行,喜歡鮮艷的色彩和前沿的款式,從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過這一切都不妨礙伯恩斯成為蘇格蘭場的好幫手,每當有疑難案件發生,韋德堪探長(Ior Wedekind)就會打電話求助我們這位傲氣滿滿的藝術鑒賞家。伯恩斯系列的故事記述者名叫阿西里斯·斯托克(Achilles Stock),他是伯恩斯的一位朋友。

歐文·伯恩斯算是霍爾特較晚開始創作的一個系列,案件背景設定為20世紀初的倫敦,截至目前共計出版5本。

《混亂之王》(Le Roi du Desordre,1994):歐文·伯恩斯登場之作,挑戰「雪地密室」的傑出作品。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末期的倫敦鄉下,每個聖誕節,曼斯菲爾德家族的成員就會有一人被「混亂之王」殺死。而死者周圍的潔白雪地上,完全沒有留下任何腳印……(吉林出版集團北京分公司2008年12月出版)

《犯罪七大奇蹟》(Les 7 Merveilles du Crime,1997):瘋狂的罪犯模仿古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蹟,逐一上演了驚世駭俗的罪行:暴風雨中無人接近的燈塔上,出現了被燒死的屍體:暖棚里的上校由於脫水而亡,但他觸手可及之處卻有一瓶清水;爵士被射殺,但箭矢唯一的可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