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高度繁榮的宋代文化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無論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科學技術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著名科學家沈括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是聞名於世的三大發明,到宋代又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天文、數學、醫藥、農藝、建築等各個領域的成就,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三大發明

指南針,在戰國時已經有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的記載。

到宋代又有重大進展,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用天然磁石摩擦針鋒磁化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宋軍中配備有指南魚,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北宋末已有使用指南針於航海的記載。南宋時,海船上普遍裝有「針盤」,即原始的羅盤導航。這是世界海運史上空前的進步,對發展海上交通,推進世界各地人民的交往,起了巨大的作用。

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活字印刷的發明。唐、五代時開始應用雕版印刷術印書,北宋時有了很大發展。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監本,各地官府也刻印書籍。各地民營書坊刻印的書,世稱坊本。開封府、杭州、西川、福建是當時印書的中心。刻印技術,杭州第一,蜀本次之,福建又次之,開封刻版雖可與杭州媲美,但紙張不佳。南宋地方政府、寺院和書坊都刻印書籍。臨安府是印書業最發達的地方,質量也較高。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婺州(今浙江金華)、饒州(治今江西鄱陽)、撫州(今屬江西)和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也都是重要的印書業中心。福建路建陽縣的麻沙、崇仁兩鎮集中了眾多的書坊,印書質量雖較差,但印刷量很大,行銷遠方,世稱麻沙本。四川成都府、眉山縣有許多書坊,刻印不少史籍和詩文集。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布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刻字排印。對後代木活字、銅活字的創造有很大影響。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四百年,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南宋時,周必大也曾用膠泥活字和銅版,印刷自己的著作《玉堂雜記》。

火藥和火器。唐末戰爭中已有火藥箭和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發機飛火」的記載。宋朝政府設有火藥武器的作坊。北宋仁宗時編撰的《武經總要》,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以及火箭、火炮、''藜火球、毒藥煙球等火器的做法和用途等。宋神宗時,邊防軍已大量配備火藥箭。南宋軍隊配備的火藥兵器,數以萬或十萬計,有火箭、火槍、突火槍、鐵火炮、霹靂炮等。開慶元年(1259),壽春(今安徽壽縣)軍民又發明了名為「突火槍」的管形火器,在巨竹筒內裝火藥和「子窠」,點燃後將「子窠」發射出去。「子窠」是後世子彈的前身。發射「子窠」的管形武器的發明,是世界武器製造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水運儀象台

宋代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自宋元祐元年(1086)起,在開封歷時七年設計製造的大型天文儀器。它將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集中於一體。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它「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水運儀象台約七米寬、約十二米高,是個上窄下寬的木製方台。全台共分三層,上層是一個板屋,裡面放有一個渾儀;中層是密室,放置渾象;下層則是複雜的報時裝置和儀象台的動力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水運儀象台的機械結構設計直接來自農業生產,廣泛採用了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天文學

北宋時進行了多次較全面的恆星觀測。元豐年間(1078~1085)觀測的結果,於元祐三年(1088)繪成星圖,南宋淳祐七年(1247)又在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刻石,稱為《天文圖》。

景德三年(1006)關於「客星」的記載,是世界上著名「超新星」中的最早記錄;至和元年(1054)關於世界天文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的記錄,在現代天文學研究中極受重視。

元祐(1086~1094)時,蘇頌、韓公廉等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儀象台),並將其結構寫成《新儀象法要》,其中關於擒縱原理的發現,已開近代鐘錶構造的先河。他們還創造了「渾天儀」,球面按照恆星位置穿有小孔,人進入內部可看到模擬的天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假天儀」。南宋紹興年間,王及甫也製造過類似的「假天儀」。

宋代的曆法經過多次改進,姚舜輔編製並於大觀元年(1107)施行的《紀元歷》,首創利用觀測金星以定太陽位置的方法。而由楊忠輔創製,並於慶元五年(1199)實行的《統天曆》,確定回歸年的數值為365.2425日,和現行公曆的一年長度完全一樣,但比公曆頒行早三百八十三年。

