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清朝的覆亡

清政府的「新政」

帝國主義列強允許慈禧太后從西安迴鑾,在北京重建統治,慈禧因而對帝國主義感恩戴德,往往唯命是從。「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成為當時清政府重要的對外政策。列強要求清政府調整機構、政策,進一步實現政權的買辦化。慈禧也就打出了不久以前還在拚命反對的「新政」「變法」的招牌,以此酬答列強的要求,消弭正在興起的革命浪潮。光緒二十七年(1901)成立督辦政務處,以籌劃和推行「新政」。劉坤一、張之洞、袁世凱等紛紛上書,獻計獻策。

新政涉及各個方面,在政府機構上,按《辛丑條約》的規定,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裁撤一些冗閑重複的機構,增設商部、巡警部及財政處、學務處。光緒三十二年進一步改變從前部院衙門的結構,以外務部、民政部、度支部、學部、陸軍部、法部、農工商部、郵傳部取代從前的六部。軍事上,決定編練新軍,設立練兵處,計畫編練全國常備軍三十六鎮。實際上到清朝滅亡時共練成新軍十四鎮,十八個混成協及禁衛軍一鎮,約十六萬人。經濟上,振興商務,獎勵實業,擬訂商律,設立商會,保護資產階級和華僑資本家。頒布礦務、鐵路、公司、銀行等各種章程,又統一度量衡,成立大清銀行,改革幣制,廢除銀兩,確定以銀元為貨幣單位。在文化教育上,將各省書院改為大、中、小學堂,頒布學堂章程,規定學制。光緒三十一年廢止了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一切士子均由學堂出身。社會各個階級階層辦學的積極性很高,學堂的建立猶如雨後春筍,出國留學受到資助、鼓勵,並給予進士、舉人出身。在法律方面,仿效西方國家的法制,編訂新法典和單行法規,刪除凌遲、梟首、緣坐、刺字等酷刑峻法。

在這些「新政」中,清政府最重視的是練兵籌餉,以增加收入,鞏固統治,其他方面多屬表面文章。儘管這樣,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的變革,畢竟為長期停滯的社會機制帶來了一些活力,擴大了帶資本主義性質的新生力量,加強了新勢力對舊勢力的衝擊,實際上為反對和顛覆清朝統治作了準備。

在辦理「新政」中,袁世凱的北洋集團乘機崛起,形成了近代軍閥勢力。袁在小站練兵,採用德國的操練方法,聘用德國教官,全軍訓練嚴格,裝備精良,為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端。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受命辦理練兵、外交、鐵路、商務等,權傾朝野。他在原有軍隊的基礎上,練成北洋新軍六鎮,號稱勁旅。其軍官都經過陸軍學堂的訓練,但軍內保持淮軍「兵為將有」的傳統,重要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都是袁的心腹。袁世凱還多方拉攏官僚、文士徐世昌、唐紹儀、趙秉鈞、梁士詒等,向內政、外交、財政、實業、路礦等領域滲透,形成龐大的勢力集團。北洋集團背後有帝國主義支持,軍隊、企業中聘用外國教官、顧問,袁本人和各國公使交往甚密,因此在帝國主義心目中,袁世凱是能夠維持統治秩序的最有實力的人物。袁世凱又和慶親王奕劻勾結,使用賄賂,贏得其支持。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死去,宣統帝(即溥儀)即位,醇親王載灃攝政,袁世凱被罷黜家居,但他多年卵翼的北洋集團依然存在。武昌起義後,清朝幻想利用袁的實力鎮壓革命,不得不請袁出山,付以全權。袁世凱依靠北洋勢力,投形勢之機,代替了清政府,排斥了革命派,再次成為最有實權的人物。

孫中山與中國同盟會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下,一部分最先進的愛國志士很早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代表人物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廣東香山人,出生於農民家庭。早年在美國檀香山(今美國火奴魯魯)學習,接受資產階級教育,後回國行醫,目睹政局日非,痛恨腐朽賣國的清政府,立志救國濟民。光緒二十年(1894)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次年,他以香港為據點,籌劃發動廣州起義,因事機泄露而失敗,被迫逃往國外。百日維新失敗後,又在廣東惠州發動起義。那次起義雖被鎮壓,但影響很大。

