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 建國前的歷史

党項的內遷

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原居地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曲一帶。隋唐時期,活動範圍擴展,東及松州(今四川松潘北),西抵葉護(即處於今新疆的西突厥領地),南鄰春桑、迷桑諸羌(在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北接吐谷渾(在今青海北部與甘肅南部一帶)。他們按分衍出來的家族結成部落,大的五千餘騎,小的千餘騎,各自分立,不相統一。著名族姓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以拓跋氏最強。過著無法令,無徭賦,不知稼穡,土無五穀的原始游牧生活。

開皇五年(585),党項族大首領拓跋寧叢率部落徙至旭州(今甘肅臨潭境)住帳。隋朝封賜他大將軍官號。唐太宗時,党項首領細封步賴於貞觀三年(629)率部歸附,唐就其居地設軌州(今四川松潘西境),任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諸部也聞風歸附。貞觀八年,唐將李靖率大軍討吐谷渾,党項首領拓跋赤辭助吐谷渾主伏允抵抗,兵敗請降。唐即其地設懿、嵯、麟、可等三十二羈縻州,以其部落酋領為刺史。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受松州都督府節制。

隨後,吐蕃北上擴展,滅吐谷渾。散居在今甘肅南部與青海境內的党項部落,因不堪吐蕃的逼脅,請求內遷。唐朝把原設在隴西地區的靜邊州都督府移置慶州(今甘肅慶陽),轄下的二十五個党項州,也一道遷徙。8世紀中,吐蕃進而奪取河西、隴右之地,與靈(今寧夏靈武)、鹽(今寧夏鹽池北)、慶州一帶的党項部落勾結,進行騷擾。唐朝為了拆散他們的聯繫,便把党項部落遷到銀州(今陝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陝西靖邊北白城子)以東地區;靜邊州都督府也移置銀州。綏州(今陝西綏德)、延州(今陝西延安)一帶,也陸續遷來大批党項部落。住居在慶州一帶的稱東山部;夏州一帶的稱平夏部;平夏地區的南界橫山一線,唐人謂之南山,住居在這一區域的,稱南山部。

遷入內地的党項部落,仍然游牧,財富漸有積累,人口迅速增殖。他們用土產的勁馬、善羊換取漢族商人的鎧甲弓矢,用以抵抗唐朝官吏的勒索奴役,並加強對唐邊境地區的抄掠。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財富而爭戰不休。部落內部階級分化也漸趨明顯。

夏州政權的建立與發展

當拓跋赤辭降唐時,其侄思頭同時降附。唐中宗時受褒贈為靜邊州都督,稱拓跋思太。思太子守寂,唐玄宗時受封為西平公,以參與平安史之亂有功,升容州刺史、領天柱軍使,後贈靈州都督。拓跋守寂孫拓跋乾暉曾任銀州刺史。其孫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升任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領夏、綏、銀、宥(今陝西靖邊東)四州地,再次賜姓李,進爵夏國公。從此夏州拓跋氏改稱李氏。乾寧二年(895)李思恭死,弟李思諫繼位,李思諫死,李思恭孫李彝昌繼位。後梁開平四年(910),彝昌為部將高宗益所殺,其族父李仁福為定難軍節度使,臣附於後梁、後唐。後唐長興四年(933),李仁福死,子李彝超繼為留後 。後唐明宗圖乘機并吞夏州,下令將李彝超內調延州,派兵五萬人前往接收夏州。李彝超聞訊,集軍堅守,挫敗後唐軍,從而大大提高了李氏在党項諸部中的威望。李彝超死,其兄李彝殷繼掌夏州政權。開運元年(944),他率兵從麟州(今陝西神木北)渡黃河,助後晉進攻契丹。乾祐二年(949),後漢增設靜州(今陝西米脂北),屬定難軍,李氏的轄區又擴為五州。

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宋加封李彝殷為太尉。乾德五年(967),李彝殷死,宋贈封為夏王,子李光睿繼位。太平興國三年(978),李光睿死,子繼筠繼位。七年,李繼筠死,弟衙內都指揮使李繼捧襲位。李繼捧無力解決族屬內部的矛盾,便率領族人親朝宋帝,獻出四州八縣的轄區,留居於開封。宋太宗趙炅授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發兵前往接收統治權力,並發遣所有李氏親族齊赴汴京。李繼捧族弟李繼遷反對降附,率領族屬逃奔夏州東北三百里的地斤澤(今內蒙古鄂托克旗境)反宋。

李繼遷的反宋鬥爭

李繼遷是銀州防禦使李光儼的兒子,長騎射,有謀略,不斷侵擾宋邊。雍熙元年(984),宋知夏州尹憲發動偷襲,繼遷損失慘重,母與妻皆被俘虜。不久,他在夏州北的黃羊平招聚蕃眾,以恢複故土相號召,勢力日漸壯大。二年,一舉攻下銀州,自稱定難軍留後,向遼聖宗耶律隆緒稱臣請婚。淳化元年(990),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宋太宗因屢次用兵無效,任李繼捧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名趙保忠,派他回鎮夏州。又任李繼遷為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宋朝為迫使他就範,禁絕夏地土產的青鹽販運漢界;同時封鎖漢界糧食出口。結果蕃族因缺乏糧食,相率擾邊;關隴人民因缺鹽,也引起騷亂。宋朝被迫撤銷這項禁令。

淳化五年,李繼遷與李繼捧合作,聯結契丹抗宋。宋派李繼隆率軍進駐夏州,將李繼捧捕送回朝。又平毀夏州城,改授李繼遷為鄜州(今陝西富縣)節度使。李繼遷拒不接受,攻宋清遠軍(今甘肅環縣北)。至道二年(996),在浦洛河(今寧夏吳忠南)成功地劫擊了宋接濟靈州的軍需糧草,進圖靈州。宋太宗親作部署,五路出兵,相期會師平夏。李繼遷熟悉地利,靈活游擊,宋軍無功而返。

至道三年,宋真宗趙恆繼位,李繼遷遣使求和。宋任他為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在取得夏、銀、綏、宥四州之後乘勢挺進,直指靈州。宋急派兵六萬赴援。援軍未到,靈州已失。李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次年,又率軍越過黃河攻佔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吐蕃族大首領潘羅支乘其不備,進行突襲,李繼遷中流矢死,終年四十二歲。子德明嗣位。

德明遣使向遼請求冊封,又向宋朝納貢乞和。景德三年(1006)和議成立,宋以李德明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並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三萬貫、茶兩萬斤。遼朝也封李德明為大夏國王。李德明得以專力西向,攻殺潘羅支,再克西涼;進破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及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回鶻可汗,控制了河西走廊。在李德明統治時期,境內保持相對的安定,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商業貿易也因控制了河西走廊而有所增長。李德明在夏、綏二州建驛館,在𨫼子山造宮室;又在靈州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築城,更名興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