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星穹變 第二二章 首次科舉

道統二年四月初八,晨,卯時。

國子監的鐘聲響了起來。

連綿不絕的十八聲鐘響,讓雲集於國子監前的人們精神大振,緊接著,緊閉的國子監大門敞開,一個身著紅袍的官員手舉黃綢捲軸行了出來。

他先是環視了一眼周圍,然後展開捲軸,揚聲念道:「敕,大秦道統二年科舉於四月初八卯時開場,各郡考生入內!」

念完之後,他閃身到了一旁,在他身後,國子監三門洞開,六隊軍士分別自這三座門中行出,左右分別站開。

對於所有人來說,科舉都是第一次,因此無論是前來參考的各郡學子,還是趕來看熱鬧的咸陽百姓,一個個都看得津津有味。

張欽夾在人群之中,望著這一幕,心不禁怦怦跳了起來。他旁邊一個容貌清秀的年輕學子似有所覺,側過臉望著他:「張兄可是有些緊張?」

「錢賢弟難道不緊張么?」張欽反問道。

錢益微笑起來:「如何能不緊張,此事干係如此之大,社稷禍福、大秦正統,皆在於此!」

他說完之後,一撩衣袖,邁步向前行去。

張欽看了一眼他的背影,捻著鬍鬚微微眯眼。

在得到賈暢的囑託之後,張欽便開始有意識地接近這位名動江南的才子,但如同賈暢所言,此人心思縝密,雖然張欽憑藉自己的才學與之相談甚歡,但他對於自己此次參與科舉究竟有什麼打算,卻是絲毫不漏口風。

這讓張欽多少有些沮喪——他還希望憑藉這個功勞,能夠折抵一些基層經歷,讓自己的官職能夠升得更快一些。

不過實在無所收穫,也算不得什麼大事,反正他如今已經落在趙和眼中,只要此次科舉得中,再有一兩次合適的機會,必然能夠得以升遷。

「張兄為何駐足不前?」行進之中的錢益頭也不回地問道。

張欽笑了笑:「開科舉乃千載未有之事,我等既親身經歷,自然要在此多品味品味,今後含飴弄孫之時,也有向小兒輩吹噓的資本。」

他口中如此說,腳下卻追了上去,到了錢益身邊之後,他又輕輕嘆了一聲:「這原是造福天下士人的美事,惜哉惜哉。」

「何惜之有?」錢益訝然。

「主考之人不是姓嬴。」張欽道。

錢益眉頭微微一挑,似笑非笑地看著張欽:「這幾日里,張兄可對護國公頗有推崇啊。」

「單以功業,護國公乃當今人傑,我自然推崇。然則我雖兼學百家,卻奉儒學為主,君君臣臣,不可忘也。」

錢益臉色稍動:「張兄慎言!」

張欽的話里,雖然推崇趙和的能力與功勛,卻以其不能守為臣之道譏諷之,在如今這個場合,確實是不合時宜。張欽哂然一笑:「出我之口,入君之耳,難道錢賢弟還會出賣我不成?」

「張兄既有此心,為何還要來參此科舉?」錢益再問道。

「我方才說了,這是千秋盛事,哪怕非嬴氏所主,卻也不能不來。此非為一家一姓所設,而是為天下讀書之人所設,我輩適逢其時,若不親自,必有終身之憾。」

錢益點了點頭。

他腳步稍稍緩,與張欽幾乎同時來到了檢查的隊伍之前。

張欽瞄了一眼錢益所提的籃子。

幾乎所有參與此次科舉的人都會準備自己的行囊,或者是籃子,或者是包裹,也有人乾脆提著書箱。其中裝著考試所需要的文具,還有考生的一些生活用具——這次考試時間長達三日,每日上午一科下午一科,兩科考完才允許離開,故此需要做一些準備。但這也給了部分心懷僥倖之人可乘之機,據張欽所知,有些參試考生便將主意打在了這上面,準備在自己的行囊之中進行夾帶。

以錢益才學,自然是不需要夾帶的。但是,他並不是真正來參加科舉,而是奉嬴祝之命前來攪局,所以他若有所夾帶,所攜者就不會是小抄答案那麼簡單了。

軍士們對每一位近前的學子都進行檢查,很快就輪到了二人。

錢益被引到最左的那間門前,一番搜檢之後,他被請進了門內。幾乎同時,張欽也檢查完畢,進入了國子監之內。

兩人相視一笑。

「據我所知,此次參考之人足足有一千五百餘,今日正科,人人皆考,以這個速度,只怕一個時辰都搜檢不完。」張欽說道。

「如今只是入場時間,等正式開試還有一個時辰,若是真不能全部搜檢入內……」錢益搖了搖頭,「以趙公行事,不會出此疏漏。」

如同他們料想的那樣,起初搜檢比較慢是因為所有人都不熟悉過程,但此次被抽調來進行搜檢的,都是軍中精明強幹之士,故此在搜檢了十餘人之後,他們的熟練程度大增,速度也就越來越快。張欽與錢益在門口看了一會兒,和他們一樣入內的人便已經過百,再又過了一盞茶功夫,人數又翻了一倍。