數學

北宋中期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世稱賈憲三角形,比西歐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約六百年;他的「增乘開方法」,與霍納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早約七百七十年。南宋淳祐七年(1247),秦九韶著《數書九章》,他的「正負開方術」發展了「增乘開方法」,算式井然有序,今人稱為「秦九韶程序」;而「大衍求一術」,則發明了整數論中一次同餘式組的普遍解法,是聞名於世的中國剩餘定理。南宋末楊輝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田畝比乘除捷法》和《乘除變通算寶》,後三種都是實用演算法著作。

醫藥學

宋代醫藥學比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官修的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等。元豐五年(1082),唐慎微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共收藥物一千七百四十六種,為《唐本草》的一倍。宋徽宗時重加刊正,稱《政和本草》,沿用近五百年,日本、朝鮮亦曾刊印。

醫方,宋太宗初官修《太平聖惠方》一百卷,收一萬六千八百三十四方。宋徽宗時審定的《和濟局方》,收復方二百九十七方,是中國由國家頒布的第一部配方手冊,不少名方至今沿用。

針灸,宋以前只重視灸法,宋時才重視針法。王惟一(一作惟德)受命考訂針灸經絡,並先後鑄銅人兩具,外刻腧穴名稱。他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標誌著針灸學的重大進步。

太醫局將產科、眼科等單獨設科,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進步。南宋陳自明撰《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分論婦科、產科諸病,附有方劑和醫案,有許多新見解。北宋錢乙《小兒葯證直訣》,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名著。南宋宋慈《洗冤集錄》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對後世法醫學影響很大,近代又被譯為英、法、德等多種文字。

農藝學

北宋末陳旉總結兩浙農民的耕作經驗,在南宋初撰成《農書》,是綜合性的農學著作,介紹了稻、麥、粟、豆、麻、芝麻等種植時間和方法,以及養牛和蠶桑等,注意到多種經營,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指出土壤好壞不一,只要治理得法,都適合耕種並能經常保持新壯,書中有專篇論述施肥、秧田育苗等農技。

皇祐元年(1049)陳翥撰寫的《桐譜》,嘉祐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譜》,淳熙五年(1178)韓彥直著《橘錄》,都是傳世最早的有關經濟作物的專著,論述了桐、橘和荔枝的種類、土宜、栽培、採伐或採摘,以及果品的加工、貯藏,有的還論述了防治病蟲害、果園管理等。園藝方面,除「本草」一類書中和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已有論述外,還有不少專書,如劉攽、王觀、孔武仲都撰有《芍藥譜》傳世;《菊譜》亦曾有多種,傳世本是劉蒙於崇寧三年(1104)撰寫的。這些書中論述了植物變異現象,以及通過嫁接產生變異等。

建築

端拱二年(989),喻皓建成開封開寶寺木塔,他根據當地多西北風,使塔身微向西北傾斜。修建杭州梵天寺塔時,他對木塔的穩定性問題又作了科學的說明。開封開寶寺木塔焚毀後,慶曆元年(1041)建成磚塔,屋檐、斗拱等用特製的鐵色琉璃磚塊,塔身面磚為有佛像等浮雕圖案的鐵色琉璃磚,因此俗稱鐵塔。建築此塔改變了磚砌塔筒與木製樓板相結合的傳統做法,改用發券等法建築塔心室和樓道等,成為以後北方通用的磚塔建築方法。今河北定州的開元寺塔,是為了抵抗遼軍瞭望敵情而於至和二年(1055)建成,亦稱瞭敵塔,高八十四米,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蘇州報恩寺磚塔和泉州仁壽寺、鎮國寺兩座石塔,則具有宋代南方建築風格,飛檐高出,形象輕盈。泉州附近的洛陽橋,嘉祐四年(1059)建成,「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於礎以為固」,是中國著名的梁架式古石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虹橋,用木建成,結構科學,不建橋墩,便於航運。北宋滅南唐,根據樊若冰的建議造船數千艘,先在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