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曾燦於勃樓登高暢飲之際,長江之上,一葉扁舟,載著個白衣之人正溯流而上。
所謂灧澦堆之處,江水洶湧,水勢湍流,自上而下的船隻皆是小心翼翼,而自下而上的船隻則依靠縴夫扯拽,船上乘客指點兩岸山峰,盛讚大好河山,江畔縴夫躬身彎腰,號子慘若猿啼。白衣之人聽得這聲音,長嘆了一聲道:「蜀地閉塞,唯賴蜀道、江水與外相通,人只知蜀道艱難,卻不知這江面兇險辛勞,更十倍於蜀道……幸哉這種情形不會太久了。」
白衣人正是張欽。
他那一批科舉之士中,大多數都歷練了兩三年,其中功勞卓著者,甚至已經嶄露頭角,開始在官場上有了一定名聲。但彼時高位中榜的張欽,卻默默無聞,彷彿被人遺忘了一般。
張欽自己對此並不在意。
楚地有鳥,三年不鳴,不鳴則矣,一鳴驚人。張欽知道,自己就是如此。
隨他一起入蜀的是幾名方士,若是嬴祝在此,當能認出,這些方士正是五斗米教徒。但嬴祝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的五斗米教徒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大秦兵部職方司密諜。
這些人正是張欽沉寂兩年的重要成果。
蜀地的李氏兄弟控制蜀境,依靠的正是五斗米教與蜀地大族,只是後來五斗米教的流民與蜀地大族之間產生了矛盾,李氏兄弟忙於協調兩者的關係,結果只是勉強維持,實際上無論是世族還是流民都不滿意。
這就給了張欽可乘之機。
故此,兩年之前,張欽便已經重新潛回蜀中,化名張陵,利用五斗米道開始發展部下。這兩年來趙和在中原推行均田,其影響在張欽的努力之下,已經傳入蜀中,對於那些沒有土地的流民產生了極大的震動,這些構成五斗米道基層的流民強烈請求李氏兄弟也在蜀地推行均田,這讓李氏兄弟越發狼狽起來。
畢竟此時不同於兩年多年,在經過兩年多的掃蕩之後,李氏兄弟自己成了蜀地最大的地主,往下就是那些投靠他們、與他們一起瓜分蜀地權力的世族,再往下則是五斗米道的高層——一語言之,就是李氏兄弟為首的蜀地上層,與原本將他們推上這個位置的底層力量發生了巨大矛盾,而且因為趙和施加的強大壓力,這種矛盾越來越尖銳。
李氏兄弟勉強可以算得上是一時梟雄,他們自然也看到了這矛盾,但他們有辦法解決么?自然是沒有的。要解決這個矛盾,需要有足夠的威望、實力,還需要有足夠的利益,唯有如此,才能滿足各方的需求。李氏兄弟威望勉強,實力不足,利益更是缺乏——他們的知識與見識,讓他們根本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利益去彌補底層,更找不到做大利益讓所有人得益的方法。故此,當整個蜀地都被其控制之後,他們看似到了極盛,緊接著便要迎來末日了。
張欽此次再度潛入蜀地,便是要推動這個末日來臨。
因為對此行有絕對把握,他還有意關注沿途的風土地理——他如今確實是在兵部職方司任職,但他並沒有想在兵部混一輩子,他自己打算,待蜀地平定之後,便想法子向趙和自薦,成為川府長史,轉至地方民政事務。
他相信到時憑藉平蜀的功勞,趙和肯定會同意的。若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他就可以後來居上,一躍成為他們這批科舉進士中官職最高的人物了。
「先生說笑了,便是天下太平,這灧澦堆亦是如此。」船頭的船夫道。
「呵呵,換作以往,確實如此,但是如今嘛,倒也未必。」張欽笑眯眯地道。
他一邊笑,一邊看著船中的幾個木桶。
這幾個用臘封得密密牢牢的木桶里裝著的東西非同一般。
張欽親眼見到過它們的威力,幾若雷霆,甚至更有勝之。
這是墨家、陰陽家、道家和雜家等諸多流派又一次聯合的結果。先是道家的方士在煉製丹藥之時發現了有趣的現象,然後陰陽家在分析解釋這有趣現象時發覺己方學問不足,於是便又求助於墨家。墨家在配合陰陽家研究時,沒有弄出能夠讓人長壽的丹藥,卻發覺這玩意爆炸時的威力甚大,可以用於採礦。墨家的尚書學士們興緻沖沖將之報與趙和,而趙和身邊的兵家學者則立刻提出,此物既然可以炸開礦山,那必然也可以炸開城池,想來可以作為武器來使用。
當時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學者都呆住了,甚至拒絕繼續研究此物。但趙和既然知道此物,自然要將之充分用上,而陰陽家、道家和雜家、兵家更是將此視為一個功勞,可以同氾袁二位一般在趙和面前留下深刻印象的功勞。於是僅僅半年時間裡,他們便將這玩意改良到極為精細的地步,其威力也遠非初時可以比擬。
