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明朝的文化和科學技術

哲學

明初期,鞏固封建統治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程朱理學,仍然占支配地位,封建帝王對它也大為提倡。洪武、建文時的御用學者宋濂和他的門人方孝孺,被稱為「程朱復出」。在明成祖主持下所編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以程朱理學為依據,考試者不能離開攻讀朱熹註解的《四書集注》和他對《五經》的見解,否則就會造成「鳴鼓而攻之」的局面。英宗正統以來,明朝的政治統治有所動搖,農民起義四起,明王朝受到威脅。正統時,著名理學大師薛瑄、吳與弼等在學術思想上認為程朱之學已無發展餘地,但在政治上,薛瑄見於謙之死而不論救,吳與弼則投入石亨門下,他們的作為又為士大夫所不齒。這使得封建統治者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尋找新的理論,以挽救地主階級面臨的社會危機。於是出現了以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的王學。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體系十分龐雜,他繼承南宋大儒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又受到佛教的禪宗影響,稱自己的著述是「孔門正法眼藏」。他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但又反對程朱理學的作為封建道德準則的心外之理,認為理是在心內的。他在晚年還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只要通過內心的反省,就能「去人慾,存天理」,使心中固有的天賦觀念更多地發揮出來。根據這個理論,他還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要勞動人民按著儒家的封建道德去思維和行動,甘心受封建剝削階級的統治。但作為封建社會後期的儒家人物,王守仁的思想脫離程朱理學的派系,對解除士子思想束縛,大膽進行思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與王守仁同時,有兩位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一是羅欽順,曾任翰林院編修;一是王廷相,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們受北宋張載「氣論」的影響,都以「氣」的理論來反對「理」與「心」,主張物質的氣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氣中,氣有變化,附屬於氣的理也有變化。這是對主客觀唯心論的批判。他們反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論,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反對王守仁的致良知。正德九年(1514)羅欽順在南京與王守仁進行當面爭辯,以後又在泰和爭辯或通信爭辯,強調天地萬物絕非心的產物。羅欽順、王廷相和王守仁主觀唯心論的鬥爭,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有所貢獻的。

王守仁(1472~1529)

明朝大臣、哲學家。初名雲,字伯安。曾隱居紹興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兩廣總督兼巡撫。王守仁既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又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他發展了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和南宋陸九淵合稱陸王學派,與程顥、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並立,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明嘉靖、隆慶、萬曆之際,王學大盛。隆慶以後,王學逐步向下層轉移,開始出現左派和右派。王學左派以王艮、顏鈞(山農)、梁汝元、何心隱、李贄為代表,他們不僅更加反對程朱理學,而且對君主專制政體和封建禮教也有微詞。王艮等比較接近人民、同情人民,他們的學說已經多少改變了原來鞏固封建統治的性質,被視為異端,特別是李贄,被人稱為「異端之尤」。

明後期,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東林黨人並非只坐談心性,他們要求搞實學,要經世致用,有所作為。在學術上,他們還主張調和程朱理學和王學,是程朱理學和王學的調和派。

明末清初之際,社會動蕩激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極為尖銳,反映在思想上,出現了許多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學者,他們大都反對空談,傾向於講習經世致用之學,並具有反對專制主義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思想。當時著名的學者有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唐甄、傅山、陳確等人。王夫之從哲學上系統地駁斥了王守仁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說,揭露其心學「陽儒陰釋」的本質。他主張從進化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反對君主過分專制,要求改革政治,還提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產,而應當歸耕者所有的主張。黃宗羲接受王守仁心外無理的哲學,但又肯定了「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觀點。他對專制的暴君政治和現存的封建秩序進行了激烈的批判。顧炎武在哲學上繼承二程和朱熹的思想,也宣傳張載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對王學空談心性道德的弊病給予嚴厲的批判,為矯正王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惡習,他在治學方面力求考訂經史,養成實事求是、踏實鑽研的學風,反對當時專制主義的政治,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士子要做到「博學於文」和「行已有恥」,還提倡要有民族氣節。

文學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詩文

明初開國時,劉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詩人高啟所著古詩更是膾炙人口。永樂北遷後,詩文大都趨向文筆工整,辭章藻麗,內容多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為解縉、三楊所提倡,帝王宮廷所支持,稱「台閣體」。正統時,大儒薛瑄等仍以台閣體相標榜。但台閣體大都為應制、應酬之作,缺乏活力,逐步為一部分士大夫所不滿,至弘治時,被稱為擬古派的復古運動應運而起。

擬古派的文學復古運動前後掀起兩次高潮,時間達百餘年之久。第一次高潮稱為前七子時期,從弘治時開始。代表人物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而以李、何為首。他們樹起「復古大旗」「文稱左遷,賦尚屈宋,古詩體尚漢魏,近律則法李杜」,理論上以「文必秦漢,詩比盛唐」相號召。第二次高潮從嘉靖時起,稱為後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而以李、王為首。李文所作至「一字一句摹擬古人」,王世貞影響更大,天下無不爭效其體。在政治上,「前後七子」,大都是反權貴的,他們在官僚地主中屬於中、小地主階層。在文體上,擬古派反對台閣體,可以說是一種文學的改革運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則成為保守派,阻滯了文學的發展。明中期的文學領域中,從沈周開始,直至正德時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都是中小地主階層的在野派,他們不僅精於詩文,且擅長詩、畫,唐寅才華橫溢,其狂放不羈在封建社會中也是罕見的。他們受商品經濟發展新興市民階層勃興的影響,企圖擺脫傳統文學框架的束縛,頗有朦朧的個性解放的特點。

在嘉靖時極力反對擬古派而又獨來獨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順之、歸有光等人,在四川還有楊慎等。

萬曆時,堅決反對擬古派復古運動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壇興起。後兩派都是湖廣的文學流派。公安派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而以袁宏道最為突出;竟陵派有鍾惺和譚元春。公安派是擬古派的死敵,此派一洗學人追尚擬古派的局面,為文為詩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公安派與李贄、湯顯祖為至友,習性、好尚皆有相同相通之處,也都具有一定的叛逆意味。

小說

明代的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中最著名的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水滸傳》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創作的,是根據宋元以來有關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話本和雜劇編寫而成。作者塑造了各種不同性格的反抗者的典型形象,歌頌了農民戰爭和農民英雄,同情他們「逼上梁山」的悲憤的遭遇。此書對長期受地主剝削壓迫的農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別是對明末農民起義有深遠的影響。水滸的故事在各地廣泛流傳,有的演為戲文,或從說書人的口中傳播開來。羅貫中根據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寫成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根據歷史編成的小說。書中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複雜錯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塑造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的形象。吳承恩的《西遊記》通過各種神化的故事和人物,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明統治者的腐朽以及封建社會的醜惡現象,同時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堅決向一切災害困難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品質。但作者還不能擺脫「佛法無邊」和「輪迴」「報應」等宿命論的思想。署名蘭陵笑笑生撰的《金瓶梅》,較深刻地刻畫了封建社會中大商人、土豪劣紳家庭的驕奢淫侈生活以及他們勾結地方官僚和最高權貴的罪惡活動。所寫還有世俗的風土人情。但淫穢行為和變態心理的描繪使該書減色不少。明代長篇小說比較著名的還有《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三遂平妖傳》《禪真逸史》等。此外,明代的短篇白話小說「三言兩拍」,即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更為膾炙人口。「三言兩拍」中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其中某些篇章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反對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對男女之間的自由愛慕寄予充分的同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