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太平天國起義、清統治格局的變化

太平天國起義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已在中國南半部爆發。它是18世紀以來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產物。

建立政權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今廣東廣州花都區)人,出身農家,在科舉考試落榜之後,接觸到西方的傳教書籍,逐漸離開傳統的儒家信仰,接受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勸人信拜上帝。他與馮雲山深入廣西桂平紫荊山區傳教,在貧苦人民中獲得了大批信徒。洪秀全創作了一系列宗教作品,揭露現實的黑暗,宣傳平等的理想,提出「斬邪留正」,號召農民起來反對清朝封建統治。信奉的群眾越來越多,和地主階級的團練武裝發生激烈衝突。拜上帝會發展成一支強大的力量,形成了以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為首的領導核心。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的誕辰),拜上帝會起義於清朝統治相對薄弱的廣西金田,建號太平天國。後與清軍在紫荊山區鏖戰九個月,北上攻克永安州,出廣西,入湖南,隊伍日益擴大;又獲得大批船隻,建立水師,提高了行軍速度,進入湖北,攻克武昌,順長江東下,破九江、安慶。咸豐三年(1853)攻克南京,定都於此,改名為天京。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建立各級政權,頒布規章制度,制定軍法,申明紀律。《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廢除土地私有制,將土地平均分配給群眾耕種,建立農村公社式的社會基層組織,以達到農民理想中的「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這種絕對平均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太平天國以後也沒有採取過分配土地的措施。但《天朝田畝制度》的提出,反映了世世代代農民對土地的強烈渴求,並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吸引廣大農民參加鬥爭的作用。

北伐與西征

太平天國的勝利進軍使清王朝陷入極度的驚慌恐懼之中,清將向榮、琦善分別組成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在天京附近駐紮和窺伺。但腐敗的八旗、綠營、募勇都不足以構成太平天國的重大威脅,太平軍在天京站穩腳跟後,繼續發動攻勢,分兵北伐和西征。

北伐軍由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經江蘇、安徽、河南、山西至直隸(約今河北),屢敗清軍,前鋒進至天津附近。但人數太少,遠距離無後方作戰,得不到增援,加以氣候寒冷,衣食供應困難。而清廷調集大批軍隊聚集在北京附近,以眾擊寡,以逸待勞,北伐軍不得已從天津南撤。天京方面雖然派出援軍,但倉促招募,未經訓練,在山東潰散。北伐軍糧盡援絕,南撤到直隸的連鎮和山東高唐州,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

太平天國進行北伐的同時,分兵西征,溯長江而上,佔領安慶,圍攻南昌,進入武漢,但在咸豐四年進軍湖南時,遭到曾國藩湘軍的頑強抵抗。

與湘軍、淮軍之戰

曾國藩在太平軍從廣西進入湖南時,以禮部侍郎丁憂家居,旋奉旨組織團練。他糾集當地地主階級的力量,在軍事上別樹一幟,創立湘軍。多用湖南人,並以綱常名教籠絡人心,對抗太平天國的宗教異端。將領大多是受程朱理學教育的儒生,士兵招募青壯年農民。將領自擇營官、哨官,自募士兵,在軍營中建立個人的隸屬關係,形成了以族戚、同鄉、同學為紐帶的戰鬥力很強的地方軍隊。湘軍還很重視水師,自造戰船,購置洋炮,訓練水手。此後,左宗棠統率的老湘軍、李鴻章統率的淮軍(用安徽人),其建軍宗旨、編組原則基本上都和湘軍一樣。湘淮軍是鎮壓太平天國、支持晚清政權的主要武裝力量。

曾國藩(1811~1872)

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居武,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歷任內閣學士,禮、兵、刑、吏等部侍郎。咸豐二年(1852)仿明戚繼光營制,招募鄉民,編練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十年,授兩江總督,屢敗太平軍。同治三年(1864)六月攻佔天京。曾國藩因之封一等侯爵。同治元年設軍械所於安慶。後又和李鴻章在上海設置江南機器製造局,仿造外國軍火,裝備湘軍、淮軍。清代洋務運動自此開始。四年春,奉命督辦直隸(約今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北上鎮壓捻軍,無功而返。病逝後,謚文正。他的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後期領袖,後人輯有《曾文正公全集》。

