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清朝的思想文化

清初的學術思想

清代的思想文化,豐富絢麗,流派眾多,人才輩出,在許多領域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清初,一度產生幼弱的民主啟蒙思想,但由於生產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清朝的思想高壓政策,進步思想未能得到正常發展,思想文化界仍不能衝出儒家的樊籠。

清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最活躍、最繁榮的時期之一,出現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顏元等為代表的許多傑出學者。他們經歷了明末農民大起義和清兵入關的變亂時代,身受亡國破家之難,認識到明王朝的腐敗和封建理學的虛偽空疏,以犀利的筆鋒、奔放的熱情,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宣揚經世務實的思想,治學嚴謹,勇於創新,闡發了深刻而新穎的政治觀點、哲學觀點,開創了與宋明理學相對立的新思潮、新學風。

黃宗羲、唐甄在反對封建專制主義方面走在最前列。他們所著《明夷待訪錄》《潛書》,論證了專制君權的起源和實質,揭露了歷代專制帝王的昏淫殘暴,並希望通過學校議政,加強法治或實行地方分權來限制君主的專制權力。這雖然是難以實現的幻想,但他們的言論,如電掣雷鳴,震撼了窒息已久的思想界。顧炎武提倡務實致用,「多學而識,行必有果」,並注重調查研究,廣求證據,開闢了新的治學途徑。顏元講求「實學」,強調「躬行踐履」,主張講求功利,匡時濟民。他們的思想和實踐有力地影響了後世的學風。王夫之發展了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哲學傳統,批判了「道在器先」「道本器末」的唯心論,精闢地指出:「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就是說離開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就無所謂規律、理念。他又指出自然界和社會是「生生不息、變化日新」的發展過程,初步用辯證的觀點去觀察世界,研究事物,把中國的唯物主義思想提高到了新的水平。他還解釋天理和人慾的關係,說「私慾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人們的合理慾望。方以智也是一位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並和哲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清初思想家在歷史學、地理學方面也作出了貢獻。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在他的影響下,繼者踵接,如萬斯同、全祖望、邵晉涵及稍後的章學誠,形成了以研究歷史著稱的浙東學派。顧炎武作《天下郡國利病書》,論列山川形勢、城邑關津、古今變易,開地理研究之先河。以後胡渭、閻若璩、顧祖禹、齊召南均曾致力於歷史地理的研究。

理學

宋元明清時期以討論理氣、心性等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二程、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即程朱理學。理學討論的主要問題有:本體論問題,即世界萬物的本原問題;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係問題;認識論問題,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看,主要有以下派別:張載為代表的氣一元論哲學;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哲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一元論哲學;邵雍為代表的象數學。與理學有聯繫的,還有北宋時的王安石,他的學說被稱為「新學」。

清初思想家對現實持激烈的批判態度,他們大多數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同時對清朝奉為官方哲學的程朱理學,口誅筆伐,指責理學家是「奴君子」「優孟衣冠」「亡國之學」「禍烈於蛇龍猛獸」。他們健筆凌雲,激揚風氣,盡情鞭撻封建末世的諸多弊端,提出新穎的見解,使當時的思想界十分活躍。

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清初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況尚不能使思想界得到充分發展。當清朝重建起封建政治體制,加強了對思想的控制,後繼的思想家們也不得不隨之轉向。如閻若璩、胡渭繼承了清初務實的學風,博學多識,不尚空談,而研究方法則趨細密,只在詮釋古籍、辨別真偽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績。閻若璩考證《古文尚書》為偽書,胡渭考證《河圖洛書》為晚出,廓清了封建學術界長期的迷信盲從,但在清朝的高壓政策下,他們埋頭古籍,變得謹小慎微,失去了前輩思想家那種干預現實、評議朝政、臧否人物的戰鬥精神。

《古今圖書集成》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例最完善的一部類書。原名《古今圖書彙編》。初由誠郡王(胤祉)命其門客陳夢雷纂集,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成書。雍正時,又命蔣廷錫等重新編校,刪去胤祉、陳夢雷等人姓名,改為此名。全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約一億六千萬字。該書綜合了清代所能見到的有關古籍中的資料,按類編排,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六編;每一編之下又分成若干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再分部,共六千一百零九部;每部都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的順序,把中國幾千年的史料和有關人物,用簡單的條目統貫起來。所輯錄的古籍,整部、整篇或整段抄入,很少改動。引證詳註出處,便於查對原書。

