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Nearside 02.BOX

寶庫深處的門,一年開啟一次。

說是寶庫,其實只是個雜物間,沒有任何貴重物品。冬天放夏天的東西,夏天放冬天的東西,其他東西則是一年中隨時往裡面亂塞。毫無裝飾的牆壁上排列著小小的採光口。從外面透過鐵柵欄照進來的光線,是唯一宣稱此處不是雜物間而是寶庫的東西。

相比於真正的寶庫,這個空間十分無趣,因而我也很少來這裡玩。要尋找黑暗,我更喜歡去鎮守之森 ;要追求封閉感,我更喜歡家裡的壁櫥。所以這個平時只用來堆放雜物的寶庫,在我記憶中沒什麼存在感。

我並沒有一起去寶庫探險的朋友,也不可能有什麼需要避開他人視線的戀人。為了尋找那樣的人,我離開了這個家,但回來的時候,我也不再需要探險和秘密之類的辭彙了。

所以對我來說,這個寶庫只是通向空間深處的通道而已,再無別的意義。胡亂堆放的雜物深處,有一扇鐵門,彷彿一直都綳著嚴肅的表情。平時這裡總是亂堆著裝柑橘的箱子。每年僅有一次,全家人會聚集到一起,把鐵門從紙板箱里挖掘出來。我們家只在這一天才會會聚一堂。

門後面的空間大約有六疊 大小,中央放著一個一米見方的正方體箱子,用寄木工藝 拼裝而成,大概連裡面都填滿了,重得要死,要沒有全家的男人一齊動手,根本搬不動它。

每一年,我們會把這個箱子朝某個方向翻轉一次,再這樣挪回到中間位置,僅此而已。這是我們家祖傳的怪異儀式。家家戶戶都有怪異的習俗。因為當事人自己就在那樣的習俗中長大,所以並不會覺得怪異;也因為沒人說過,所以也不知道那很怪異。隨便哪一家都有這種事吧,我想。

但是所謂人類的想像力,大概是有界限的,所以大概也可以想像,世上應該有很多類似這個箱子的東西,一個個都擺著理所當然的臉、理所當然地存在著吧。

我不清楚這個箱子是什麼時候來到我家的。說起來,我家從什麼時候開始搬來這裡的,我也不大清楚。附近的寺廟在之前的空襲中燒掉了,人丁簿也早沒了。

不過基本上可以確定我家是從江戶時代開始住在這裡的,至於是元祿還是嘉永,問我也是白問。連哪個時代在前我都不知道。反正就是很久以前吧。我家的來歷都是這樣,箱子的來歷更是不知道了。大抵古物都會有收藏的箱子,上面說不定還有箱書 什麼的,可這東西本來就是個箱子,而且這箱子還打不開。

反正就是個老古董吧,我漠然接受了這個想法。總之不要想得太深。

一家人一年碰一次頭,商量把這個箱子朝哪邊翻轉。

以前應該也推過這個箱子,但是沒記錄。原來肯定有過記錄,但是現在沒有了。連什麼時候沒有的都不知道,總之很久以前就沒有了。

我覺得,繼承家業的歷代家主,對於該怎麼推箱子這種瑣事,顯然都沒有關心,並不打算根據以前的記錄做決定,只是亂推而已。

反正目的就是把箱子翻一面。這種事情不說也都知道。箱子若是按機關盒的方式造的,那麼只要遵循一定的步驟轉動它,這箱子就能打開吧。除此之外難道還有別的可能嗎?

直到今天,箱根地方也有類似的機關盒,作為當地特產出售。時代再怎麼變,惹人煩的瘋狂謎題還是無窮無盡。

箱子裡面會是什麼?打開的時候我們家又會變成什麼樣?對此,我家的記錄保持著沉默。本來家裡就沒有所謂的記錄,想調查也無處著手。在我看來,記錄的消失根本用不上毀於戰火之類冠冕堂皇的理由,大概只是因為覺得無聊,所以就給扔了吧。

祖父是那種很討厭文書工作的人,父親對自家的過去也不感興趣。偷偷看看這兩個人平時怎麼過日子的,就知道我們家人身體里流的都是得過且過的血。當然,偷偷觀察我也能有同樣的發現,不過這種事情我自己就不是太喜歡了。總之記錄說不定賣給收廢品的了,要麼就是不知道哪一輩嫁過來的姑娘,把它當作髒兮兮的草稿本扔掉了。這大概最有可能。

就算要問那些資料的去向,祖父已經病故,父親也在不久前去世了。本來他們兩個就不像是能問出答案來的人。即便當面去問了,大概也不會問出什麼。話說回來,要是反問我想問什麼,我還真想不出來有什麼好問的。說到底,我也是繼承了這股血脈的人,同樣是得過且過的秉性。