「你我也入場吧?」張欽道。

錢益笑道:「小弟是乙考場第二十八號,張兄呢?」

「這倒可惜了,愚兄我是丙考場第四十五號。」張欽道。

兩人的考場是國子監中相領的兩間院子——在確定會舉行科舉之後,國子監便進行了擴建,新建了諸多院子,並且給這些院子都搭起了頂棚,這些院子便是科舉的試場,每個院子當中,又被木板分隔成一百個席位,此次參考一千五百餘人,一共動用了十八間院子。

兩人便在國子監前院揖手道別,然後各自趕往各自的考場。張欽初時還在琢磨,錢益究竟會如何完成嬴祝交給他的使命,但當他真正邁入丙字考場之後,他便將這些雜亂的猜測都拋到了腦後。

他不想錯失在這第一次科舉中揚名的機會。

因為是初次組織科舉的緣故,所以這次所開科目只能說是一次嘗試。每個參與考試之人,必須報考正科與兩門副科——許多不許少,所謂正科,考的內容就是去年底才頒布天下的《道統》一書,所謂副科,則是明算、格物、明法、實務、兵法。這個科目的設置與趙和最初的設想有很大的出入,倒不是趙和做出了讓步,而是主持這次科舉的李非提出,既然要改革,那就改革得更徹底些。原本趙和是想以道統為正科,以百家為副科,即考生除了考道統之外,還可以另選二家之說進行考試,以此來促使學子們打破門戶之見,博採百家之長。李非則以為反正「道統」已經將百家之間的門戶壁壘打破了,再去單獨為一家學說開科,反而不美,倒不如選擇對於國計民生最有用的一些領域分科考試,所考的內容同樣也集百家之長:比如明算一科,便是將儒家、陰陽家、墨家和工家(公輸班)等諸多學派中有關計算之術合而為一;再如格物一科,則是將商家、農家、墨家學說之中研究物性之理合於一處。在拋去治國執政上的理念之爭後,各家在這些具體術理上的分歧並不大,因此將之融合彙編的難度,也比趙和最初想的要小。

自然,李非也藏有私心,比如說明法一科,對於他所屬的法家來說極為有利,甚至可以說,所謂明法,根本上就是為法家單獨設科了。不過李非的這點私心,在趙和的容忍範圍之內,而且大秦也確實需要大量熟悉法律與制度的官吏——在趙和的計畫之中,是要將地方官的司法之權給剝離開來,通過設立刑部的方式將之收歸於中央,這就有大量的法律專才。

每一個參與科舉的考生至少要在正科之外另報兩門副科,正科決定其是否得中,副科決定其名次與今後的就職方向。當然,若對自己有自信,也可以報上所有科目,反正最後計分之時,只擇評分最高的兩門副科。張欽便是這種對自己有十分自信的人,故此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裡,他每日都卯時趕到國子監參考,至酉時才考畢離開。

錢益也如他一般。

考之前張欽對自己還是滿懷信心,但最後一場考完之後,當他整理好行囊離開國子監時,還是禁不住駐足回頭,望著自己這三天「煎熬」過的地方,不勝唏噓起來。

「張兄為何嘆息?」好巧不巧,錢益恰好也在此時離場,見此情形,笑著問道:「此次所出之題,理當難不住張兄才對。」

此次科舉的題目真的不算太難,畢竟第一次開考,雖然從去年十二月起,有關科目的書籍便已經上市發賣,但許多來自外地的學子,只是到了咸陽之後才真正接觸到這些書籍。但對於張欽、錢益這樣的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在此之前,他們就已經博覽百家,哪怕是最為重要的道統科的內容,大多數也都是他們早就熟悉的東西。

故此聽到錢益的話語,張欽笑著道:「題倒不難,但這三日里所見人生百態,卻是讓我不勝唏噓。」

錢益深有同感地點頭:「賢兄所說極是,此前我便知道,科舉一開,天下英傑盡入其網中了,但卻不曾想,情形會這般嚴重——我那試場之中,便有十一人因為各種緣故未能考完。」

考場上昏闕者、病倒者甚至瘋顛者,考場外痛哭者、狂笑者甚至自盡者,這幾天里,他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