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清朝的歷史地位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王朝。在它統治期間,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初,滿族在東北興起,人數很少,力量微弱,各部不相統屬,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但卻富有勇武剛強的精神。經過半個世紀的奮鬥,整頓政治,建立組織,練兵聚餉,學習先進的經濟和文化,在對周圍地區不斷進行征戰中統一東北,進而長驅入關,問鼎中原,取得全國的統治權。新興的滿族顯示了銳於創業的蓬勃朝氣和不斷進步的革新精神。入關之初,它曾採取野蠻、落後的政策,如屠城、圈地、逃人法、遷海等。隨著歷史的發展,清政府逐漸改變政策,致力於恢複生產,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賑濟災荒,改革賦役制度,減輕人民負擔,使社會經濟逐漸恢複。到康雍乾統治時期,中國的封建經濟高度繁榮,農業生產有較大的提高,商品經濟有一定的發展,某些地區和某些行業中資本主義萌芽有所增長;在政治上制定了各項典章制度,矛盾相對緩和,秩序比較穩定,國力臻於鼎盛。清朝國家機器較長時期維持正常的運轉,皇權集中,統治鞏固,困擾著中國歷代王朝的母后、外戚、宦官、權臣、朋黨、藩鎮等禍患,減少到了最小程度。清朝前期總結了中國歷史上統治的經驗教訓,決策施政,經過深思熟慮而審慎從事,威權專一,令出法隨,取得了重大的治績。

清朝最突出的貢獻是統一全國,增強了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最後奠定了中國的版圖。中國雖然自古以來是統一國家,但各時代的情況複雜,統一與割據錯綜交替。明王朝後期,東北、西北、西南廣大地區處在中央政府有效管轄之外,有的地區和明政府長期對抗,兵戎相見;有的地區接受中央的羈縻,但非明朝號令所能及。明王朝實際管轄的地方只有內地的十幾個行省。清朝取得全國統治權後,大力經營邊疆,在東北阻擋住了俄國的入侵;在西北,經過長期戰爭摧毀了準噶爾割據勢力;又安撫了內外蒙古,平定了天山南北;在西藏,對政教事務進行改革,驅逐了廓爾喀入侵;在西南,大規模地改土歸流;還招降鄭氏,統一了台灣。經過清朝的長期努力,原來處在分裂狀態的中國重新統一,邊疆敉寧,版圖鞏固。在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清朝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明確了邊疆地區的歸屬,增強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一百多年,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共御外侮,至今以社會主義統一國家屹立於世界,這和清朝長期致力於統一事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清朝在歷史上既有光輝的貢獻,也有反動、落後的一面。清朝政權是滿漢統治階級的聯合專政,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無情的鎮壓,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極為嚴重。在高度集權的統治下,清政府實行高壓政策,濫施專制淫威。雖標榜崇文興學,纂修典籍,優遇文士,但鉗制言論,禁毀書籍,屢興文字獄,造成知識界不敢議論政治、研究現實的沉悶局面。在對外政策方面,又自我孤立,虛驕自大,執行閉關政策,限制中國人和外國接觸交往,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清朝前期的治績,十分突出,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但如果同當時世界上一些先進國家比較,則政治、經濟、文化成就可謂處於相對停滯狀態。當時,西歐正在經歷政治革命和產業革命,生產力突飛猛進,英國以富厚的國力稱雄於世界;美國發生獨立戰爭,建立了新國家;法國發生1789年的大革命,掃蕩了本國以至歐洲的封建制度,大批啟蒙思想家宣揚自由、民主,科學技術獲得迅速的進展。但中國卻在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酣睡,不了解外部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日益落後,和西歐的差距日益拉大,這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到了鴉片戰爭時,英國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門戶,貌似強大的清王朝露出了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從此,外國侵略者蜂擁而入,掠奪各種權利;外國的商品大量輸入,侵蝕和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使廣大農民和小手工業者破產失業;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束縛了中國人民,嚴重損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利益。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地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曾企圖振作自強,引進外國的槍炮船艦、機器鐵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它只能勉強地做些枝節的改變,而頑固地拒絕根本性的變革。因此,不但不能扭轉國家貧窮衰弱的局面,而且在列強進一步侵略面前,不斷地敗退、妥協、求降,暴露了自己的腐敗無能,使國家和民族處在帝國主義瓜分宰割的危機之中。中國的先進志士們懷著愛國憂時的熱忱,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帝反封建鬥爭。他們經過長期艱苦的探索,付出流血犧牲的代價,尋找著拯救國家、振興民族的道路。他們認識到,清朝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只有推翻這個腐敗的賣國政府,進一步實現變革,中國才可能得救。20世紀初,全國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巨大浪潮,在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的領導下,清朝政府終於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清朝的覆滅雖然並沒有解決中國的根本矛盾,但在中國大地上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帝制。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偉大勝利。

(戴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