咸豐四年(1854)湘軍與太平軍戰於湖南,太平軍失利,節節敗退。湘軍奪取武漢,沿江東下。兩軍大戰於江西湖口。石達開指揮作戰,擊敗湘軍,將其水師切斷成兩截。曾國藩困守南昌,太平軍第三次佔領武漢。接著,石達開經營江西,攻克了許多城邑,招收了大批天地會起義群眾,實力大增。咸豐六年,太平軍又擊破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在軍事上正處於順境,內部矛盾卻在激化。東王楊秀清大權在握,他雖然很有才能,建立了卓著的功績,但驕奢日甚,凌虐同僚部屬,甚至假天父下凡之名,要責罰洪秀全,並要逼洪封自己為萬歲。北王韋昌輝表面順從而積怨於心,他利用洪楊之間的矛盾,突然舉兵殺死楊秀清,並株連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將士,引起群眾的憤怒。洪秀全順從群眾的要求,殺了韋昌輝。此後,石達開又遭洪秀全的猜忌,帶兵出走,轉戰西南,最後在四川大渡河畔全軍覆沒。

太平天國內訌後,精銳盡喪,致使有利的軍事形勢發生逆轉。重要城市武漢、九江、廬州(今安徽合肥)、鎮江相繼失守。但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各族人民紛起抗清。天地會、捻軍、白蓮教、雲南和陝甘的回民,與太平軍或聯合作戰,或遙相呼應,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國,使清軍顧此失彼,窮於應付。而且清王朝內部矛盾重重,滿族親貴不信任曾國藩等漢族地方武裝,不肯委以重任,給以事權。當時又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和外國侵略者處在敵對狀態。由於這些原因,加之太平軍後期將領士兵的勇敢作戰,太平天國雖經內訌的創傷,但尚能支撐危局,和清軍長期相持。

當時,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將領,具有指揮才能,作戰身先士卒,能夠辨認形勢,團結盟軍,故屢立戰功,肩負起挽救危局的重任。咸豐八年,陳、李與捻軍聯合作戰,攻破重建的江北大營,又在安徽三河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十年,大破號稱有十萬大軍的江南大營,解除了對天京的包圍。接著,乘勝東進,席捲蘇州、常州,攻克杭州,在江浙開闢了新的局面。

起義失敗

太平天國軍事形勢雖一度好轉,但政治日益腐敗,紀律廢弛,多次發生叛亂,將領各自為政,苦樂不均,敗不相救。洪秀全深居宮內,不理朝政,刑賞不公,封爵冗濫,天京逐漸失去了權威。陳玉成、李秀成也受到猜忌。洪仁玕從香港來到天京,寫了《資政新篇》,企圖有所建樹,但他的某些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主張不被農民所理解。當太平軍逼近上海時,和外國侵略者發生了衝突。先有美國人華爾組織的洋槍隊幫助清軍。以後李鴻章在曾國藩的薦舉下,率淮軍至上海作戰,並聘用英國軍官戈登組織常勝軍;左宗棠率老湘軍在浙江作戰,也聘用法國軍官組織常捷軍。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外國侵略者就插手中國的國內戰爭,槍口轉向太平軍。太平天國不僅要抗擊以湘淮軍為主力的清朝部隊,還要抵禦外國侵略軍,局勢更加困難。

咸豐十一年,天京上游重鎮安慶經激烈爭奪後失守,清軍從四面八方逼向天京。陳玉成又在皖北被俘遇害,太平軍的西戰場瓦解。李秀成既要抵抗李鴻章、左宗棠的猛烈進攻,保衛蘇州、杭州,又要和曾國荃作戰,以解天京的圍困,左支右絀,敗局已定。他提出撤離天京、「讓城別走」的建議,未被洪秀全採納。形勢日益對太平天國不利。同治三年(1864)四月,洪秀全逝世。六月,清軍攻破天京,李秀成在突圍時被俘遇害。幼天王洪天貴福也在江西被俘殺。太平軍余部在李世賢、汪海洋的率領下轉戰江西、福建、廣東,被清軍擊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遂告失敗。

全國範圍的反清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全國各族人民掀起規模浩大的反清大起義。起義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時間持久,鬥爭激烈,相互策應,聲勢為歷史上所僅見。

早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前夕,湖南、廣東、廣西的天地會十分活躍,山堂林立,起義隊伍很多。這些零散的起義軍,掩護了正在醞釀中的太平天國起義。太平軍在金田崛起並北上進軍後,各地掀起抗清高潮。其中著名的如上海小刀會劉麗川起義,攻克上海和附近地區,戰鬥達一年半之久;福建小刀會黃得美、黃位,紅錢會林俊等起義,攻克漳州、廈門,使「全閩震動」;廣東天地會陳開、李文茂起義,包圍廣州十個月,以後進入廣西,建立大成國;廣西天地會朱洪英、胡有祿起義軍進入湖南、江西,一部分隊伍參加了石達開的太平軍。太平軍進行北伐,皖北捻軍紛起響應。咸豐五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