這兩個人平日都過著隨心所欲的日子,對這個箱子好像也沒什麼好奇,每年只是隨便推一推。直到去年為止,我都沒有怎麼參與推箱子,只是按照吩咐一起幫忙而已。他們不喜歡我對這個箱子指手畫腳,我自然也對它沒什麼興趣,一切都聽他們兩個的話去做。但是今年,推這個死重玩意兒的人只剩下我一個,只能靠我對付這個箱子了。

箱子大概是什麼工匠大師精心製作的東西,木塊彼此緊密結合在一起,看不到一絲縫隙。某個面上應該有開口,木塊之間可以滑開,吐出裡面的東西,但就連那不可能粘合的縫隙都沒找到。

我也不是沒有想過這樣的可能性:這東西也許不曉得是多少代前的遙遠祖先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嘲笑後代的愚蠢。給這箱子裝飾得極盡奢華,然而實際上並不是箱子,只是個巨大的寄木塊而已。真是這樣的話,不管怎麼轉這箱子,也不可能打開蓋子。我覺得這倒是很有可能的。畢竟不管怎麼說,既然我身為後代(大概應該是後代吧)會這麼想,祖先有同樣的想法,自然也不稀奇。你可能會說,學學阿基米德,測測比重不就行了。這可是在家裡,要說測量什麼東西的比重什麼的,根本沒有討論的資格。還要光著屁股跑到街上大叫自己的發現,這任務也很讓人吃不消的。

跑去荒島上造石像,溜進麥田裡踩怪圈,我家並不缺乏引領此類可笑行徑的幼稚。但因為有著缺乏耐性的一面,所以一般都是停留在想像層面,自娛自樂而已。

這個箱子也可能是在海灘上撿到的,不過我試著踢了踢,看這重量,感覺被我家人當場放棄、轉頭就忘的可能性更高。說實話,這個想法能不能作為證據,證明這個箱子是我家人造的,或者是找人定製的,我一點信心都沒有。也可能這個箱子一開始就在這裡,後來我們家才在這裡建了房子。

把這個箱子當作純粹的笑話來看也是夠大的,所以除了我們家人會認為這肯定是個箱子,換了其他人大概不會這麼想吧。但是祖父和父親每天都過得那麼懶,從他們身上類推,我家的血脈中應該沒有這種霸氣,刻意費力氣做這麼個東西,就為了開個玩笑。這一點應該也是不言自明的。

那麼這個箱子到底為什麼這麼大?是擔心太容易推,會導致接縫散開嗎?但是說實話,要是真想推,一個人也能推翻它,找根撬棍就足夠了。坐在上面抽根煙正合適。我們這一族裡要是有誰想來真格的,再重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吧。雖說至今為止,它已經成功達到了挫敗毅力的目的。

不過還有個更合理的解釋:要打開這個箱子,必須得有這麼大小。

你知道有個河內塔謎題吧。三根豎起來的棍子,上面套了好些塊大小不同的圓板。堆的時候必須遵守一條規則:小的圓板只能堆在大的圓板上。只有這一條。目標是把最左邊棍子上串的一大堆圓板全部移到右邊的棍子上去。

這個謎題相當有名,人們已經算出了它的最佳步驟和所需的移動次數。

當有N塊板時,所需的步驟是2的N次方減1。

如果是1塊板,1次就夠了;2塊板是3次;3塊是7次;4塊15次。所需的步驟基本上是翻倍增加。傳說在河內的某座被沙暴掩埋的塔里,和尚們通過移動64塊圓板來計算宇宙終結的時間。據說當所有圓板都移動完畢之後,這個宇宙就到了休息的時候。

這個謎題的步驟之所以會翻倍增加,原因也很清楚。搬完了N塊構成的圓板山之後,要搬N+1塊的時候,又不得不把剛剛完成的N塊圓板山全都拆掉重來。要不斷像這樣機械重複,把之前的過程推倒重來,這叫做遞歸性。這個過程不斷盤旋擴大,自己做起來十分無聊。對於那些埋頭搬動64塊圓板的和尚們,我很想送上真誠的問候。

遞歸的步驟執行起來非常無聊,不過製造的時候卻相當簡單,只要想像一下立刻就能完成,寫程序也只需要幾行就能實現。製作這麼一個複雜的智慧之環其實並沒有那麼難。然而實際執行的時候就是非常枯燥和單調的作業,所以這種智慧之環並不是很受歡迎。

這裡的要點在於:製造比解決簡單。比如說新造一個河內塔很簡單。堆成初始條件並不需要2的64次方減1的時間,而只要按順序把64塊板堆起來就好了。造一個測量宇宙時間的裝置,如果等到宇宙崩潰還造不完,誰能受得了。

這個箱子之所以這麼大,是不是就是這個原因呢?我懷疑正是如此。需要遵照某種步驟打開的機關箱,按俄羅斯套娃的構造一層層套起來的箱子。開箱需要的步驟數以指數方式增長。以人類的壽命幾乎不可能打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