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元昊建國及歷朝概況

元昊建國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李德明死,長子李元昊嗣位。李元昊對其父臣屬宋朝早懷不滿。即位後,改姓嵬名氏,發布禿髮令,以恢複本民族舊俗;積極整飭軍政,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1034年,始建年號開運,繼改廣運,攻宋府州(今陝西府谷),在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擊敗宋軍;次年攻打湟水流域的吐蕃首領唃廝羅,經過苦戰,取得勝利。大慶元年(1036),頒行新制西夏字。又發兵鎮壓肅(今甘肅酒泉)、瓜、沙(今甘肅敦煌東)三州的回鶻反抗勢力,並回師取蘭州,南至馬銜山(今甘肅臨洮北),築壘戍兵,以截斷宋與吐蕃的交通。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嵬名元昊正式稱帝(景宗),國號大夏,又自稱「邦泥定國兀卒」。西夏語「邦泥定國」意即「白上國」,「兀卒」意即「青天子」。這時夏國的領域,東臨黃河,西盡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迄蕭關(今寧夏同心南),北抵大漠。除保有夏、銀、綏、宥、靜(今寧夏靈武境)、西平府、鹽、會(今甘肅靖遠東北)、勝(今內蒙古准格爾旗十二連城)、甘、涼(今甘肅武威)、瓜、沙、肅諸州外,又將部分重要鎮堡升置洪(今陝西靖邊南)、定(今寧夏平羅東南)、威(今寧夏同心境)、懷(今寧夏銀川東南)等州。

西夏景宗稱帝後,與宋連年交戰。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四年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五年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三次大戰役中,夏兵大敗宋軍。六年,遼敦促西夏停止對宋用兵。夏國的內部也因戰爭而遭受損失,遂於次年與宋達成和議。元昊以夏國主名義稱臣;宋每年給予「歲賜」銀、絹、茶、采二十五萬五千兩、匹、斤;改所賜敕書為詔而不名,許夏國自置官屬;置榷場於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及鎮戎軍高平寨(今寧夏固原),唯不許青鹽入宋境。同年,夏遼關係激化。遼興宗親率大軍,三路渡河,深入夏境。夏人堅壁清野,乘勢縱擊。遼軍潰敗。元昊在重創遼師後,與遼議和。從此形成北宋、遼、夏三足鼎立的局勢。

統治集團內部鬥爭

從西夏景宗李元昊到崇宗乾順四代中,統治集團內部不斷發生皇族與後族的鬥爭,以及奉行漢禮或蕃禮的矛盾。

夏國是以党項族為主體,並包括漢族、吐蕃、回鶻等民族的多民族政權。從中唐、五代以來,党項部落內家長奴隸制迅速向早期封建制即領主封建制過渡。西夏景宗李元昊為了強化自己的統治權力,一方面效法漢官儀式,藉以提高君權;一方面又蓄意保存和發揚党項固有的淳風悍俗。集中皇權與堅持享有平等議政舊俗的貴族領主勢力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這些守舊的貴族、領主多是與皇族世通婚姻的後族。西夏景宗對於這些顯貴氏族首領,如衛慕氏族、野利氏族都進行鎮壓。西夏景宗先有妻野利氏,生子寧凌噶;復納妻沒藏氏,生子諒祚。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任國相的沒藏訛龐(沒藏氏之兄)唆使寧凌噶刺殺西夏景宗,然後又乘機殺害寧凌噶及其母野利氏,與大將諾移賞都等共立年幼的嵬名諒祚為帝(西夏毅宗)。沒藏氏為太后,與其兄訛龐盡攬朝權。延嗣寧國元年(1049),遼興宗乘西夏景宗新死,大舉親征,但為夏軍所敗。

都五年(1061),訛龐父子陰圖殺害西夏毅宗李諒祚,子婦梁氏先期告發,毅宗在大將漫咩支持下,擒殺訛龐父子,盡誅其家族,廢皇后沒藏氏(訛龐女),納梁氏為後,以後弟梁乙埋為國相。西夏毅宗下令停止使用蕃禮,改行漢禮,並向宋請求書籍及宋廷的朝賀儀式。拱化元年(1063),他改用漢姓,恢複姓李。

拱化五年,毅宗死,子李秉常(惠宗)繼位,年僅七歲,母梁太后攝政,梁乙埋任國相。他們一反毅宗所為,廢止漢禮,恢複蕃禮。梁氏集團在天賜禮盛國慶二年(1070)大舉攻宋,游騎進抵慶州城下。次年,宋襲據羅兀城(今陝西米脂北),夏國乞遼師為援,全力攻奪宋沿邊城堡。宋任王韶經營熙河路地區,有力地改善了在夏國右側的攻防形勢。