光緒二十八年,留日學生集會紀念明朝滅亡二百四十二周年,上海出現愛國學社。翌年,因俄國不肯從東北撤兵,上海、北京的學生集會抗議。東京留學生尤為激昂,組織拒俄義勇隊,回國請願。上海和東京陸續創辦許多報紙刊物,反對專制,批評時政,宣傳革命。其中,革命青年鄒容以通俗而犀利的文筆寫《革命軍》一書,揭露清朝的黑暗統治,熱情呼喚「開創中華共和國」;章太炎(即章炳麟)在《蘇報》上發表許多文章,尤以《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影響為大,駁斥康對革命的誣衊,揭露了他的保皇反動面目。還有陳天華寫《警世鐘》《猛回頭》,指出清政府賣國的本質,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清政府和外國侵略者。

在革命思想傳播的基礎上,出現了許多革命組織。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海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設立許多支部,出版許多報紙,並和康有為的保皇党進行論戰。光緒二十九年(1903)湖南青年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次年,江浙知識分子蔡元培、章太炎、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這兩個組織都聯絡會黨,策劃反清起義。後因起義失敗,很多人跑到日本。還有湖北的青年組織「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在當地新軍中宣傳革命。

光緒三十一年(1905),孫中山從歐洲到日本東京,與黃興、宋教仁等創立中國同盟會。該會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為綱領,推舉孫中山為總理。總部設於東京,國內和海外設立分會和支部。一年後,會員已超過一萬人,其中以知識分子占多數,也有下層的會黨和海外華僑。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熟的標誌。同盟會出版了自己的機關報《民報》,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十六字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民族主義即是用暴力推翻清朝政府,避免列強的侵略和瓜分;民權主義即是廢除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民生主義即是實行土地國有,以改良的方法解決土地問題,防止貧富懸殊。

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民報》為陣地,和以《新民叢報》為陣地的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爭辯。革命派以有力的論據、雄辯的邏輯、犀利的筆鋒,闡明進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揭露清朝政府是民族壓迫、專制橫暴、反動賣國的政府,駁斥了種種保皇的謬論,為革命高潮的到來作了輿論準備。

同盟會成立後,把發動武裝起義、推翻清朝政府放在首要的日程上。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起,同盟會先後在各地發動了萍(鄉)瀏(陽)醴(陵)起義等一系列起義,還組織了多次暗殺清朝官吏的活動。但革命派領導的這些起義,規模較小,時間較短,計畫不夠周密,又有很多在沿邊省區,缺乏接應,很快被清軍鎮壓。但鬥爭連續不斷,屢挫屢奮,鍛煉了革命派的力量,表現了他們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和革命派發動武裝起義同時,全國範圍爆發了大規模的群眾自發鬥爭。有反教會鬥爭,有反對苛捐雜稅的鬥爭,還有搶米風潮。這些群眾鬥爭缺乏組織、綱領,具有很大的自發性,但波及的地區普遍,發動的次數頻繁,參加的群眾廣泛,使清朝統治的基礎發生了動搖。

收回利權運動

針對帝國主義瘋狂掠奪在華的鐵路修築權和礦山開採權,中國人民展開了收回利權的愛國運動。美國合興公司攫取粵漢路權之後,違約將股票轉讓給比利時銀團。湖南、湖北、廣東人民要求「廢約自辦」,聲勢浩大,迫使美國合興公司作出讓步,在勒索六百多萬美元贖款後,同意廢約。江浙人民則為收回蘇杭甬路權,和英帝國主義進行鬥爭,自行集款築路。清政府先是執意向英國借款修築,遭到兩省人民的堅決反對。後來怕激起「民變」,將英國借款移作別用,允許蘇杭甬鐵路歸為商辦。山西人民為了從英國福公司手中收回採礦權,經過反覆談判,在償付贖款後收回了平定、孟縣(今河南孟州)、潞安(治今山西長治)、澤州的煤鐵開採權。在轟轟烈烈的收回利權運動中,還收回某些路礦的部分權益。如津浦鐵路、廣九鐵路、滬寧鐵路,以及安徽銅官山煤礦,浙江衢、嚴、溫等處煤鐵礦,山東中興煤礦,四川江北廳煤鐵礦,奉天錦西煤礦等。帝國主義儘管不甘心吐出既得利益,但面對聲勢浩大的群眾運動,不得不稍稍改變策略,在勒索大量贖款以後,交回部分利權,以緩和反抗。收回利權運動是廣大群眾為保衛國家、民族的利益、主權而進行的愛國主義的鬥爭。

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於美國國內歧視和虐待華僑、華工,廣州、上海工商界集會抗議,通電全國,號召抵制美貨。全國各城市紛紛響應,形成廣泛的群眾性的反美愛國運動,時間持續將近一年,給美帝國主義以重大的打擊,使其對華貿易額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