清朝為了鞏固思想統治,籠絡知識界,大力尊孔崇儒,給孔子加上「大成至聖先師」的尊號。儒家思想是理政、治學、處世、待人的標準,程朱理學又被視為孔子的真傳、儒學的正統,因此朱熹備受尊重,四書及五經中的一部分均以朱熹的注釋為準。清朝的統治安定以後,大規模編纂書籍,最著名的有《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和《四庫全書》(七萬九千餘卷)。《四庫全書》收集歷代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三千四百餘種,其中有很多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已經失傳的書籍,包羅宏大,豐富浩瀚,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之總匯。但在編纂過程中,清政府對全國圖書作了一次大檢查,大批書籍被認為對清朝統治不利,歸入悖逆、違礙之列,遭到銷毀或篡改。

除了傳統的儒學以外,很多外國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文化,包括數學、天文、曆法、物理、醫藥、地圖繪製、武器製造、繪畫、建築,等等,編寫了一些書籍。康熙帝本人還學習過西方科學,但清廷未用力提倡,知識界沉溺在儒家經典中,不了解西方科學的內容和價值。

清朝對文化思想的控制十分嚴厲,發生了許多次文字獄,懲治極重,株連極廣。康熙時有庄廷鑨《明史》案,雍正時有呂留良、曾靜案。乾隆時,文字獄更多,獲罪的人大多是下層知識分子。他們或腹有牢騷,愛發議論,或僻居鄉村,不知忌諱;或亂上條陳,干祿倖進;或吟詩作文,用字不慎。這些都招來了殺身破家之禍。這些案件多是捕風捉影,望文生義,濫殺無辜,以確立封建專制統治的淫威。哪裡發生了重大的文字獄,地方官也要受處分。因此官吏們稍見文字違礙,即捕人抄家,羅織罪狀,株連寧多勿少,處理寧嚴勿寬。文人士子,惴惴自危,不敢議論當代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也不敢編寫歷史、研究現實,只得埋首故紙堆中,消磨智慧和志氣,使知識界思想麻木,萬馬齊喑。文字獄造成了嚴重的恐怖氣氛,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有害的。

文字獄

明清時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置的刑獄。明文字獄始見於洪武七年(1374)。時蘇州知府魏觀將新府衙建於張士誠宮殿舊址,高啟作《上樑文》中又有「龍蟠虎踞」四字,因此觸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諱而被殺。明初文字獄貫穿洪武一朝,是明太祖朱元璋為推行文化專制統治所採取的極端手段,並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所效法。清代文字獄,一般以康熙二年(1663)的庄廷鑨《明史》案為起始,在康、雍、乾三朝的百餘年間,文字獄多達上百起,且愈演愈烈。清代前期文字獄的冤濫,極大地桎梏了學術思想的發展,助長了阿諛奉承、誣告陷害之風,是歷史發展中的濁流。到乾隆末葉文字獄趨於平息。

漢學的興起

由於清廷文化政策的嚴格控制,知識分子既不滿於作為官方哲學的理學,又不敢評論政事、研究實際,只得把智慧和精力專註於整理、注釋古籍。乾隆時,漢學興起。這一學派以儒家經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考其真偽,正其訛誤,辨其音讀字義,校勘異同。他們做了許多踏實的基本工作,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長期流傳中產生的錯漏、誤解和故意的篡改。在治學的態度、方法上,強調博學多聞,尊重客觀事實,力戒主觀武斷,運用歸納法,重視證據,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明理學讀書但觀大意,隨意發揮,游談無根,注重內心修省的弊病。

漢學中有兩大派別:⑴以惠棟為代表的吳派,尊信和固守漢代儒者的說經。他們認為,漢人離古不遠,遺說尚存,要弄清古代聖賢的經典,必須遵循漢儒的註疏詮釋。惠棟專精《周易》,對漢人的遺說搜輯研究甚勤,而較少發揮自己的見解。所以這一學派被統稱為「漢學」,以與專治理學的「宋學」相區別。其他學者有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