大安二年(1076),西夏惠宗親政,又下令以漢禮代替蕃禮。這項措施雖得到皇族的支持,但遭到朝中後黨的強烈反對,無法實行。七年,惠宗圖藉助宋朝弱梁氏勢力,梁太后得知,將惠宗囚禁。擁帝將領擁兵自重,不聽梁氏號令;保泰軍統軍禹藏花麻籲請宋出兵討伐。宋五路進兵。夏軍堅壁清野,引敵深入,在西平府擊敗宋軍,然宋猶佔據銀、石、夏、宥諸州之地。八年,宋在銀、夏、宥三州交界地修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西北)。夏軍來攻,城陷,宋軍損失慘重。梁氏集團迫於擁帝勢力的強大,次年又讓惠宗複位。天安禮定元年(1086),惠宗死,三歲的幼子李乾順(西夏崇宗)即位。母梁氏(梁乙埋之女)當政。梁乙逋與皇族嵬名阿吳、大將仁多保忠三大家族分攬朝權,互相傾軋。天祐民安五年(1094),嵬名阿吳、仁多保忠等聯合,在梁太后的支持下,殺了擅權驕縱的梁乙逋。

皇族與後族的鬥爭,實際上體現封建專制君權和守舊封建領主貴族特權的生死鬥爭。採行漢官儀制有助於君權的發展,維護蕃禮有利於保持封建領主的固有權勢,因此這一鬥爭又表現為行漢禮與蕃禮的鬥爭。專制皇權戰勝氏族首領的共治形式,使夏國封建社會由早期的領主制進一步發展為地主制。

皇權的鞏固與封建制的進一步發展

天祐民安六年,宋宰相章惇對夏實行強硬措施,先後在沿邊修建了平夏城(今寧夏固原北三營附近)、靈平寨(平夏城南)等城寨五十餘所,且發兵連破洪州(今陝西靖邊南)、鹽州,一度攻入宥州。夏軍全力反攻平夏城,無效。宋於是在新拓的地區修建了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和天都寨(今寧夏海原南),接通了涇原與熙河兩路,遂把秦州(今甘肅天水)變為內地,鞏固了自己的邊防,對夏構成嚴重威脅。

崇宗親政以後,對外採取了附遼和宋的方針。這時,宋徽宗趙佶在位,累遣邊將進攻,崇宗求援於遼而與宋約和。雍寧元年(1114),童貫企圖借開邊以樹威,復大舉進攻西夏。從此,連年混戰。五年,統安城之戰,宋軍大敗,崇宗仍以遼國名義再次向宋請和。崇宗在國內扶植宗室掌權,消滅貴族酋豪勢力,以鞏固皇權。他積極倡導學習漢族的儀制與文化;建立「國學」(即漢學),設教授,收學生三百員,官給廩餼,以培養官僚人才;貞觀十二年(1112),又公布了按照資格任用官員的規定,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於擅長文學者也特予優待。他還確立了后妃等級及有功宗室冊封王爵的制度。

金滅遼後,元德五年(1123),崇宗向金稱臣,共同對北宋作戰。夏佔領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雲內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又攻佔震威城(今陝西榆林境)。天德、雲內兩地被金國奪去,夏又取宋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和懷德軍(今寧夏固原北)以為補償。以後,夏以藩屬禮事金,金、夏雙方劃疆而守,設榷場貿易。

大德五年(1139),崇宗死,子李仁孝(西夏仁宗)即位。仁宗母曹氏,漢人。仁宗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大慶四年(1143),下令各州普遍設置學校。又在宮廷內設立皇家學校,七歲至十五歲的宗室子弟都必須入學學習。尊孔子為文宣皇帝,令州郡興修孔廟。人慶五年(1148),又興建內學,選名儒主持講授。仁宗妻罔氏,出身党項大族,也好漢禮。人慶四年,仁宗依仿宋朝科舉制,策試舉人,立唱名法;又設立童子科,通過科舉擢用官員,限制了貴族的特權。

蕃部起義與任得敬篡國的失敗

西夏仁宗李仁孝統治時期,貴族、官僚都以奢侈相尚,對百姓的誅求克剝越來越重。官員、軍隊人數激增,僧徒遍布境內,大慶元年,夏州統軍蕭合達叛亂,以復興遼朝相號召,遣兵四齣略地,游騎直逼賀蘭山,都城震動。這次戰亂雖然被靜州統軍任得敬平定,但對夏國腹心地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三年,饑荒四起,升米百錢。四年,興慶府、夏州一帶發生強烈地震,人畜死亡萬數。地震加重了饑荒,人民紛起暴動。威州的大斌,靜州的埋慶,定州的竾浪、富兒等蕃部,多者萬人,少者五六千,所在結集,攻城掠邑。州將出兵鎮壓,都被起義者所敗。起義終於被西平府都統軍任得敬所剿滅。

任得敬原是宋西安州通判,降夏後獻女為崇宗妃(後正位為皇后)。他以後戚而鎮壓反亂有功,官位迅速上升。他通過賄賂得為尚書令,升中書令,後居國相高位,獨攬朝權。弟得聰為殿前太尉,得恭為興慶府尹,族弟得仁為南院宣徽使,侄純忠為樞密副都承旨。任得敬受封為楚王。乾祐元年(1170),他公然脅迫仁宗「分國」,要求以夏國之半歸他統治。仁宗無奈將西南路及西平府、羅龐嶺一帶劃作楚王的直轄封疆;並遣使奏報金國,代任得敬請求冊封。金世宗不允。任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