至少張欽親眼見到,厚達兩丈的城牆,只要在其下埋入足夠份量的這被稱為「火藥」的玩意兒,轟的一聲響便崩塌夷平。
此物既然可以開山,那自然也可以炸掉大江之中的灧澦堆,關鍵是要注意防水和積攢足夠份量。
只不過此事並非迫在眉睫,也不是張欽此時需要琢磨的問題。
他順江而上,待到得十二月初時,終於入了成都城。
五日之後,李氏兄弟外出之際,車駕忽然爆炸,雙雙死於非命,連帶著彼時簇擁二人的五斗米道高層和世族首領死傷大半。
在此之後,五斗米道指責世族一手策劃此事,而世族則反稱五斗米道才是真正兇手,雙方頓時反目,彼此攻伐征戰,成都附近再度陷和混亂之中。就在這混亂之中,秦軍分水陸兩路並進,幾乎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將大半個蜀地又收入囊下,唯於最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還有少數世族借著蠻族之力負隅頑抗。
故此,當道統四年三月來臨之際,也就是江南三郡被收復四個多月之後,蜀地也重新歸於大秦中樞統治。
攜此之威,大秦中樞傳檄四方,此前尚觀望的江東、廣南、遼陽等諸地,紛紛遣使入洛陽,請求中樞派遣官員前往管理,甚至主動請求並郡縣為州府,實行均田之制。
至道統四年六月,大秦又再度實現真正的統一。
如同張欽所想的那樣,當蜀地重歸中央治下之後,趙和便在蜀地設了成都、巴州、滇池三府,推行均田制。不過出乎張欽意料的是,他申請為成都府長史卻被駁回——他被直接任命為滇池府知府,同時兼為安南都護府副都護,成為獨當一面同時身兼軍政兩職的要員,也因此在道統二年一科的進士中後發先至。雖然滇池府地僻人稀,多有蠻夷,雖然安南都護府如今還只是一個框架,張欽手中能調動的兵力不過區區三千,但這已經讓不知多少人心生羨慕了。
在江南三郡與蜀地相續收入囊中之後,趙和的聲望也已經達到了頂峰,朝臣再度掀起一輪勸進之潮。這一次趙和倒沒有再拒絕,他於道統四年八月正式稱帝,不過他未改國號,仍以「秦」為號。
國名雖舊,但大秦上下不少人卻是以新朝自詡。新朝自有新氣象,幾乎不需要趙和催促,朝廷百官開始自發地推行均田制。與均田相配合的便是籍口,也就是重新登記大秦人口。
至半年之後的道統五年二月,籍田完成,大秦人口數量也統計出來,大秦一共有戶一千一百二十七萬零五百三十三戶,口四千九百七十七萬一千九百六十人——這個數字自然是不精確的,畢竟短短的半年時間,哪裡能夠統計得精準。大秦的實際人口,應當比此要多,不過也多不了太多,如今的這個數字,已經足夠給趙和推動下一步制度改革了。
攤丁入畝,廢除口賦!
道統五年三月十一日,趙和在洛陽發布此命令,十九日之中,便傳遍大秦各府。
在改革中樞、改革地方行政、改革土地制度之後,趙和又改革了賦稅制度。此制一出,哪怕最保守之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仁政,從此之後,大秦人口增長就不會再受到朝廷政策的限制。
在接二連三的大政改革之中,有關廢帝嬴祝的安排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雖然包括常晏等重臣都建議趙和處死嬴祝,至少要將此人流放于海外,使其再不得踏入秦土,可趙和卻特意赦免此人。
不僅赦免此人,甚至還於稷下學宮設博學館,收納天下藏書副本,以嬴祝為博學館館員,算是給其人一份閑差,能夠自食其力。
至於兵部職方司、臨淄府等派密諜暗探監視此人起居,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用不著趙和去操心了。若是還有人打著嬴祝旗號謀逆,暗中與其聯絡,那倒是正好給了這些下面的人立功的機會。
在完成了朝廷、地方、土地、賦稅四大改革之後,趙和正準備推進下一步革新之時,西域再次傳來消息。
犬戎、驪軒幾乎同時發生內亂,金玄單于、驪軒皇帝帶領部分親信趕往大宛,而其叛軍則投靠火妖,尾隨追來。
哪怕俞龍、戚虎等已經在大宛建立起了多層防禦,仍然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中,半個大宛失守!
時為道統五年七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